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丹参乙酸镁代谢产物M1(3-′O-monomethyl-lithospermic acid B)和M2(3,′3′-′O-dimethyl-lithosper-mic acid B)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大鼠静脉注射丹参乙酸镁代谢产物M1或M2,液质联用法进行MRM扫描分析,测定代谢物M1和M2血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采用该液质联用色谱测定血浆样品中丹参乙酸镁代谢物的方法,血浆内源性物质均不干扰样品峰,相对回收率为:87%-101.4%,日间和日内相对变异系数(CV%)均小于9.77%,血浆中的最低定量限为1μg/L(S/N≥3),线性范围为16-4 096μg/L。M1和M2的t1/2z分别为(1.54±0.81)h和(1.52±0.42)h,MRT(0-t)分别为(0.46±0.07)h和(0.33±0.05)h,AUC(0-tn)分别为(13.63±2.7)(mg.h)/L和(14.96±2.54)(mg.h)/L。结论M1和M2静脉注射的体内代谢过程符合二室模型,消除较快。  相似文献   

2.
罗红霉素胶囊在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罗红霉素浓度的高效液相分析方法,用于研究罗红霉素胶囊在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血浆样品采用己烷-异戊醇(98∶2)液-液萃取,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结果罗红霉素的线性范围为0.25-32.06 mg/L(r为0.999 2),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25 mg/L,最低检出量为12.5 ng,提取回收率为68.0%-72.8%,方法回收率为90.7%-99.4%。单次服用300 mg罗红霉素胶囊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后的药动学参数AUC0-48h、Cmaxt、maxt、1/2分别为(101.84±27.69)(mg.h)/L和(103.5±30.83)(mg.h)/L,(8.54±1.95)mg/L和(8.07±1.81)mg/L,(1.6±0.6)h和(1.8±0.6)h,(10.4±2.9)h和(10.5±2.6)h。受试制剂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0.5±19.1)%。结论该方法专一性较好,血浆内源性杂质无干扰,结果准确。罗红霉素的两种制剂间主要药动学参数无明显差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3.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口服L—赖氨酸锌(Zinc L-lysinate)和葡萄糖酸锌(Zinc Glucosate)在家兔体内的血清锌浓度,并计算了它们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酸锌在兔体内处置过程为一级动力学二房室模型,而L—赖氨酸锌近似于一级动力学一房室模型。二者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葡萄糖酸锌,t_(1/2)(β)9.49h,T(p)1.3h,V/F(c)41.13 1/kg,Cl(S)13.14 1/kg.h,AUC 15.07 mg/kg·h;L—赖氨酸锌,t_(1/2)(ke)1.01h,T(p)1.08h,V/F 57.85 1/kg,Cl/F(s)39.631/kg·h,AUC 5.24mg/kg·h。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淫羊藿提取物的雌激素样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子宫增重实验、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系(MCF-7)细胞增殖及拮抗实验,评价淫羊藿及淫羊藿苷的雌激素样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淫羊藿及淫羊藿苷能使子宫系数由0.097±0.008明显增加至0.156±0.018及0.152±0.016,且用药前、后动物体重由(18.9±1.3)g分别增至(19.8±1.3)g及(20.03±1.3)g,增幅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淫羊藿苷可使血清雌激素E2由(132.22±11.45)ng/L增高至(147.73±12.43)ng/L,FSH水平由(50.15±3.36)μg/L降低至(44.47±2.46)μg/L(P<0.05),但淫羊藿组雌激素E2水平无明显改变;在24、48、72 h,淫羊藿及淫羊藿苷对MCF-7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分别由0.238±0.043、0.387±0.051、0.563±0.083增至0.362±0.045、0.521±0.046、0.648±0.043及0.324±0.043、0.465±0.034、0.622±0.079;72 h加入ICI后,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细胞增值率分别降至99.461%、94.434%.结论 淫羊藿及淫羊藿苷具有雌激素样作用,且其促细胞增殖作用可能是通过雌激素受体(ER)介导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通过影响Ca~(2+)内流对谷氨酸盐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大鼠RGCs,以0.1、1mmol/L的谷氨酸盐刺激RGCs 24、48h,建立RGCs凋亡模型,并用0.1、1.0、3.0μmol/L浓度梯度藏红花素分别处理。Annexin V-FITC/PI双标检测细胞凋亡率,Fluo-3/AM荧光标记Ca~(2+)检测胞内钙离子浓度,Western blot检测藏红花素对胞内钙离子介导的凋亡信号分子calpain和CaMKⅡ表达的影响。JC-1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藏红花素对线粒体膜电位和线粒体凋亡相关信号分子Caspase-3、Caspase-9、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 0.1mmol/L谷氨酸盐刺激24h,RGCs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刺激48h时,RGCs的凋亡率达到(43.050±2.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谷氨酸盐(1mmol/L)刺激24、48h的RGCs凋亡率为(46.450±1.061)%和(45.500±3.253)%,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1mmol/L谷氨酸盐刺激RGCs 12h后加入0.1、1.0、3.0μmol/L藏红花素再处理12h,不同浓度藏红花素均可显著抑制细胞凋亡(P<0.01),且抑制效率具有剂量依赖性。另外,1.0μmol/L藏红花素组的谷氨酸盐诱导的胞外Ca~(2+)内流减少及钙依赖蛋白Calpain1和CaMKⅡ的表达减弱,线粒体膜电位增高,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减少,Bcl-2/Bax表达上调。