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7.
论及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我认为,应该切入其三个基本层面,即:交通设施现代化、交通管理的现代化和交通行为意识的现代化.这三个层面所表现出来的相互联系、协调、转化和互补等外在形式和内在关联,都围绕着一个根本目标,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高效率地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非车辆的移动过程,从而创造和实现一个城市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架道路下匝道地面衔接路段及其衔接交叉口的交通设计是城市快速路交通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我国城市高架道路下匝道与地面道路衔接交叉口排队和拥堵日益严重的问题,分析了U-turn设计对交叉口车辆延误和饱和度等运行效益指标的影响,以及U-turn在改善交叉口交通安全性方面的作用。以“变交叉为交织或避免交叉和交织”为目标,分析了高架道路下匝道不同接地类型与不同U—turn形式的最佳结合方法;以交叉口延误与左转交通流路段延误加权最小为目标的最佳U-turn选择模型,给出了高架路下匝道交叉口和路段两种U-turn的设计方法。最后,以上海市某高架道路下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为例进行算例分析,实施U-turn设计后,可以显著降低交叉口的饱和度,最大降幅达29%:交叉口的车均延误最大降低60%,交叉口服务水平由D级上升到C级。 相似文献
9.
智能交通的研究课题是如何把现代的高科技与交通联系起来.结合实际阐述了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针对我国交通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智能交通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张开冉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6,4(3):71-74,114
引入了交通环境容量和交通环境承载力概念,相应建立了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模型,包括交通尾气承载力(APC)模型,交通噪声承载力(TNC)模型,并分析了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不足,构建了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TECC)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框架,从交通环境角度修正传统城市交通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1.
缓解城市交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完全是专业技术层面,行政管理层面也十分重要.首先强调交通系统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运用系统观念去看待.以东京为例,从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系统,具体的交通技术措施和停车管理等角度介绍了交通系统的组织与设计.最后,提出要从改变城市交通规划观念、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城镇化比例、公...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上海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十分严重,尤其是“申字型”高架道路系统因其承担的车公里占中心区车公里总量的40%以上而显得格外拥挤。如何改善上海的交通状况,需要专家和市民的积极参与,出谋划策。本期刊登两篇缓和高架道路交通紧张的设想文章,很有新意,很有见地。希望读者踊跃来稿,如果角度新、措施实,哪怕有不同意见,也好。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交通建设的历史和现状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北海市的状况,分析了广西北海市的交通设施和管理现状,提出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修建城市交通设施及采用高新技术、实施有限畅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17.
改革开放30年北京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认识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历程。初步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初理论基础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论方法体系开创阶段以及90年代后期至今现代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成熟应用阶段,并总结每个阶段的重要理论取向与重大实践突破。阶段特征总结过程中,回顾了北京市交通发展的不同背景、理论与规划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及建设实践的重大举措,旨在为今后北京市城市交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20.
城市高架道路出口匝道衔接路段交通组织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大城市高架道路出口匝道衔接路段的交通组织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对交通运行的影响,提出了各种衔接路段交通组织方式的适用情况,为出口匝道衔接路段及其关联交叉口的交通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