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天津公交     
公交运营精细化 保障市民元旦出行 2016年元旦,集团结合往年市民出行规律,通过加强运营现场管理,实现精细化车辆调度,缩短平峰时段车辆发车间隔,保障市民节日出行. 据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往年元旦期间客流情况,今年元旦小长假期间客流分布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在小长假期间,平峰时段客流高于高峰时段客流.二是在12月31日16:00后的晚高峰时段,会形成高于当日早高峰的客流.且客流集中程度高于元旦小长假平峰时段.三是在1月3日14:00后,各大长途汽车站、火车站周边会出现较大的返程客流.  相似文献   

2.
为优化公交企业运营管理,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公交线路发车间隔优化方法。通过对公交线路发车间隔进行优化,平衡公交企业运营成本和乘客出行成本。以公交企业运营成本及乘客等车时间成本最低为目标,通过加权求和设定目标函数;考虑乘客舒适度、公交线路车辆满载率以及政府部门规定的最大最小发车间隔等因素,针对客流的高峰和平峰时段,建立相关约束条件;以郑州市60号公交线路为例,利用遗传算法对发车间隔优化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各时段的公交发车间隔,并将优化前成本与优化后成本进行比较,有效降低18%~26%的线路总成本。  相似文献   

3.
基于交通客流形成机理,分析了城市出行者交通需求产生和出行决策;提出了交通需要是交通需求的必要条件,出行者支付能力是交通需求的充分条件;认为出行决策是依据出行者效用最大化原则。基于效用理论的交通方式分担模型,讨论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竞争博弈机理。以广州市轨道交通为例,将时段客流分为高峰期、中峰期和低峰期3类,研究其交通客流特征。结果表明:在高峰期客流充足,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在平峰期和低峰期客流稀少,资源闲置。根据效用最大化理论,将分时段弹性票价运营策略和适当调整发车时间间隔策略运用于广州市轨道交通中峰时段,结果表明:实行综合优化策略的日客流量增加了14.9%。  相似文献   

4.
客流需求量在不同公交班车发生时间上会出现不同的载客率,波峰时段载客量较大,车内拥挤;而波谷时段载客量较小,车内空座率较高。以高峰时段上的客流规律为依据,采取缩短或延长发车间隔,来证明客流在时间、方向和断面上的不均衡性。对长春市265路公交车进行发车间隔优化应用得出优化原理,该原理对均衡公交车的载客率、优化公交资源的配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元旦假期3天,深圳巴士集团扎实做好公交运营保障工作,满足市民出行需求,日均投放运力5524台,累计运送乘客410.29万人次。为保障市民假日出行,巴士集团制定了一系列举措:延长部分线路时间;加密一线口岸公交班次,疏导客流;旅游景点公交线路视客流增长情况,通过临时内部运力调整等方式,适当增加运力;安排充足的应急运力,随时听从属地交  相似文献   

6.
正为更好地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公交集团在冬运工作启动之际,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主动作为、真抓实干,以八项措施确保冬运期间市民安全、舒适出行。加密早晚高峰间隔,缩短候车时间。为方便市民冬季出行,公交集团今年新购置的500部纯电公交车已投入运营,集团新能源公交车已达3000余部,车辆硬件水平明显提升。结合道路条件和客流峰段变化,从2017年11月15日开始,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已有发车间隔计算模型存在的问题,如计算过于复杂,无法反映公交服务水平等,本文在充分分析时段内的公交线路客流规律的基础上,得出了基于期望满足概率的公交车发车间隔计算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了实例应用。  相似文献   

