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得到新疆地区路面弯沉年变化规律,根据地形及水文条件将全疆分为5个区,在此基础上搜集全疆96条公路弯沉历史检测数据,汇总得到各分区弯沉年变化情况,采用1st Opt数学优化分析软件对弯沉检测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各分区弯沉变化函数关系式及曲线。结果表明:新疆Ⅰ区、Ⅱ区、Ⅲ区及Ⅴ区路面弯沉变化规律相近,交工后1~3年弯沉衰减缓慢,年均衰减率4 %~15 % ;3年后弯沉衰减严重,年均衰减率达20 %以上,新疆Ⅳ区路面弯沉交工后1~2年弯沉值逐年减小,2年后弯沉为交工检测弯沉的85 %,2~4年后弯沉逐渐增大,年均增长率为15 %。  相似文献   

2.
路面弯沉是目前我国路面检测中的一个重要检测项目,目前一般使用贝克曼梁法、自动弯沉仪检测路面的静态弯沉值,使用落锤式弯沉仪和高速激光弯沉仪检测路面的动态弯沉值,而高速激光弯沉仪以其检测效率高、安全性好的特点,已经在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展检测服务。本文通过比对试验,对两种弯沉仪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北京公路》1997,(5):17-22
本报告概括介绍了路面弯沉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在对代表性弯沉检测设备的技术性能进行综合使用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落锤式弯沉仪(FWD)的技术特点、国外对几种FWD对比研究结果及美国战略性公路研究计划(SHRP)对FWD的精度要求与标定方法,为FWD设备的引进和选型提供了基本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前最先进的路面弯沉检测设备,落锤式弯沉仪(FWD)能够准确的实现对路面结构层模量的反算,从而评价施工道路路面状况。本文首先分析落锤式弯沉仪的工作原理,然后与传统使用的弯沉检测设备贝克曼梁进行比较,以落锤式弯沉仪的优点以及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为基础,利用基先进的模量反算软件SIDMOD,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对FWD弯沉检测在道路施工质量控制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表明,道路路面施工过程中,结合FWD弯沉检测技术以及路面结构层模量的反算理论可以对道路工程的实际施工质量做出准确的反映,找出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安全隐患的路段或者结构层,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施工质量控制工具。  相似文献   

5.
代表性路面弯沉检测设备技术性能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路面弯沉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对代表性弯沉检测设备的技术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为这类设备的引进和选型提供基本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路基顶面回弹模量是道路结构设计的主要参数,增加路基回弹模量可以提高路面结构的整体承载力,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路面结构层厚度,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降低路面全寿命周期成本。本文通过研究便携式落锤弯沉仪法和贝克曼梁法路基顶面弯沉值的相关关系以及2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从而得出便携式落锤弯沉仪不但能够准确用于试验检测,而且其检测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国内现行规范关于弯沉检测数据的处理及评定均以弯沉检测数据呈正态分布为前提。通过偏峰度检验法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自动弯沉仪检测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表明检测数据仅接近于而非完全正态化,而通常的异常值剔除法亦不能使弯沉检测数据正态化,说明现行弯沉检测数据的处理和评定存在一定的偏差,应在现有基础上探寻更合理的弯沉测值处理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各种常用路面弯沉现场测试设备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及其适用条件的介绍,综合分析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弯沉自动化检测的重要意义及激光自动弯沉仪在实际检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在贵州扎南公路的使用情况总结了激光自动弯沉仪的现场测试经验及数据修正与评定方法,为准确评定路面弯沉提供了可靠的手段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路面弯沉测试技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和松  常成利 《公路》2002,(7):96-100
介绍弯沉测试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各种类型的弯沉测试技术和设备的测试原理,技术特点和适用条件,在总结我国弯沉测试设备的使用经验及有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明确实际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及路面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公路》2015,(4)
为研究单后轴车(标准车)与双后轴车在路基弯沉检测之间的相关性,依托霍州~永和关高速公路,分别测定单、双后轴车在不同填料路基上的弯沉值,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有限元ABAQUS对实际情况进行模拟计算,进一步说明两者间弯沉关系;最后基于路基弹性半空间体理论,对单、双后轴车弯沉关系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结果表明:无论是现场实测、软件模拟,单、双后轴车弯沉值间均为线性关系,且路基填料种类理论上对该关系无影响。该结论为双后轴车用于路基弯沉检测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