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上海轨交进入"网络化运营"时代,传统的乘客信息系统(PIS)已无法满足面向乘客及运营管理者的服务需求。以已实施的上海轨交网络化乘客信息系统(NPIS)为例,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该系统的实施设计要点,可为国内其他城市轨交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北京及广州轨交基地的管理现状,并结合上海轨交基地生产管理的现状,探讨了上海轨交设立基地控制中心的必要性及实施设想,对改善上海轨交基地生产管理具有积极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结合上海轨交网络化规划的实例分析,提出轨交进入网络化时代,应创新规划设计理念,适度超前规划,构建集约化、多层次的轨交体系,并加强与城市规划互动和用地控制。倡导以车站为核心的轨交综合体,实现网络化发展阶段车站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设计。概括总结了以上海为代表的软土地区轨交工程修建技术、枢纽工程的修建方法和对城市环境的保护技术及措施,对轨交工程修建新技术提出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4.
上海轨交已建立了较完善的隧道检修工作制度,涵盖对运营隧道进行监测、监护、检查和维修。通过监测,发现软土隧道存在不均匀沉降病害。在缺少国内外成熟经验的情况下,上海轨交协力进行疑难技术攻关,探索微扰动双液注浆治理方法,取得创新性成果。微扰动双液注浆现已成为上海轨交隧道沉降治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介绍和分析了关于轨交车站行人设施通过能力研究的意义及现状,通过对上海部分轨交车站内近千万人次实际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来获得主要行人设施的通过能力,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以及规范的数值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轨交地下车站普遍采用双跨或三跨的箱型结构形式,车站内部空间封闭且立柱较多。如何打造站台和站厅的空间通透感、提高乘客舒适度是工程设计中一项重要的课题。在上海轨交17号线某地下车站设计中,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顶、中板打开的隐柱式大中庭地下车站方案,从结构三维静力、抗震及施工工序3方面对该方案的结构关键点进行了论证研究,并通过顶板起拱的设计方案解决了站厅层20 m大跨结构受力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轨交设备故障动态统计分析是维保智能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上海轨交维保系统故障信息统计的作用及流程。以上海轨交1号线列车车门设备故障情况为例,分析了数据库应用程序系统对设备故障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统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疏散平台作为城市轨交区间疏散的主要通道,其设计标准与乘客疏散安全密切相关。针对疏散平台若干规范尚未明确的设计标准,结合国内部分城市轨交疏散平台的设计现状,通过分析、借鉴工程实例计算和类比相关规范的方法,对疏散平台区间布置、设计荷载取值和耐火极限时间等设计标准提出了建议值或相应做法,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上海轨交车辆技术发展概况的回顾和总结,对车辆关键技术的运营应用以及车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未来几年城市轨交车辆技术的前瞻展望,为车辆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轨交行业设立维保施工作业规范化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的意义和思路,结合上海轨交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轨交维保施工作业的特点,阐述了指标设立的原则和方法,在分析施工作业考核指标体系可操作性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其实际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