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苏州市城市中心区为例,分析了平原水网区排水防涝的特点,进行了恒定均匀流推理公式法和数学模型法两种雨水管渠设计方法的适用性分析,通过数学模型法得出与城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相匹配的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城市小流域不透水面积(房屋、广场、道路……等)日益增加这一特点,对雨水管(渠)的洪峰流量计算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稳定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城市雨水洪峰流量计算方法,经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合理的,可用于城市雨水下水道设计。  相似文献   

3.
以南京地铁两座区间洞口雨水泵站设计为例,分析了汇水面积、地面集流时间对雨水泵站设计流量的影响;指出线路坡度可直接影响雨水的地面集流时间,进而影响设计暴雨强度的计算,即在相同重现期、相同暴雨强度公式的情况下,设计暴雨强度的计算结果也可能不一样;雨水排水泵站的设计规模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确定,以确保暴雨工况下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4.
排水管渠系统计算机模型常需要采用设计雨型作为降雨量输入,其中基于暴雨强度公式的设计雨型是常用方法之一。研究中分析了均匀强度雨型、三角雨型、交替块状雨型和芝加哥雨型的构造方法;通过示例说明了这几种雨型的雨峰强度、降雨深度、雨峰位置系数的特点,以及在汇水面积中形成的峰值流量、总径流量、到达峰值流量时间等径流特征。其中芝加哥雨型在雨峰强度、降雨深度、引起的峰值径流量数值均较大,且到达峰值径流量时间较短,在基于风险的雨水管渠系统设计中,其计算结果较为保守,因此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雨水流量计算是城市雨水排除管道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其标准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执行;城市排涝流量计算是城市内部河渠、河道等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其标准按《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DL/5015-1996)执行。由于城市排(雨)水与城市排涝的重现期概念、设计标准、流量计算方法不同,导致对城市内部同一河渠按城市雨水公式计算的设计流量与按城市排涝公式计算设计流量不同,造成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中缺乏依据。该文就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两者的使用条件,以供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于大流域面积雨水管网系统,目前发达国家已普遍引入了计算机水力模型辅助设计,但我国目前由于受种种条件限制,尚无法全面推广采用水力计算模拟软件对大型雨水管网进行准确计算。结合推理公式法及时间滞后叠加法,对大型排水管网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思路和计算方法,以期在类似工程项目中可结合其工程自身特点予以参考和运用。  相似文献   

7.
西安铁路北客站是陕西最大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亚洲当前最大的现代化大型客站。站场排雨设计重现期P=10 a,站前南、北广场重现期采用3 a,市政道路下穿铁路箱涵通道设计重现期采用5 a,其他一般地区设计重现期P=1 a,由此引出多个重现期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问题。在探讨、明晰多个重现期雨水管渠流量采用各重现期延续、低重现期乘压力系数的计算方法基础上,提出地势对排水安全的决定作用及克服区域低地势缺陷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城市内涝防治是系统性工程,明确相关标准是内涝防治工程推进的基础。系统地对宁波市中心城雨水排放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明确了流域排涝标准、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和城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提出了各系统的边界条件、城市低洼地段确定标准和综合径流系统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国各地暴雨频发,城市雨水排放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研究借助合理有效且生态的措施,及时消减暴雨雨量,确保城市雨水排放顺畅安全,弥补传统雨水管网缺失等问题,介绍雨水三级生态滞蓄系统,探究其理论计算方法,并提出生态雨水综合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上海市某城市小区为例,采用基于SWMM的数学模型法,以3a为重现期校核排水系统排除地面积水的能力.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基于SWMM的数学模型法可较好的模拟城镇排水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运行的实际情况,可在设计过程中与推理公式法互相补充,以提高排水系统设计的精确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广州某规划区位于山体南部坡脚,由于山坡坡面长,地势陡,雨水汇流迅速,为防止山洪危害,需在规划区北部红线附近修建截洪渠。由于拟建工程处于山坡脚斜坡上,与一般平整场地修筑渠道有所不同,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在流量估算和渠道断面安全设计方面。通过对截洪渠汇水分析计算、渠道坡度、平面布置、断面形状、断面开挖、上/下坡侧挡墙型式等方面不断优化得到了相对合理的坡面截洪渠标准断面设计型式,提出了多个截洪渠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与建议,对同类工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率是城市雨水综合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设计》的关键控制指标.城镇径流存在明显的初期冲刷作用,但由于降雨冲刷过程的随机性和复杂性,确定不同条件下的初期径流弃流量至今仍是个难题.以河北雄安新区安州特色小城镇安置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为例,以安州特色小城镇初期雨水截留管网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国内研究成果:调蓄容积法、暴雨强度法、SWMM模型分析法,并通过对这三种方法计算的初期雨水弃流量结果进行比对互校,最终确定本地区的初期雨水弃流量.以此进一步研究初期雨水弃流量、径流污染物浓度变化、径流污染物去除率之间的关系,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引言决定小桥涵的孔径首先应确定需要渲泄的流量;而流量的求算,方法甚多,应用不一。在形态法中,以采用巴金公式计算较广。为了减轻计算工作,缩短设计时间,兹将巴金流量计算公式及自由式沉溺式孔径计算公式制成精简的图表6张,以代替小桥涵流量孔径的计算,并抄附粗糙系数表举例说明,以明使用步骤。图表的精度完全可以满足设计要求,而工作效率可提高,这对小桥涵的设计工作或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提出了一种由溢流容积、渗水容积、开孔透水混凝土底板和碎石透水井组成的渗水雨水井新构造,可用于老、旧小区道路改造。分析了雨水收集入渗雨水井的3种工况,在井内常水位条件下,建立了雨水从碎石透水井入渗砂层的瞬态渗流控制方程,结合初边值条件和积分变换方法给出了孔隙水压力和渗流流量的解析解。利用解析解分析了渗水雨水井内积水入渗地层的过程,结果表明:①文中解析解能计算雨水入渗地层过程中的孔压动态演化和入渗流量的动态演变过程;②稳定入渗水流量与渗透系数呈线性正比关系,入渗稳定所需时间与渗透系数呈线性反比关系;③文中解析解和简化公式可用于海绵城市渗水雨水井入渗流量计算。  相似文献   

