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各交通方式出行效率差异性基础上,立足于城市客运系统的基本功能,建立了城市地面上客运交通结构线性规划模型。模型以各种交通方式时空消耗最小化为目标,考虑了城市道路系统要求、出行者要求、城市客运系统要求和交通方式发展规模4个方面约束,最后比较了本文模型与其他文献模型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传统公路客运已无法满足城市毗邻区的城际出行需求。在分析广佛城际道路客运存在的5个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发展趋势与目标。从客运线网架构、枢纽布局方案、公路客运公交化选择模型和经营模式改革四方面,提出基于公路客运公交化的广佛城际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传统公路客运已无法满足城市毗邻区的城际出行需求.在分析广佛城际道路客运存在的5个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发展趋势与目标.从客运线网架构、枢纽布局方案、公路客运公交化选择模型和经营模式改革四方面,提出基于公路客运公交化的广佛城际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了描述和解释运输通道内客运出行方式的选择行为,从出行产生的内在机理入手,探讨出行者潜在心理因素对出行活动的影响。通过分析出行者出行的全过程,构建了出行决策的过程模型,概括出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各项潜在影响因素对出行结果的作用大小。最后,以成渝运输通道内三种出行方式为例,验证了各影响因素对出行选择行为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靠先到车站排队购票再乘车的出行模式产生了很大改变。最近,广州市建成了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实现市区内16家客运站场联网互售车票,市民可以足不出户网上购买所需的车票。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乘坐客运大巴出行变得更加轻松。关注"广州交通"微信公众号,便可查询7天以内广州市区16家车站出发的所有班次情况。  相似文献   

6.
为协调城市群公路客运与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应用轴辐网络设计方法,以需求加权出行时间成本T~(Total)和公路客运线路总运营成本C~H最小化为目标,构建了与城际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的城市群公路客运线网优化模型HN,并采用优化软件CPLEX求解;以珠三角部分地区公路客运实际线网为例,从需求加权出行时间T~(Total)和公路客运线路总运营成本C~H两方面,对比分析了模型结果和实际线网运营方案。结果表明:公路直达线路客流比例P~D随着城际轨道交通运行速度V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城际轨道交通与公路客运换乘时间T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公路客运线路总运营成本权重系数β的增加,城市群公路客运线网变稀疏,公路直达线路数量N~D减少,但公路接驳线路数量N~F变化不大;实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非集计离散选择模型理论,结合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特性,给出了在运用MNL模型预测通道客运分担率时特性变量的选取原则。分析了影响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出行时间、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费用等因素间的关系以及各因素作为特性变量的适应性,认为在运用MNL模型预测通道客运分担率时应选取出行时间、费用收入比和发车频率作为特性变量,并给出了各特性变量的取值标定方法。结合旅客出行特征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各个特性变量灵敏度分析,得出制定客运专线运营策略时应主要考虑出行时间、费用和出行者收入变化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大城市对外客运枢纽布局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对外客运枢纽的特点,从交通规划决策者和用户角度出发,采用双层规划模型进行城市对外客运枢纽布局优化。上层规划模型从交通规划决策者的角度出发,优化对外客运枢纽布局,使得枢纽出行者出行时间总体最省;下层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采用随机用户平衡模型来描述用户的出行规律,合理安排出行者的出行路线。上层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求解,下层模型采用连续平均法求解。算例结果表明:在至多允许建设3、4、5个枢纽的约束条件下,最优适应度在进化100代以内达到恒定,收敛速度较快,该模型有效。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府顺势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思路,"互联网+"在多个行业已经产生了聚变和乘数效应。城市公交企业该如何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道、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互联网+公交"模式呢?1"互联网+公交"的发展模式,两者深度融合是前提"互联网+公交"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或拼接,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城市新建地铁项目对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的影响,改善公交服务水平,提高公共交 通的分担率,针对大连市新建地铁线路展开研究。以大连市地铁1 号线沿线站点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SP (Stated Preference) 调查方法,收集了300 名地铁沿线居民对常规公交以及新建地铁两种 出行方式的选择数据。通过建立二项Logit 模型,分析出行成本、换乘时间等选择方案特性变 量,出行特性变量以及出行者特性变量对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并计算弹性值及模型 精度。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出行成本及换乘时间可有效提高地铁分担率。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 议:对于出行成本,可从出行者年龄及出行次数两方面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对于换乘时间,可 从提高可达性、完善购票系统以及调整发班频率三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 4月22日,由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以下简称城市客运分会)主办的互联网+公交创新服务研讨会在北京大方饭店召开.本次会议旨在落实国家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公交都市"创建活动开展,探讨在新形势下公交服务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互联网与城市公交的深入融合与创新发展,研究新形势下公交发展新思路,实现城市公交智能化出行.  相似文献   

12.
