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本田汽车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GHRD)一成立,该公司就宣布他们开始了中国汽车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战略。此后,关于我国合资企业相继发布“自主品牌的发展计划”、合资企业均开始创建自主品牌的舆论,在各种形式的传媒上广泛传播。其实除了广州本田等寥寥几家,至今难觅还有哪些合资企业宣称搞企业“自主品牌”汽车的。舆论宣传上的混淆,将不利于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建设,将延误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2.
依据品牌的三个属性,确定合资汽车企业在中国本土开发、知识产权归己所有且又在中国注册的品牌,就是合资自主品牌。推动合资自主品牌发展,有利于中国汽车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关乎合资企业的根本利益。因为只有通过具体的品牌建设,合资企业才能有效培养研发能力和更好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建立和发展合资自主品牌,可以扫除原来合资企业遇到的开拓海外市场的相关障碍,有利于其实施海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自主品牌轿车更富吸引力实际上正拷问着每个自主汽车制造商。北京车展上出现了这样一个趋势,就是众多的自主品牌企业将推广点集中在汽车产品的数字开发上,希望通过充满科技感的表达方式来改变消费者对自主品牌旧有概念。  相似文献   

4.
吴明  建明 《汽车知识》2008,(6):14-17
首先说明,朗逸是上海大众第一款自主设计和开发的轿车,它虽悬挂VW品牌,却不是从德国引进的车型,但也不是完全由中国人设计的车型,而是由“上海大众”的设计团队精心设计的一款全新车型,其知识产权应归“上海大众”这个合资企业,而不是合资企业中的德方或中方。朗逸是款自主开发的车型,但不是自主品牌。  相似文献   

5.
下期预告     
最近中国汽车界关注的焦点都在广州本田。在成立10年后,它又投建了一个广州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将承担企业自主品牌研发的重要任务,并确定第一款全新标识的自主品牌新车将在2010年正式投产。那么,合资企业真的可以走出一条中国自主品牌之路吗?本期《东方时评》将为读者解读广本市场竞争的新思维,文章认为,  相似文献   

6.
祁玉民 《时代汽车》2008,(11):45-45
中国必须发展自主的汽车工业体系。中国的合资企业没有发展自主的动力,而且现在合资企业没有正确的态度发展自主品牌。国家扶持了“三大三小”,但是他们没有把自主发展起来,反倒是自主品牌企业推动了自主品牌的发展。事实证明.华晨汽车一直”坚定不移地办自主型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掌握自有技术、做好自主品牌”.为自主品牌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张毅 《汽车杂志》2007,(5):68-68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大众在华两家合资企业生产的轿车,占领了中国轿车市场50%以上的份额。随着其他跨国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以及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迅速崛起,大众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一路下滑。2006年,大众一举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颓势,大众汽车在华销售了71万多辆汽车。在各大品牌中继续蝉联第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鲁速 《时代汽车》2005,(10):23-23
从《汽车情报》2005年第21期材料看出与去年同期比,轿车的总销量略有上升,但自主创新企业生产的中国品牌轿车销售量却大幅度上升,而有些合资企业生产的外国品牌则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9.
2007年,国内自主品牌轿车在国内轿车市场上一路攻城拔寨、高歌猛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上半年自主品牌轿车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产销量增长幅度都在国内轿车市场中名列榜首,市场份额达40%,显示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成为2007年国内轿车市场的最大看点。市场总是向强者致敬,原本对自主品牌轿车市场竞争力"不屑一顾"的合资企业,对于自主品牌的认知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悲壮中仍步履维艰。尽管2006年上半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以51.3%的增长率领先合资企业36.3%的增长率,市场份额接近25%。但6、7月份市场份额明显萎缩,8月份虽表现出震荡上扬,与其上半年最鼎盛的时期相比,自主品牌在这几个月的表现还是显得有点差强人意。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自主品牌轿车迅速崛起,掀起了自主创新热潮,但缘何总是难成气候,究竟是谁动了自主品牌车的奶酪?说白了,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不怨天、不怨地,只能怨自己。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让自主品牌轿车更富吸引力实际上正拷问着每个自主汽车制造商。北京车展上出现了这样一个趋势,就是众多的自主品牌企业将推广点集中在  相似文献   

