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的迅猛发展,整体竞争格局形成了两大阵营。一类是以综合性热管理方案为主的国际巨头,另一类是以专一性热管理产品为代表的国内主流热管理零部件企业。并且随着电气化升级,热管理领域新生零部件迎来了增量市场,在新能源汽车新增的电池冷却、热泵系统以及其他电气化升级带动下,热管理方案中运用的部分零部件种类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主要通过对新能源热管理领域竞争格局以及核心部件的技术发展分析,对电池热管理、整车空调系统、电驱动及电子元器件等关键技术部件进行了详细综述与分析,并对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预判。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也逐渐增大。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中最重要的零部件,它的寿命和使用效率决定了汽车使用性能。其中对电池寿命影响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它的工作温度,为了使电池始终处于一个合适的温度范围内,电池的热管理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热管理系统技术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昕 《汽车电器》2023,(1):16-17+20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是老生常谈的课题,余热回收是热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在整车中,产生余热的零部件有很多,如汽车发动机、三电系统、各类控制器等[1]。本系统用于一种增程式商用车热管理系统,通过对驱动电机、发电机及相关控制器的余热进行回收[2],实现高效率冬天的电池保温和驾驶舱采暖需求[3]。同时,因为采用较多串联并联的芯体,散热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管理系统的研究在燃料电池汽车的整车开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国家"863"项目中燃料电池汽车几种不同的整车热管理方案进行了研究,计算出不同设计方案下FCE、PCU散热器和空调冷凝器的散热量,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较优的热管理系统散热方案,同时介绍了热管理控制策略.研究结果对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极端工况下整车的热管理问题是全功率燃料电池汽车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之一。燃料电池汽车中的热源主要来源于电堆、空压机、驱动电机及DC/DC,提出了相应的热管理方式并构建了相应的系统结构,对散热器、水泵、风机等主要部件进行了选型与匹配。利用GT-COOL 软件建立了全功率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计算平台,对极端工况下系统的散热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工况下电堆温度达到了84.4 ℃,在许用温度范围内,电堆进出口温差为7.6 ℃,满足内部温度均匀性要求,空压机、DC/DC、驱动电机的温度分别为58.4 ℃、59.6 ℃、61.5 ℃,均满足其温度要求。  相似文献   

6.
马铖 《时代汽车》2023,(19):85-87
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而汽车燃料中含有碳元素,汽车尾部排气管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以燃油车的大量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温室效应。随着全球环境恶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新能源汽车研究和应用将成为未来汽车研发的主要方向。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依靠电池发电提供动力,这其中就面临着一个新问题——电池热失控。这种电池热失控可能引发汽车自然等安全事故,所以如何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事故进行有效防护就成为研究重点。本文就从电池热现象的阐述出发,分析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事故,进而提出相关防护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对电池热管理技术的改进也越来越深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电池热管理技术,给后期欲从事电池热管理系统研究者提供参考,本文就几种常用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8.
为延长电机使用寿命,应加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散热系统技术研究,通过高压扁线油冷电驱动可有效提升电机散热稳定性,促进电机传热效率的提升。据此,对新能源汽车扁线电机技术、扁线发卡结构以及油冷技术进行分析,在扁线电机基础上构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油冷系统,提出相应的油冷系统设计方案,对电机各部分损耗展开计算,并就机壳冷却油道及喷淋油道进行结构设计,促进电机散热性能及结构可靠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是确保车辆电机、电池、控制器、发动机处于最佳工作温区系统,并在极限工况下处于许用工作温区的系统。文章以某在研混合动力车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电机、电池、控制器和发动机的散热需求进行分析,设计了覆盖三温区的热管理系统循环回路。文章基于一维仿真软件Flowmaster和CFD软件STAR-CCM+对系统在设计工况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确保各单元在设计工况运作时散热良好。文章对充电时热管理系统对电池降温需求的响应速率进行了分析,以防止充电过程中热累积引起热失控的发生,并提出了影响响应速率的关键因素和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下会出现工作效率急剧下降的问题,文章针对该问题设计了相应的热管理方案。低温环境下,在电动汽车电机开始工作之前,采用带反馈调节功能的正温度系数(PTC)加热系统进行汽车动力电池预加热。通过四通阀将冷却液的电池与电机回路相通,构成了新的循环回路。电机开始运转之后,比较低温下PTC加热系统、电机余热分别对电池进行加热,与二者协同作用下电池温度的变化情况,发现PTC+驱动系统余热加热模式加热效率高,能量消耗少,因此,提出低温热管理方法,通过冷却液循环系统利用PTC加热系统与电机产生的热量对电池进行加热或保温。为弥补纯电动汽车单一能源的不足,以上热管理方法的能量来源于蓄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储能系统,保证电动汽车蓄电池的电量不会因热管理系统的消耗而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1.
