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
慢行交通是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体的绿色交通。以常州市为例,解读了常州市慢行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常州市慢行交通的发展战略目标。分析了常州市慢行交通的实施案例,希望通过实践来引导城市慢行空间及慢行网络的建设,满足居民安全慢行、舒适慢行、健康慢行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4.
借鉴国际低碳交通经验良性发展我国低碳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剖析低碳交通的发展背景和内涵,梳理总结了国际都市的低碳交通发展经验,对我国城市与国际都市发展低碳交通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我国城市发展低碳交通的基本思路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市复杂功能区如何实现慢行交通规划进行分析研究.以某城市非通过性道路进行慢行交通理念下的重新规划改进为例,采用车流量数学模型理论,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过能力进行计算,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增加潮汐车道、拓宽非机动车道等方式优化非机动车挤占人行道的状况.改进完成后,该道路的实际通过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社会调研发现,民众对该道路的交通状况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和伴随而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建设低碳城市、倡导绿色出行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绿道慢行系统在规划绿色交通网络、营造低碳生态环境等方面与低碳城市相契合。基于对低碳生态理念的解析,分析了绿道慢行系统的低碳生态设计策略,并以武汉东湖绿道为例,从构建绿道生态网络、连接慢行交通系统、营造舒适慢行空间、建设人性化服务设施、打造智慧游览体验等5个方面对东湖绿道的低碳生态理念进行了诠释,探讨了绿道慢行系统低碳生态设计方法,以期能为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连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现状特点,制定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目标,确立了"充分保障步行交通,适度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发展定位,提出以交通功能为主的步行交通系统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方案。依托大连丰富的"山、海、城"等景观资源,构建以生活休闲功能为主的"三级、七式"特色慢行系统,为其他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完善透水慢行系统结构生态效果评价体系,通过渗透系数试验、现场渗透试验、吸声系数试验及路面温度调查,研究透水慢行系统的排水效果、降噪效果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并提出相应分级标准.结果表明:透水慢行系统生态效果明显,沥青混合料的渗透系数随空隙率和连续空隙率的增大而增大;无砂混凝土与级配碎石叠合基层的渗透速率最快,级配碎石基层次之,水泥稳定碎石和级配碎石叠合基层最慢;沥青混凝土吸声系数峰值与均值总体随空隙率增大而提高,相同连续空隙率下,小粒径吸声优于大粒径,相同空隙率下小粒径性能反而下降,透水性混凝土的吸声系数随空隙率增大而增大;透水路面路袁与中面层温度差值远远大于其他几种路面结构. 相似文献
9.
人本位的慢行交通在市政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行交通作为绿色交通的一部分对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市政建设过程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该文通过分析慢行交通在规划、设计及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采用人本位的理念、合理配置道路资源、改善道路辨识条件、完善过街设施的时空布局,以及提高慢行环境的安全舒适度等具体的措施,用以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历经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乡发展也领先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珠江三角洲绿道作为慢行交通的一种,其规划设计与建设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新时代下,为加快广东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旨在通过对绿道中慢行交通的规划设计方法了解与分析,以及结合绿道规划中慢行交通建设的实际效果,试图探寻绿道规划方法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城市常规公交与慢行交通系统特点的基础上,为解决从出行起点到公交车站“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慢行交通系统衔接常规公交,汇集城市道路网末梢的客流,缩短“最后一公里”的换乘时间;通过对“最后一公里”换乘时间的分析,建立乘客平均候车时间模型,为确定公交车发车间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低碳交通发展呼唤智能信息化,交通运输部大力加强交通低碳科技研发与推广,大力发展智能交通与信息化建设。本文通过探讨交通信息化的实现技术及网络融合,进而提出构建交通信息化平台的方案和措施,以真正实现低碳交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中国低碳交通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碳排放的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减少道路交通的排放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外研究机构和各国政府的低碳交通政策与指标发展的综述,对低碳交通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研究,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交通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剧增,严重影响到城市交通质量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建立慢行交通系统改善交通环境,成为实现绿色出行的一种有效解决方式。现从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境内外建设、管理经验,从规划、设计、管理方面对城市交通慢行系统进行应用分析并进一步优化。在现有城市慢行系统网络规划基础上,提出慢行系统以短距离出行为宜,在保证交通安全,道路顺畅条件下,融合旅游观光、商业贸易、娱乐休闲,建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慢行系统。在慢行道路空间利用中,采取立体交通系统设计,根据地面、地下和架空立体空间进行人流车流分组方式,合理利用共用交通、助力车、步行来实现不同类型交通出行衔接。从保障性、舒适性、公平性、效率性4个角度建立了慢行交通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慢行系统设计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程技术条件的进步,江河两岸城区的发展和联系成为城市发展和交通系统面临的课题。然而机动化的发展加剧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问题,非机动车作为绿色慢行交通的代表正逐渐得到重视。过江慢行通道不仅是城市风貌的展示窗口,也是城市生活品质的直接体现。为解决慢行交通跨河问题,以济南黄河凤凰大桥慢行系统设置为例,探讨不同慢行过河交通组织模式的不同情况的应用,为城市跨河通道慢行交通组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低碳模式逐渐获得人们的重视,构建低碳、环保、低耗、高效、安全的交通发展模式势在必行。现有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通过能源消耗或客运周转量作为目标对交通结构进行优化。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碳足迹计算公式,将人均碳足迹最小和城市客运交通运输效率最大作为目标,以城市市民出行需求总量、发达城市能源消耗限值、居民可达性以及各类交通方式的运力上限作为约束条件,构建出低碳高效的城市客运交通优化模型。运用该模型对2020年北京市客运交通结构进行配置,并与传统的客运交通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的客运交通结构的交通运输能效要比传统的模式有一定的提升,同时人均碳足迹降低了5.965 g/人,下降了13.7%。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低碳模式进行优化后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研究符合城市发展的低碳客运交通发展模式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可有效降低交通碳排放。文中采用基于居民出行的碳排放模型测算2017—2019年郑州交通碳排放量,并运用碳排放最低目标函数构建城市交通碳排放优化模型,最后对促进郑州低碳交通发展提出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