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居民调查与爬取的数据,梳理上海市中心城公共交通为主体的通勤出行链,并分析其主要出行时空区间,从中提取以公共交通为主的4类典型通勤出行链,探究不同公交出行链服务的通勤出行距离分布、出行耗时差异及起讫点在中心城的圈层分布特征.而后采用公交小汽车行程时间比指标,对不同距离区间内典型公交出行链的服务效率及服务竞争力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正一、武汉市公共交通基本情况目前,武汉市公共交通系统主要由地面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BRT和过江轮渡构成。因BRT和轮渡客流占比较小,出租车不能完全表征稳定的群体出行特征,这里讨论的公共交通主要包括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出行方式结构的变化,地面常规公交在公共交通体系中承担的出行比例逐年下降,但其主体地位没有改变。自2012年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定制公交分担率,以定制公交、常规公交、出租车和地铁4种出行方式为对象,考虑乘坐时间、出行费用、便捷性和舒适性4个出行影响因素,基于多项Logit模型构建前景理论和灰色关联相结合的出行选择模型,并以董屿·福建师大地铁站到福州南火车站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定制公交、常规公交、出租车和地铁4种出行方式的分担率分别为28.35%、14.63%、23.14%、33.88%,与实际问卷调查的最大误差在5%以内,与运用效用理论计算所得的分担率相比更符合现实情形;定制公交分担率在票价为1元或2元增减时,并没有产生较大变化,而乘坐时间的缩短却使分担率有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长春市居民轨道交通换乘方式的调查数据整理,利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居民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选择的影响,得出出行者性别对出租车换乘有显著影响,男性更偏向于选择出租车换乘,拥有网约车打车APP对常规公交换乘有显著影响。打车软件的流行使居民出行换乘的方便性大大增加。学历水平越高的出行者越喜欢选择比较环保的步行和自行车换乘方式。月收入越高的更加注重出行的时效性,更偏好选择高效率的网约车换乘方式出行。出行距离对出行者是否选择轻轨+轻轨换乘影响较大,出行时间在出租车、小汽车、网约车这几种出行时间相差不大的换乘方式中影响不大。最后对城市的轨道交通换乘发展的优化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公交优先"理念的不断深入,有效协调多种公共交通方式间的竞合关系,对于充分发挥公共交通方式在城市居民出行中的主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MNL模型描述居民公共交通方式的选择行为,应用广义出行成本和主观感受建立效用函数,结合哈尔滨市地铁沿线居民出行数据,标定模型参数、验证模型有效性,并应用Matlab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出行成本的单方面增加会损害自身的出行分担率;地铁和出租车分担率均与单位时间价值正相关;地铁分担率与平均出行距离正相关;出租车分担率与时间偏好系数正相关,地铁分担率与时间偏好系数呈抛物线变化。  相似文献   

6.
���г��⳵���з�ʽ�ֵ���Ԥ�ⷽ���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同时考虑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选取公交系统(包括常规公交和出租车)出行者占用道路总面积、广义出行费用、拥挤度为指标建立多目标函数模型,求得出租车出行占公交系统出行的比例,根据公交系统出行总比例最终确定全方式出行结构中出租车出行方式分担率.实例分析证明该方法所需数据量少、可操作性强,宏观政策及其微观影响在预测过程中互为反馈,该方法既可用于确定出租车出行方式分担率,又可为交通政策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公交出行距离的分析,认为公交出行属于中长距离的出行,出行时间过长或过短的居民,则很少采用公交出行方式.基于此对公交客流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验证了公交乘客的乘车站数服从偏正态分布.这个结论可应用于公交客流OD反推时的概率修正系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公交出行距离的分析,认为公交出行属于中长距离的出行,出行时间过长或过短的居民,则很少采用公交出行方式。基于此对公交客流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验证了公交乘客的乘车站数服从偏正态分布。这个结论可应用于公交客流OD反推时的概率修正系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9.