8.
各城市轨道交通均存在车站客流高峰时段与城市交通高峰时段不完全重叠的现象。而车站设计时均以预测的城市交通高峰时段客流值为依据,导致部分车站规模设计过小。通过对西安市63座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高峰时段与城市交通高峰时段的偏差进行分析,运用K-means算法对其进行分类。根据各类型车站周边用地性质特征,得出每一类车站的高峰偏差时间建议取值以及车站高峰客流的扩大系数。结果表明,当通勤出行用地与其他出行用地比值不小于0.5时,车站客流高峰时段基本无偏差;当比值小于0.5或为明显的交通枢纽、大型商业区车站时,车站客流高峰时段将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且高峰时段客流量是此车站在其城市交通高峰客流量的1.1~1.6倍。  相似文献   

9.
发车间隔综合优化模型包含发车间隔优化模型与发车间隔平滑过渡模型。基于平均客流量的发车间隔优化目标为公交客运能力满足最大客流需求,基于最大断面客流量的发车间隔优化目标为保证乘客利益的同时使公交公司的成本达到最小,分别构建基于平均客流量和基于最大断面客流量的发车间隔优化模型;构建发车间隔平滑模型,求解平滑发车间隔,编制公共交通发车时刻表。模型利用整数规划进行求解,并通过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公交运营效率,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直通运营下通过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通运营下,异质列车间追踪间隔与同质列车不同,通过能力受影响.在分析 列车追踪间隔计算原理基础上,提出直通运营下直通区段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表明, 在给定的参数下,市郊铁路列车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间追踪间隔为110 s,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间追踪间隔为85 s.直通区段直通列车发车频率越高,通过能力影响越大,且直通列 车在直通区段运营速度越大,通过能力降低越显著.在实际可实现的追踪间隔为120 s 下, 若满足客流需求所需的最小平均发车间隔小于125 s,则不能开行直通列车;若满足客流 需求所需的最小平均发车间隔大于212 s 时,可按1:1开行直通列车.  相似文献   

11.
真情巴士     
真情巴士国庆期间安全运送乘客219万人次 国庆节期间,青岛真情巴士2700多名职工值守工作岗位,用真情守护市民国庆期间公交出行,保障"十一"黄金周城市交通高效运营,累计发送车辆7.6万车次,平安运送乘客219万人次.做好热门旅游景点公交保障 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影响,市民选择市内旅游热情激增,新区内金沙滩啤酒城、融创茂水世界、珠山景区等景点出行人数增多,真情巴士依托智慧公交系统,视客流增长情况,调整运力,通过适当增加运力,加密发车班次等方式,及时疏导客流.同时在金沙滩啤酒城、小珠山景区等旅游景点安排工作人员,引导乘客规范佩戴口罩、疏导乘客排队有序乘车.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南京公交集团与滴滴出行达成合作,首批120条定制公交线路已于2018年12月18日在南京上线运营。市民可通过滴滴出行App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选择线路购票体验,新用户还可享受一定幅度的乘车优惠。南京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定制公交是发车集中在早晚高峰两个时段,为上班族们提供快速直达的通勤班车,可缩短33.5%的通勤时间。市民可以依据自身出行情况,定制属于自己的"专属"  相似文献   

