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率是城市雨水综合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设计》的关键控制指标.城镇径流存在明显的初期冲刷作用,但由于降雨冲刷过程的随机性和复杂性,确定不同条件下的初期径流弃流量至今仍是个难题.以河北雄安新区安州特色小城镇安置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为例,以安州特色小城镇初期雨水截留管网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国内研究成果:调蓄容积法、暴雨强度法、SWMM模型分析法,并通过对这三种方法计算的初期雨水弃流量结果进行比对互校,最终确定本地区的初期雨水弃流量.以此进一步研究初期雨水弃流量、径流污染物浓度变化、径流污染物去除率之间的关系,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初期雨水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infoworks软件在现有雨水排水系统上增设初期雨水收集管网,以初期雨水污染物的收集效率为切入点,研究初期雨水收集效率对降雨强度、入流点数量、入流点位置等变量的响应,寻求初雨收集率最大时的管网入流点最优设计,以期对实际工程提供理论支撑和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排水系统中初期雨水调蓄池的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敦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7):130-132,13
初期雨水调蓄池是用来调蓄初期雨水,避免初期雨水直接排河造成河道污染。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建设初期雨水调蓄池。该文结合石家庄市正定新区2#雨水泵站初期雨水调蓄池的设计实例,介绍了城市排水系统中初期雨水调蓄池的设计要点,为今后完善初期雨水调蓄池的设计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选取屋面、主干道和高架道路等不同下垫面,通过现场采样测试和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各自的雨水径流产汇流规律。结果表明:屋面雨水径流的初始冲刷效应不明显,且污染物浓度较小,建议对于此类屋面不采用初期雨水弃流措施;而城市主干道路和高架道路雨水径流存在较为显著的初始冲刷效应,建议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对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处理。  相似文献   

5.
城市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对象,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污染途径随机及成分复杂多变等特点,使城市面源污染的治理难度较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八河流域SWMM模型,模拟分析了研究不同重现期下(1年、2年、3年、5年、10年)单一LID措施及组合LID措施对面源污染削减的效果。模拟结果表面:LID控制措施占比越高,对污染物的削减效果越好;城市径流污染受降雨强度影响较大,降雨强度越大,径流污染物平均浓度越低;生物滞留设施对污染物削减效果要优于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LID措施组合使用时,多种源头控制措施并没有呈现叠加效果,建议应用源头控制措施加末端控制措施组合方案以提高污染物削减效果。  相似文献   

6.
地表径流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雨水管道中的初期效应现象使得雨水调蓄池可以作为污染控制的工程措施之一。该文根据降雨过程中污染物迁移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而编制的计算机软件可以较好地模拟和指导雨水调蓄池的设计,并针对上海市四平地区合流制管网系统进行了模拟结果比较。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分类,探讨了国内外城市雨水利用现状,特别对上海市城市雨水利用的相关研究和工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上海实际情况,提出上海市城市雨水利用应与生态小区建设相结合、与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相结合的观点,使雨水资源在源头得到资源利用,在末端得到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8.
做好城市排水的前提是要对城市暴雨的情况和规律有清楚的认识和研究,暴雨强度公式是城市雨水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的重要依据.通过一个具体算例,结合新乡市暴雨强度公式,提出两个独立排水流域雨水径流的分析方法,包括降雨历时选择与统计分析方法、降雨时空分布和时程分配以及设计降雨过程等内容,可供城市雨洪利用工程和市政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初期雨水及危险品运输事故废水对水源保护区的污染,工程设计中须考虑采取合理的环保措施。结合工程实例,采用设置事故沉淀池的方式收集初期雨水及事故废水,探讨了事故沉淀池的设计标准、设计方法、池容积计算方法及工况运行情况。跨越水源保护区的工程需考虑初期雨水污染及危险品运输风险对水体造成的影响,可为类似项目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运用Geo-studio软件建立炭质页岩路堑边坡模型,对降雨历时内边坡中孔隙水压力和体积含水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较大,雨水会快速入渗岩体,使孔隙水压力增加较快,但大部分雨水会沿边坡流走;降雨时间长,雨水会逐渐沿岩体裂隙向下入渗,对较深处岩体孔隙水压力产生较大影响。降雨在短时间内,边坡表面会形成暂态饱和区,随降雨时间的延长,大量雨水将入渗到坡体内,使地下水位不断上升,在坡脚处较大范围形成一个饱和区域,并向坡顶方向延伸。降雨结束后,暂态饱和区慢慢消失,岩体含水率也逐渐降低,但降雨持续时间长,岩体含水率消散的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1.
暴雨雨型研究是对海绵城市建设及评估的基础性支持工作之一。结合成都市中心城区降雨资料,应用PilgrimCordery法分别推求了60 min、180 min、360 min降雨历时的设计暴雨雨型。运用推求的雨型,对现有排水管网的理论积水量计算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调蓄池、雨水存储池容积的计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Geiger定义的基础上,通过简易测定雨强,引入综合污染负荷,建立了高速公路路面径流初期效应大小、方向、时段的数量化判定方法.以C75兰海高速重庆段为例,研究了2009 - 04 - 30、2009 -06 -09、2009 - 08 - 29等3场降雨事件的初期效应,发现2009 - 04 - 30降雨有明显的初期...  相似文献   