12.
张毅 《汽车杂志》2007,(9):65-65
今年7月19日。中日合资的广州本田宣布将研发“自主品牌”汽车。国家发改委一位权威人士认为广州本田此举开启了中国汽车合资企业的两个第一:一是把合资企业的研发上升到汽车平台的开发;二是产品将挂合资企业自有商标。 但有媒体指责广州本田搞自主品牌是“作秀”,也有人认为广本的车子卖的挺好的,干吗没事找事。带着这些问题.《汽车杂志》采访了广州本田执行副总经理付守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国内自主品牌轿车遭受挫折,主要企业均未完成年初制定的销售目标,2009年多家自主品牌轿车企业押注“多品牌战略”。不过,自主品牌轿车企业“多品牌战略”的风险不容忽视。目前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虽然已经成为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但是从消费心理以及成熟程度来讲,仍然属于发展中的初级市场,或者更为全面的说法是存在严重差异化的初级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每个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征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如果汽车厂商定位以低端、中端、高端作为标准,则会使目标市场和消费人群骤然缩小,品牌溢价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汽车“以市场换技术”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中国汽车要不要发展自主品牌?中国汽车如何发展自主品牌?这些问题在业内近几年可以说争论不休。从理论层面上,这些问题的多角度认识无论怎么看都自有道理,但作为企业来说,如何在认识的矛盾漩涡中把握好前进方向,却是“性命攸关”的。上汽作为国内合资企业最多的汽车大集团,如何处理合资与自主发展的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共有载货车、客车和轿车品牌355个,其中自主品牌占69%,国外品牌占31%。但是在100个轿车品牌中,自主品牌只有37个。作为世界汽车消费大国,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如何才能走出国门为世界认可?为此,新华信市场研究咨询公司与新浪汽车频道联合进行了一项热点调查“自主品牌如何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16.
企业自主开发汽车产品早巳成为国内汽车界的热门话题。现在不仅自主品牌企业在摘自主研发.就连合资企业也提出了自主研发的计划。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汽车报社、中国汽车新闻工作者协会、汽车爱好者网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中国自主品牌轿车发展趋势论坛”于10月29日在安徽合肥隆重举行。参加论坛的有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汽记协等汽车业内专家及本刊等30家汽车媒体代表。此次论坛最引人注目的是江淮汽车在44年造车积淀的基础上,闪亮步入轿车领域,推出其首款自主品牌中级轿车——江淮宾悦。与会专家和媒体代表围绕“江淮宾悦”畅谈了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对“宾悦”进行了试乘试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主要探讨中外合资企业(以下简称合资企业)里能否存在自主品牌汽车,能否出新的自主品牌汽车。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需要一个基于国家利益之上的清醒品牌战略,需要一种坚守发展底线的品牌执着之外,还需要更新培育品牌的理念,丰富培育品牌的手段。据悉,上汽正通过四条道路同时推进自主品牌建设一是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开发.二是收购国际经营团队,包括技术开发力量:三是深化战略合作合资生产中国品牌:四是合资企业内部的本土化开发(合资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四头并进,争取在2007年实现生产自主品牌汽车5万辆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已达23.5%,成为按国别划分的细分市场中增长最快的;2006年前10个月,自主品牌轿车的国内市场份额已升至26.4%,按国别分首次超过日系、韩系、德系、美系、法系品牌,位居第一。以奇瑞等为代表的一批自主品牌汽车用实力说话,用数字证明中国快速增长的汽车市场绝不仅仅是用来"换技术"的,只要能果断抓住机遇,自主品牌汽车大有可为。2007年,自主品牌轿车国内市场份额这一对中国汽车工业非常关键的数字值得我们继续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