13.
天津公交     
学生开学返校务工人员返津精准投放运力保出行 2月22日,正月十五,本市中小学相继开学,同时春节后的外地务工人员返津和大学生返校客流高峰相继到来,公交作为连通居住区、学校、工厂企业以及火车站、汽车站“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通道,在充分分析今年客流特点的基础上,精准投放运力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共交通》2010,(9):14-14
重庆公交集团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强秋冬季高峰运营组织,努力实现市民乘坐公交车“高峰走得了、平峰走得好、全日保安全”的目标。预计每天高峰时段增加班次近700班,增加运力近60000人,增幅近13.5%,缓解市民高峰出行拥挤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西安地铁二号线一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线路客流特征的分析,剖析其客流发展和分布规律,为增加客流、改善运营服务提供支持。本文根据匝机OD及居民出行调查等数据,对客流总量、客流强度、出行目的、时间分布、运距分布、车站集散量、断面客流量、接驳交通方式、接驳耗时等客流特征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指标值基本反映了本地居民的出行规律和地铁单线运营的客流现状特点;根据车型、车辆编组以及发车间隔对线路运力进行了核算,结果显示线路运力与客流时间分布基本一致,但工作目、周末日运力配备和客流量变化趋势相反,需引起重视。最后,本文建议西安地铁通过加快地铁成网建设、完善车站接驳设施等手段扩大客流吸引范围,从而增加客流规模;通过探索中心站等管理模式建立站务人员的灵活调配机制,确保运营服务适应客流空间分布不平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研究公交与地铁调度协同发展,以地铁客流为基准匹配接驳公交的发车间隔和运力配置等,可有效减少乘客换乘等待时间,提升公交与地铁衔接一体化效益。首先建立以乘客换乘时间和公交企业运营费用的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运营计划优化模型,确定调度协同的综合启动阈值,通过分析接驳公交客流分布特征,初步制定各接驳公交晚高峰时段的发车时刻表;其次以满载率等为约束条件,确定初始车型建议,得到初始的调度协同方案;最后对线路的满载率分析,对于存在满载率过高或过低的线路调整发车间隔和车型配置,得到最终的公交与地铁调度协同方案。研究结果有利于解决广州市目前公交与地铁换乘时间过长问题,提高接驳公交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客流时空分布规律,考虑列车平均发车间隔、运行时间、最大载客量等约束条件,将列车在车站的停站时间与上、下车客流量相关联,建立城市轨道交通高峰时段基于非均匀发车间隔的大小交路时刻表优化模型,对乘客平均旅行时间及列车发车间隔平均偏离值进行协同优化。以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实际运营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优化后乘客在各个车站平均等待时间较优化前减少幅度为0.4%~13.1%,其中全线客流量较大的第7、8、9站优化幅度较为明显,分别为 11.7%、13.1%、11.9%。优化后列车在各个车站最大满载率较优化前降低幅度为1.8%~8.5%,且所有车站站台均无滞留乘客,体现了优化后列车运输能力与客流需求的良好匹配。灵敏度分析讨论了目标函数权重系数及列车平均发车间隔值对模型的影响,表明本模型具有良好的可用性及稳定性,能够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系统中运营收益与乘客车厢空间感知度是一种对立关系,通过研究该两因素对轨道发车间隔进行优化,能够实现合理收益范围内提升乘客车厢空间感知.考虑列车上下行两方向影响以及乘客候车时间、供需平衡、最大载客量、配备车辆数,列车运行安全间隔等方面的约束,建立发车间隔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多变量非线性优化问题,得到不同子时间段的优化方案.应用模型对武汉市轨道交通4号线高峰期间不同时段优化计算,发现轨道发车间隔调整后,运营收益小幅度下降能够有效提升车厢空间感知度;并通过客流敏感性分析,研究客流量按一定幅度提升下轨道运营收益与乘客车厢空间感知度的变化规律,可为城轨列车运营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合理有效的公交车辆发车间隔优化模型是优化调度方案、改善公交服务的关键,因此,本文在分析现有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客流变化规律,对发车间隔采用分时段多目标组合优化处理的思想,建立了以乘客和公交企业运营费用最小为目标的公交车辆调度发车间隔模型,并采用广州市公交调查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该模型可行。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客流分布的快速公交车弹性发车间隔优化,在以往文献和IC卡刷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推算各个公交站点到站客流分布.同时考虑不同车型最大载客量对发车间隔的影响,以乘客在站等待时间最小和公交公司运营成本最小建立公交车发车间隔优化模型.并以大连市快速公交为研究对象,利用NSGA-Ⅱ算法对研究时段内的上下行两个方向的发车计划进行优化,并取解集中值与实际发车计划进行对比.最终得出优化后上行方向的发车计划可在运营成本几乎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乘客的在站等待时间;下行方向则在保持乘客等待时间有9.4%小幅上升的情况下,节约33%的运营成本.可见优化模型可以有效地安排线路上下行两种车型的联合发车计划,提高公交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