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发动机(一)发动机总述1.2AR-FXE发动机2AR-FXE发动机为直列4缸、2.5L、16气门DOHC发动机,并采用VVT-i、DIS、ETCS-i和EGR系统。2AR-FXE发动机采用阿特金森循环的高膨胀比发动机。2.发动机规格发动机规格,如表1所示。3.主要特征发动机主要特征,如表2所示。与ES250车型上的2AR-FE发  相似文献   

2.
涡轮增压器是通过利用发动机废气能量增加发动机进气供给量,进而在不改变发动机主要机械结构的情况下,提高发动机单位体积功率的关键部件。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最大优点,是在不增加发动机排量的基础上,能大幅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  相似文献   

3.
故障现象:一辆某品牌125摩托车发生故障,使用电启动启动发动机时,发动机发出了较大的异常响声,同时发动机不能启动着车。故障分析与排除:开启点火开关,按下启动电钮,使用电启动启动发动机进行检验,启动电机投入了工作,拖动发动机进入启动工况,发动机立即发出了沉重的敲击响声,发动机不能启动着车,就连欲着现象也没有。此时用手指触摸发动机机体,感到发动机机体有一种有规律的震动感。发动机有沉重的敲击响声,说明发动机有机械故障。  相似文献   

4.
<正>二、玉柴YC6J系列发动机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1.故障指示灯及故障码玉柴YC6J系列发动机的故障码是通过发动机故障指示灯来显示的。发动机故障指示灯位于驾驶室前面板处。打开点火开关,按下发动机故障检测开关,在发动机无故障的情况下,发动机故障指示灯应该为闪亮,断开发动机故障检测开关,发动机故障指示灯应该熄灭。  相似文献   

5.
电控车用汽油机的标定系统和标定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控发动机的控制参数是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关键。使用研制的电控发动机标定开发系统对发动机控制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工况点处,发动机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随点火提前角和喷油脉宽等控制参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各控制参数对发动机性能指标的影响程度也不同。电控发动机最优控制参数应根据发动机特性、用户对发动机的要求以及法规的要求对控制参数进行多维优化。  相似文献   

6.
发动机的正常运转与发动机冷却液密不可分,本文主要探讨了乙二醇型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的科学检测和正确使用。发动机冷却液,俗称防冻液,是发动机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散热介质,能保持发动机在最有利的工作温度范围内运行,避免因发动机温度过高或过低带来的不良后果。根据发动机运行的情况对冷却液进行科学的检测、正确的使用和更换会直接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正>(接上期)东风雪铁龙C5轿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原理电路见图1,下面对该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解析。一、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组成C5轿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组成如图2所示。其中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1220装在发动机出水室上,它将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信息传递给发动机ECU;发动机ECU装在蓄电池附近,它根据发动机冷却液温度、  相似文献   

8.
奇瑞A3轿车装备ACTECO系列发动机,该发动机是奇瑞公司与世界著名发动机设计公司AVL公司共同设计开发的高品质自主品牌发动机。发动机配置的是联合电子的ME7.9.7发动机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9.
车型:配置N52发动机。行驶里程:110000km。故障现象:发动机怠速不稳,行驶正常。故障诊断:启动发动机,发动机转速忽高忽低,怠速不稳定且抖动大,发动机故障灯未见亮起。删除发动机调校值,怠速正常,路试一段距离后故障重现。ISID诊断无故障码。发动机怠速控制原理:DME根据当前发动机温度、发动机负荷、系统电压确定目标怠速转速,  相似文献   

10.
增压器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来推动涡轮转动.涡轮带动叶轮高速运转,以增加发动机进气压力的发动机附件。增压器通过有效利用发动机排出废气的能量.增加了发动机的进气压力.使得同等条件下(不改变发动机的缸径及行程等),发动机的进气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提高了发动机的比功率.尤其是极大地改善了发动机的排放性能(工作原理见图1)。  相似文献   