为了从服务学的视角准确考量公交系统运行服务的质量,本文基于交通调查和系统采集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解析了公交系统运行服务的过程和出行者出行的内在特性;基于对出行策略的定义,分析了出行者出行对时间、成本与体能消耗三方面的预算对其出行决策的影响;探讨了公交运行服务质量评价的系统边界,以价值、能耗与信息为基本维度,提出了评价公交运行服务质量的三维体系架构;最后分析提出三大预算对于从公交出行生理因素和心理过程两个基础层面揭示出行行为机理,是从乘客对服务感知视角对公交运行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的更为客观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由于各种交通方式缺乏统一布局和规划,且不同方式之间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等各不相同,导致中国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存在诸多交通衔接问题。针对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典型案例,系统研究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衔接布局模式。从提高枢纽换乘便利性以及枢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两方面,总结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设计和布局的经验。从客流组织角度出发,提炼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设施衔接布局的关键要点及对中国的启示:换乘距离最短化、优化信息服务和换乘空间、票务支付系统一体化、共享出行信息、交通设施与城市功能融合。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服务学的视角准确考量公交系统运行服务的质量,本文基于交通调查和系统采集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解析了公交系统运行服务的过程和出行者出行的内在特性;基于对出行策略的定义,分析了出行者出行对时间、成本与体能消耗三方面的预算对其出行决策的影响;探讨了公交运行服务质量评价的系统边界,以价值、能耗与信息为基本维度,提出了评价公交运行服务质量的三维体系架构;最后分析提出三大预算对于从公交出行生理因素和心理过程两个基础层面揭示出行行为机理,是从乘客对服务感知视角对公交运行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的更为客观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的出行信息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行信息是影响公共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出行信息传递能够提高系统服务水平及对出行者的吸引力.基于出行全过程和多模式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角度,建立了出行信息搜寻模型,并对出行者的出行信息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基于物元分析理论提出了出行信息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给出一个出行信息有效性评价实例,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从公交系统发车时间可靠性,途中运行时间可靠性及出行者出行时刻、等待时间、途中乘运时间、到达终点的时间调查入手,通过对出行过程的分析,建立出行者在运行时间可靠性水平不同的3条公交线路之间的出行时间分布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出行者在3条公交线路之间的换乘过程中,多种不同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对出行者的影响进行仿真。对公交系统运行时间可靠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一套基于Matlab仿真技术的公共交通系统运行时间可靠性分析和评价方法,并应用所建模型进行公交系统运行时间的可靠性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为保证公路客运继续受到旅客的青睐及其市场份额,以北京市公路客运为背景,通过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布局特征及客流特征,得出影响公路客运未来发展的因素;然后以旅客的需求为出发点,应用经济学中的Kano模型,并结合模糊聚类方法建立模型,对影响旅客出行需求因素的重要度进行排序;最后得出在旅客出行需求中,公路客运以其点对点直达占据绝对优势,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公路客运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单个通勤出行者为研究对象,构造基于广义极值理论的Cross-Nested Logit模型,分析了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式联合选择行为.模型以通勤出行方式选择子集和出行链模式选择子集的组合为选择集,描述了在出行者社会经济属性、居住地和工作地区位、工作活动属性影响下的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型联合选择行为,能准确刻画两个选择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完成模型标定.研究表明,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式选择之间有显著的相互影响,出行者性别、家庭收入、家庭结构、家庭交通工具、工作活动作息时间、居住地和工作地区位是重要影响因素.当上述因素发生改变时,出行者会优先调整其出行链模式而非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互联网开放平台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速公路交通信息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微信用户的迅速增长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出,为高速公路交通信息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如何应用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满足高速公路出行者个性化、多样化、快节奏出行的要求,是面临高速公路交通信息服务面临的难题。本文通过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速公路交通信息服务的研究,对其在高速公路信息化中的构建应用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交通行业逐步跟上"互联网+"的潮流,在生物识别技术中准确度更高、操作性更强且被接受度更广的人脸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出行通勤环节.目前,使用率极高且用户面极广的城市公交系统因诸多复杂因素无法落实人脸识别技术的启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分析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现况与应用优势,评估部分针对公交系统的创新提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作出系列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