13.
以InfoWorks ICM水力模型为手段,研究分析了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已建高度城市化地区的排水系统。借鉴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因地制宜地开展低影响开发改造,同时加强管网清淤,优化系统运行方案,并模拟评价了海绵城市改造对解决初期雨水溢流污染、降低系统运行成本等综合环境效益的改善与提升。  相似文献   

14.
海绵城市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主要解决城市径流雨水“质”和“量”的问题。芜湖市作为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在城市建设项目中均要求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以芜湖市3条不同类型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条件,从雨水径流污染及径流总量控制两方面着手,通过道路横断面坡向优化,并提出环保雨水口、透水铺装、盖板排水沟、生态树池(带)及生物滞留设施等渗透、滞蓄和净化雨水的技术优化措施,实现道路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能有效减少雨水径流污染问题以及缓解城市排水压力,可为相关城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采集了重庆地区2条高速公路的路面径流水样,初步分析了影响径流污染特征的外部因素。结果表明,高速公路普通路面与悬空桥面之间,径流各污染物浓度均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但车流量对径流的影响可能与车辆排出的有机废气沉降地面有关。各季节的污染程度依次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径流水质与降雨水质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路面灰尘粒径越细,其所载污染物浓度就越高,污染也越重。80%以上的污染物积聚在2.0 mm以下的灰尘中。各污染物的酸雨浸出率为0.76%~15.94%,进入径流的可溶态污染物并不多,更多的是随雨水产生的颗粒态污染物。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现状排水系统的分析,总结了中心城区排水系统运行现状。根据国内外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工程经验,结合上海市初期雨水调蓄处理工程实例,分析了上海市雨水治理设施运行现状及工程效果,并介绍了工程设计的相关经验,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初期雨水对河道污染问题的重视,通过设置初期雨水调蓄池是有效解决初雨污染河道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大部分末端调蓄池通常存在着结构深度深,调蓄量大、养护管理难度大等问题。由于初雨调蓄池排空后,必须及时对调蓄池底部沉泥清理,现常用的清理方式是设置自动冲洗装置、智能冲洗装置等。最终冲洗水通过放空泵提升后直接排入下游污水管网。现以上海市七宝镇九星雨污水泵站及合建初期雨水调蓄池工程的设计为例,简单叙述九星初期雨水调蓄池设计方案及调蓄池运行方式,分析现有调蓄池常规冲洗方式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为今后类似项目的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过去降雨时会造成积水,采取尽快排走雨水的方法,避免造成城市拥堵等问题.该文认为在我国普遍缺水、城市管理维护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该采取先科学蓄水、后尽量利用的方法,变有害为有利.接着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天津市降雨特点对下垫面进行解析,结合城区土地利用性质,借鉴其他地区经验,从排水防涝现状、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规划标准、城市防涝系统方案、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排水管网系统规划、内河水系综合治理、管理规划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针对短历时强降雨恶劣天气的增多、城市雨水收集和排涝系统存在不完善与不配套的情况,提出了在提高雨水收集与排涝标准的同时,对降雨径流从集、滞、汇、排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建设,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