何剑 《车时代》2021,(1):37-37
电池、电机、电控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位,对汽车的质量有直接影响,需要工作人员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试验检测。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检测、提高工作人员水平三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试验检测的方法,为新能源汽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款搭载串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汽车,开展热管理开发及相关研究。文章首先结合混动总成系统热管理参数需求,设计开发了一台热管理系统方案;其次依据热管理关键工况,提取和分析得到了各散热单元的进风量;然后对该方案下的热管理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发现该方案存在高温散热单元和油冷器进风量不足、布局不佳等缺陷,导致高温散热单元和油冷器温度分别高于目标值1.5°C和3.8°C;最后结合风扇和散热单元布局优化等措施,使得高温散热单元和油冷器进风量分别提升了9.37%和8.4%,高温散热单元和油冷器温度分别降低了4°C和4.1°C,达成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13.
探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分析其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未来的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化发展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延长电池寿命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迅猛增长,半固态甚至全固态电池作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的使用也日益普及。尽管液态锂离子电池已有安全检测标准,但新一代半固态电池尚缺乏此类规范。本文综合国内外现有标准中热失控测试要求,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分析,提出了适合于半固态甚至固态电池的热失控测试方法,并通过试验验证其适用性,旨在为国家标准修订提供数据支持和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5.
电动汽车热管理已成为保障车辆宽温域环境适应能力、电池热安全和乘员舱热舒适性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同时也对电动汽车的能耗,特别是高低温环境下的整车能耗有着显著影响。随着车辆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热管理技术和发展路线在动力系统、空调系统等子热力系统和整车层面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和巨大的进步。综述了国内外电动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重要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电池、电机、热泵空调等子系统和整车集成热管理系统的技术进步,总结了当前电动汽车热管理亟待突破的技术重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技术电机、电池、电控中结合新材料、新技术的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是车辆动力性、舒适性、安全性的最终保证。当前的纯电动汽车在续航性能来说,性价比还不能尽如人意,在当前技术和产业链形势下,混合动力汽车则是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和内燃机的热管理系统,对未来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设计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国能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但是,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支持体系还不健全、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研发投入较少、电池续航能力较差,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制约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从新能源汽车性能角度,对其电机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3类车用电机开展技术优化,以期为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提升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汽车与配件》2023,(3):40-41
<正>由于新增“三电”热管理、乘员舱制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较传统燃油车更加复杂。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由于增加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及乘员舱PTC或热泵制热系统,其复杂程度、单车价值量远超传统燃油车。国内热管理龙头有望凭借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先发优势,快速配套实现技术追赶和规模上量。  相似文献   

19.
正对国内外几款典型的纯电动汽车的冷却系统构型方案进行了解析,分析了其构型的特征,为自主品牌电动汽车的开发过程中的冷却系统方案制定提供指导。采用电机余热加热电池包、电池温度分级控制等方式可优化系统的能量利用,提高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为应对汽车燃料消耗快速增长及由此引起的能源和环境问题,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近日,工信部等五部委印发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18年4月1日起实行。这标志着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已成为我国汽车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20.
从热特性这一角度,综述了电池产热机理、热相关特性和容量衰减与温度之间相互的影响,并总结了风冷、液冷和相变冷却对电池散热效果的优势与不足。分析结果表明,成批电池组的使用导致热量积聚效应,高温促使电池性能衰减严重并可能会引发安全问题;分析得出目前电池主流散热方式为液冷,通过改变液冷散热结构和研发散热介质,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而且可以通过不断优化改进,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