提出基于出租车轨迹数据挖掘的城市区域公交可达性评估优化方法. 利用核密度分析和热点探测,识别出租车用户出行敏感区并用出行热度表征区域用户需求,研究敏感区域公交可达性. 从影响阻抗大小的指标出发定义公交可达性,选取影响可达性的关键指标描述阻抗,以各指标与热点值之间的相关性为权重获取公交可达性计算公式. 引入区域公交供需变异系数指标,供需莫兰散点图及区域公交供需差分布图,评价整个城市及热点区域的公交可达性供需情况,识别区域不平衡程度协助公交系统优化供给. 以西安市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区域公交供需的变异系数为1.89,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根据供需差及散点图的分布规律,识别出优先处理敏感区,采取措施提高其可达性对优化整个城市匹配度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考虑停车收费对城市交通分配的影响,把出行者划分为拥有自用车的出行者和无车的出行者两类。在公交优先策略实施的前提下,分析了拥有自用车出行者选择驾车或公交车出行,无车的出行者选择搭乘出租车或公交车出行的多用户多方式混合交通平衡配流问题,运用数学规划理论,建立了停车收费影响下的多用户多方式混合交通平衡分配模型,证明了模型解的等价性与唯一性。计算结果表明:当停车收费水平提高时,路网中的出行者选择驾车的出行需求显著减少,而选择出租车和公交的出行需求都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制定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合理票价,利用不同出行方式下的出行耗时和出行距离,确定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客流争夺区域.然后利用Logit模型,用相对比较容易量化的广义费用函数来代替模型中的效用函数,从而建立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竞争模型,形成在不同出行距离下的票价与分担率曲线,提供出行距离与票价制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应用“四步骤法”进行居民公交出行OD 预测中,为了提高出行分布与方式划分预测的精度,本文分别提出了交通阻抗确定新方法和交通小区间公交出行量预测方法. 本文利用各小区内道路节点之间的最短路距离确定小区内及小区间的交通阻抗. 该方法有效避免了传统交通阻抗确定方法的缺陷,将其应用于重力模型预测居民出行分布,预测精度有所提高. 在获得现状居民出行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马尔可夫链法预测未来年公交出行总量,然后利用公交出行距离转移曲线具体预测各小区之间的公交出行比例,利用该比例结合公交出行总量获得公交出行OD. 该法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规划、政策等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其预测结果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公交信息对出行前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选取了公交出行距离信息、 公交车辆位置信息、道路拥堵情况信息和公交换乘信息等四种公共交通信息,通过均匀 设计方法,设计四种公共交通信息组合条件下的居民出行交通方式选择意向调查,并通 过在湖北襄阳获得的数据,建立了多项Logit 模型,定量分析了显著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 明,公交信息对出行前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比较显著,且不同的公交信息对出行方式选 择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总体上会增加人们选择公交出行的意愿;对于已购车的出行者,公 交信息的影响十分有限,而个人对于公共交通的偏好也会影响其出行方式选择的意向.研 究建议,提供更准确和丰富的公交信息服务以增加城市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在应用“四步骤法”进行居民公交出行OD 预测中,为了提高出行分布与方式划分预测的精度,本文分别提出了交通阻抗确定新方法和交通小区间公交出行量预测方法. 本文利用各小区内道路节点之间的最短路距离确定小区内及小区间的交通阻抗. 该方法有效避免了传统交通阻抗确定方法的缺陷,将其应用于重力模型预测居民出行分布,预测精度有所提高. 在获得现状居民出行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马尔可夫链法预测未来年公交出行总量,然后利用公交出行距离转移曲线具体预测各小区之间的公交出行比例,利用该比例结合公交出行总量获得公交出行OD. 该法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规划、政策等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其预测结果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5.
为识别手机用户乘坐常规公交的OD,结合公交车辆GPS轨迹,在考虑常规公交换乘行为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手机用户与车辆轨迹相似度的常规公交出行识别模型,以及站间OD概率模型.通过地铁出行识别,融合手机信令数据与IC卡数据,提取包含百万样本的公交与非公交出行数据,以此作为验证集.进一步分析各参数取值、出行距离、公交线路重复系数...  相似文献   

16.