结论藏红花素抑制谷氨酸盐诱导的RGCs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阻止胞外Ca~(2+)内流,抑制钙依赖的凋亡信号通路和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基于分布平衡的药代动力学理论,建立单纯消除相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测定奥美拉唑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大鼠缓慢恒速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滴注期间不同时间动脉采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GraphPrism6.0软件计算参数。结果奥美拉唑恒速静脉滴注的血药浓度-时间呈一阶指数关系,血药浓度在静脉滴注初期上升速度快,随着时间延长,上升速度逐渐减慢,在5个消除半衰期达到稳态。奥美拉唑在大鼠的消除速率常数K为(2.95±0.67)/h,半衰期为(15±4)min,表观分布容积为(0.30±0.17)L,清除率为(0.83±0.33)L/h。结论恒速静滴给药过程中药物在体内分布基本平衡,无分布干扰,测得的药动学参数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西布曲明对高表达hERG钾通道的HEK293细胞hERG电流的影响.方法 构建高表达hERG钾通道的HEK293细胞系,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西布曲明对hERG电流的影响.结果 西布曲明3、10、30、100μmol/L对电流Iherg-tail的抑制率分别为(8.82±2.32)%、(26.7±5.78)%、(44.93±4.60)%、(85.22±3.37)%,IC50为32.66μmol/L(n=8);西布曲明在30~100μmol/L浓度范围内,在膜电位分别为-10mV~+60mV(step)和0mV~+60mV(tail)时,Ⅰ-Ⅴ曲线显著下移(n=8).结论 西布曲明对hERG电流有显著的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导致QT间期延长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马洛替酯缓释片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马洛替酯缓释片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  2 0名健康男性志愿受试者随机交叉分别单次及多次口服马洛替酯缓释片与普通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血浆中马洛替酯的浓度 ,用 3P97程序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单次口服马洛替酯缓释片与普通片 (6 0 0mg)后 ,AUC0~ 2 4分别为 (130 .77± 39.81)和 (135 .4 7± 4 6 .39) μg·h·L-1;AUC0~∞ 分别为 (16 4 .4 9± 5 1.6 9)和 (173.0 3± 6 5 .6 9) μg·h·L-1;Tmax分别为(4.15± 1.73)和 (2 .2 5± 0 .72 )h ;Cmax分别为 (2 4 .2 3± 11.2 3)和 (35 .0 5± 16 .0 2 ) μg·L-1;t1/ 2 分别为 (11.11± 2 .92 )和(10 .5 1± 1.98)h。多次口服马洛替酯缓释片 (每次 30 0mg,每日 2次 )与普通片 (每次 2 0 0mg ,每日 3次 )达稳态后 ,AUCss0~τ分别为 (112 .5 7± 34.37)和 (76 .97± 18.0 9) μg·h·L-1;Tmax分别为 (3.35± 1.2 2 )和 (2 .0 0± 0 .6 5 )h ;Cmax分别为 (2 1.4 6± 7.82 )和 (2 5 .2 8± 7.78) μg·L-1;Cmin分别为 (5 .4 5± 1.2 4 )和 (5 .0 6± 0 .81) μg·L-1;Cav分别为 (9.38± 2 .86 )和 (9.6 2± 2 .2 6 ) μg·L-1;波动度 (DF)分别为 (1.6 9± 0 .4 0 ) %和 (2 .0 8± 0 .6 2 ) %。马?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使用人血白蛋白在肝硬化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间因腹水就诊于我院的101例肝硬化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口服利尿剂及静脉注射白蛋白治疗。汇总患者基线资料,评价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及肌酐水平变化。治疗前后白蛋白升高水平大于中位值(1.8 g/L)的定义为治疗有反应组,反之定义为无反应组,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腹水相关腹胀症状得到临床缓解,治疗过程中无1例发生急性肾损伤。32例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内因腹水反复住院。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26.5±5.9) g/L vs.(29.9±4.9) g/L,P<0.001],治疗前后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9±118.4)μmol/L vs.(108.5±87.9)μmol/L,P=0.816]。53例患者归为有反应组,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24 h蛋白尿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有反应组血清肌酐水平[(84.1±51.2)μmol/L vs.(142.7±158.4)μmol/L,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LCPH)患者肝窦内皮细胞功能与肝功能性血流量(FLPF)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LCPH患者和10例同期手术的非肝硬化肝囊肿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CD44的表达水平,放免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的含量,D-山梨醇清除率法检测FLPF。结果对照组肝组织CD44表达水平很低,阳性染色面积为(3.49±0.38)μm2,LCPH组则明显上调,达(41.38±11.88)μm2。对照组血清透明质酸含量为(48.15±14.39)μg/L,LCPH组升高,达(116.11±20.12)μg/L。对照组FLPF为(1 261.22±65.79)mL/min,LCPH组降低至(770.33±48.53)mL/min。结论 LCPH患者肝窦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与FLPF的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