11.
为了改善发动机的工作状况,利用微机控制技术,采用自动控制理论,建立了发动机振动主动控制模型.采用LQR控制、自调整模糊控制、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3种策略,以发动机振动加速度作为控制目标,对其振动进行有效的在线控制.验证了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和跟踪性能,分析了各种控制策略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孙九春  白廷辉 《隧道建设》2019,39(Z2):44-52
影响基坑力学状态的众多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基坑力学状态的控制还未形成系统化的体系,不能充分发挥各项控制措施的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把基坑工程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从系统工程和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出发,提出基坑施工控制的4 个特征, 从而引出基坑施工控制的概念和内容,从围护变形控制、围护强度控制、支撑安全控制、基坑稳定控制及周边环境控制5 个角度深入探讨基坑施工控制。针对围护侧向变形控制子系统,构建围护侧向变形的技术控制和管理控制方法,将不同控制方法组合应用, 形成完整的基坑围护变形控制系统,并以上海浦东南路地铁车站基坑为工程实例验证其实用性。结果表明: 运用系统化思维进行围护侧向变形的控制可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类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算法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电动液压助力转向控制系统中转向盘角速度、车速和电机转速之间非线性关系的控制算法,并依据实际控制系统参数,得到该控制系统中车速、电机转速及转向角速度三者的非线性关系,利用仿真软件实现了控制系统所需要的助力曲线。通过在AMESIM中仿真对比表明,运用该算法能够得到较理想的助力曲线,验证了该算法在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台架试验表明,该系统助力效果明显,控制算法中参数变换对控制系统的影响与实际控制系统控制效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陈祯福 《汽车工程》2006,28(2):105-113
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底盘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常见的底盘控制系统可分为制动控制、牵引控制、转向控制和悬挂控制。介绍通过高速网络将各控制系统联成一体形成的全方位底盘控制(GCC),汽车开放性系统构架工程(AUTOSAR)和底盘的线控技术(X-by-w ire)。  相似文献   

15.
发动机试验台具有多变量、时变、非线性、强耦合等特点,将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结合起来运用于发动机试验台电涡流测功机励磁电流控制中,建立了测功机励磁电流模型,确定了模糊控制规则,对发动机的扭矩、转速进行了控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精度高、动态响应快、超调量低,较好地解决了电涡流测功机控制的稳定性及测量的实时准确性问题,控制精度为4%。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交通流状况下的交叉口信号控制策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卢凯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4):128-131,142
从交叉口信号的传统控制与现代控制两个层面,对不同交通流状况下的交叉口控制策略选取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分别讨论了定时控制、感应控制、模糊控制与最优控制在交叉口信号控制中的适用条件,并着重阐述了饱和交通状况下路口信号的最优控制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使用模糊控制技术进行交叉口信号控制时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饱和交通状况下单纯依靠通过车辆数与排队车辆数来实施模糊控制并非合理,此时需要进一步考虑车道饱和流量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小排量汽油机电控管理系统怠速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了发动机电控管理系统,通过研究怠速工况下各个时段的不同特征,分析了怠速稳定性控制要素和怠速排放要求;结合专家控制系统、变参数PID控制、预测控制、怠速自适应控制,研究了汽油机怠速控制的各种先进控制策略。采用不同的先进控制算法对怠速工况的控制进行试验调试,对各个控制参数进行精确整定。根据不同的外在负荷对怠速工况进行优化控制,同时采用调节点火提前角实现扭矩波动平衡控制,实现了发动机的怠速最佳稳定控制。  相似文献   

18.
汽车主动控制悬架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主动控制悬架有使汽车乘坐舒适性和操纵安全性得到改善,本简要地介绍了国外汽车主动控制悬架系统的发展及现状;给出了流量控制型和压力控制型两种控制方式的简图;阐述压力控制型主动悬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天棚阻尼器控制、最优控制、预见控制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城市隧道照明设计规范为依据,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了城市隧道照明的控制标准。文章提出了两种控制策略,即时间控制策略和照度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可以把隧道内外照度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后,该文以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的理论为依据,建立了智能控制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隧道内部的照明灯组。  相似文献   

20.
斜拉桥拉索的MR半主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根据LQR最优控制理论,结合面向速度剪切(Clipped Optimal)控制算法及修正的磁流变(MR)阻尼器Bouc Wen模型,提出了LQR Clipped半主动控制算法,应用拉索振动的差分离散模型,对斜拉索的面内振动进行了被动、主动及半主动控制研究,分析了MR阻尼器对斜拉索的振动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MR阻尼器被动控制能够提供的模态阻尼比可以达到最优油阻尼器控制的值,但MR被动控制存在一个最优输入电压,最优电压值与需控制的第几阶模态有关;与油阻尼器被动控制相比,MR半主动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模态阻尼比,尤其在阻尼器位置距索端很近时仍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