为弥补传统居民出行调查中存在被调查者对出行时间预估不准和出行距离难以计算的弊端,基于地图开发,设计了网络调查问卷,以获取居民出行起讫点(Origin-Destination,简称OD)和出行方式。根据起讫点进行坐标匹配,在时间最短的原则下,通过百度地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简称API)进行最佳出行路线推测,并融合居民调查数据得到一次出行的完整出行链,对获取的出行链数据进行不同出行方式和出行目的的居民出行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平均出行距离、平均出行时间等总体指标与青岛市第3次交通出行调查(2016)中通过公交IC卡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分布上有差异;(2)公交车出行的平均出行时间是小汽车的2.5倍,不能满足乘坐公交加步行的时间要控制在开私家车时间的1.5倍之内的深圳公交提速"1.5"战略;(3)非常发性的事务类出行,如单位业务、个人事务,平均出行距离要显著大于通勤类出行,如上班、就学。  相似文献   

17.
交通方式结构演变主要受到各种宏观与微观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总结了过去五年的步行、小汽车、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等五种交通方式结构演变规律,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出发,揭示了影响交通方式结构演变的各种因素,实现了对出行者交通方式决策过程的刻画。同时,以平均增长率法和随机效用最大化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重庆市主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小汽车和出租车的发展规模、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对2025年、2035年的五种交通方式的出行量和分担率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随着机动化出行比例的不断升高,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将日益显现,地面公交的保障作用也得到增强,预计2035年,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在重庆市主城区居民出行交通结构中的比例将分别达到24.41%、18.72%,成为最主要的机动化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公交出行时空模式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效应,利用智能公交数据获取公交出行时空特征,应用DBSCAN聚类算法挖掘公交出行的时空规律性。以起点建成环境、终点建成环境、出行路径性能、公交运营性能和公交出行强度5个方面的18个指标为自变量,以公交出行时空特征和公交出行时空规律性2个方面的4个指标为因变量构建变量指标体系,融合智能公交、POI等多源数据对指标进行量化计算,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公交出行时空模式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交出行模式具有时空异质性,平峰时段公交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长均长于早、晚高峰时段;时间规律性强的公交出行主要发生在高峰时段,空间规律性强的公交出行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出行路径性能、公交运营性能、起点建成环境、终点建成环境对公交出行的时空特征有显著影响(早高峰影响效应分别为-0.749,-0.413,-0.244,-0.228);公交出行强度、出行路径性能、起点建成环境和终点建成环境对公交出行的时空规律性有显著影响(早高峰影响效应分别为0.688,0.069,0.022,0.021);各因素对公交出行时空模式的影响具有时间异质性,平峰时段的影响均大于早、晚高峰时段...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规范出租车运营,改善出行者候车环境,提高出租车经营效益,进行基于出租车出行需求特征的停靠站选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出租车出行需求时空热点的含义,基于样本出租车GPS数据研究出行需求的时空聚集特征,得到了出行高峰时段和出行热点区域.将出行需求作为依据应用于出租车停靠站选址,提出了基于最大覆盖的停靠站选址模型,同时结合出行者的不确定性交通行为和消费特点,在车站服务能力、出行者步行距离和计划修建数量等方面分析了模型的适用条件.实例区域的选址研究结果表明,以客观需求为依据的选址方法,可以更好地契合出行者的出行需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һ�ֹ�����ʱ�ߵļ��㷽������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交等时线刻画了在相同时间内利用公交可达的最大范围.提出一种公交等时线的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在城市时空可达性的计算中.首先分析了公交出行时空过程,认为公交出行时空过程中应该包括步行到车站、候车、乘车、换乘、从车站到达目的地等子过程,然后针对每个子过程提出其耗费时间的计算方法.根据给定出发地点和总出行时间,采用网格法和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得到等时线.利用广州市公交GPS数据,绘制得到以广州市天河城为中心的等时线.最后以单位时间等时线所覆盖空间范围作为可达性的度量值,计算公交出行方式下广州市天河区的时空可达性,由可达性剖面图分析其不同方向的可达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