15.
城市快速路与地面道路交通整合控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阐述了城市快速路与普通城市道路交通整合控制的必要性,叙述了国内外研究者提出的比较成熟的匝道控制方法及匝道与地面交通整合控制方法,提出了以城市快速路主线流量与匝道流量之和应小于合流处通行能力、主线车辆占有率应小于最佳占有率、速度约束以及普通城市道路地面交叉口的最大排队长度应小于路段长度为匝道控制约束条件;提出了以通过城市快速路系统和地面交叉口的总旅行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函数,实现城市快速路与普通道路的上、下匝道整合控制,以取得最优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比较广东省地区经验公式与规范中推理公式的计算结果,以选取更加适合广东中等流域桥涵过水流量的计算方法,分别采用广东省地区经验公式与规范中推理公式对广东省某高速公路段沿线桥梁进行了过水流量的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推理公式计算结果普遍较广东省地区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偏大,偏差范围为3.19%~49.10%。考虑桥涵设计的经济性,建议在广东省中等流域的桥涵过水流量计算中采用广东省地区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7.
叶振华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3):180-183,M0020
透水砖铺装地面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式。土壤的透水系数和地下水位情况的不同,要求透水砖地面结构层对下渗雨水具有渗、蓄、排的不同功能。通过总结各类透水砖地面结构排水系统的计算公式和工程实例的应用,说明了该系统的具体应用场合,并提出了多专业协同进行透水砖地面设计与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小流域公路桥涵设计流量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流域公路桥涵设计洪水流量是确定小桥涵孔径、类型及建筑形式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有关小流域公路桥涵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仍然停留在20~30年前的水平。详细介绍了国内公路部门已有的小流域公路桥涵设计流量计算方法;然后对径流形成法和暴雨推理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已有方法进行改进,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小流域公路桥涵设计流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水文特性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了城市洪水计算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在编制郑州市防洪规划工作中,通过对城市室外排水(雨水)公式和排水模数公式的内涵和适应条件的对比,从理论上初步解释了城市室外排水(雨水)公式不适合城市防洪计算的原因,最终选择了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平原排水模数公式,得出令人满意的计算结果,同时也为其它地区编制防洪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多年以来,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均使用城市地下雨水管道收集路面雨水,这种方法破坏了原有的雨水循环系统,产生了很多问题。在临港经济区清河道的道路设计中,因地制宜地设计了一种过水侧石,既不破坏原来的雨水循环系统,又极大地降低了工程量。详细介绍这种过水侧石在清河道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