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瘦素和5-HT2C受体基因在利培酮致肥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受试者经利培酮治疗后体重和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瘦素基因-2548G/A多态性、5-HT2C受体基因-759C/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123例受试者经利培酮单药治疗10周,每2周测量体重指标,基线、4周、10周测生化指标;PCR-RFLP检测瘦素基因、5-HT2C受体基因多态性,分析生理生化指标在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结果受试者体重指标、空腹血糖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升高(P<0.001);血浆瘦素4周时增高(P=0.013),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4周时亦增高(P=0.004);血浆瘦素升高与体重指数(BMI)相关(r=0.219, P=0.029),体重、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基因型无相关性(P>0.05).结论利培酮治疗初期受试者的体重指标、空腹血糖均明显增加,血脂、血浆瘦素也有升高,但与瘦素基因-2548G/A多态性、5-HT2C受体基因-759C/T多态性无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利培酮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和血脂的变化及ghrelin(生长索)基因Leu72 Met(亮氨酸72蛋氨酸)多态性与体重和血脂变化的关系。方法对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单用利培酮治疗10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每2周测量身高、体重和腹围;在治疗前和治疗4、10周时检测血脂;PCR-RFLP(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ghrelin基因Leu72Met多态性。结果利培酮治疗期间,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和血脂指标均有显著性增加(P<0.01)。体重和血脂指标的变化与ghrelin基因多态性无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治疗有体重和血脂水平的升高;Ghrelin基因Leu72 Met多态性和患者的体重和血脂升高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血管痉挛与内皮素 1 (ET 1 )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颅脑外伤患者于伤后不同时期 (伤后第 1d ,第 5d和第 1 4d)分别采集静脉血、脑脊液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 - 1浓度 ,伤后第 5d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观察脑血管痉挛发生与否。结果 血浆与脑脊液ET 1水平变化呈平行关系。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浆、脑脊液ET 1水平明显高于脑血管无痉挛者 ,脑血管痉挛程度越重 ,ET 1水平越高。结论 血浆与脑脊液中ET 1水平升高可引起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精神分裂症受试者经利培酮单药治疗后血糖的变化及ghrelin基因Leu72Met多态性与血糖变化的关系.方法 66例精神分裂症受试者经利培酮单药治疗10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10周时分别检测受试者的空腹血糖水平.PCL-RFLP检测受试者ghrelin基因Leu72Met多态性.结果 利培酮治疗期间,精神分裂症受试者的空腹血糖显著性增加,治疗4周和10周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94±0.808)、(5.211±0.655)mmol/L vs. (4.589±0.832)mmol/L,F=13125.61,P<0.05];空腹血糖变化在性别间没有显著性差异(F=0.147,P>0.05),但女性血糖升高时间早于男性;空腹血糖水平变化与ghrelin基因多态性有关,Leu72等位基因携带者空腹血糖水平较高[(0.702±0.009)mmol/L vs. (0.677±0.008)mmol/L,F=4.269,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利培酮急性治疗期间会有空腹血糖水平的升高,尤以女性更易发生;ghrelin基因Leu72等位基因是应用利培酮时高血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健康对照及63例用利培酮或奥氮平治疗4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及健康对照的血浆T3、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T3、T4、TSH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低,T3、T4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利培酮治疗后血浆T3水平明显升高,较奥氮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T3、T4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可能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利培酮治疗有利于改善甲状腺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PK、LDH、GOT以及LAP活性作了测定。结果表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后当天和伤后第1天血清和脑脊液CPK、LDH活性以及脑脊液GOT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伤后当天的血清和脑脊液酶活性与急性颅脑损伤的脑损伤程度和患者预后则无明显相关(P>0.05)。故我们认为,外伤后早期血清和脑脊液CPK、LDH活性以及脑脊液GOT活性可作为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一项辅助指标,至于脑脊液酶活性对判断急性颅脑损伤的脑损伤程度和患者预后的价值尚待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安非他酮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氟西汀平行对照、剂量固定的多中心研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总分减分值作为主要疗效指标,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生命体征和体格检查等观察药物的安全性。结果共收集意向性治疗(ITT)抑郁症患者228例,符合方案患者(PP)208例。根据PP样本,治疗6周后,安非他酮组和氟西汀组HAMD17总分减分值分别为(14.27±6.21)分及(14.86±6.09)分,与基线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安非他酮组在有效率、临床治愈率及CGI、HAMA评分上与氟西汀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TT结果与PP相似。两组不良反应的症状和发生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安全性以及治疗抑郁症伴焦虑的疗效均与盐酸氟西汀相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抵抗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2010年诊治的10例甲状腺激素抵抗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预后。结果 10例患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升高者9例,游离甲状腺素(FT4)升高者3例;超敏促甲状腺激素(uTSH)水平正常者2例,升高者8例。3例患者属于垂体抵抗型(PRTH),临床表现为甲亢;其余7例属于全身抵抗型(GRTH),其中5例无任何临床症状,1例表现为轻微的甲减,另外1例甲亢和甲减的症状同时存在。3例患者曾给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2例患者给予L-T4替代治疗,疗效均欠佳。结论甲状腺激素抵抗症临床表现复杂,治疗上不宜采用抗甲状腺药物。大多数GRTH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对有严重甲减表现的GRTH患者、PRTH患者和周围型抵抗患者,L-T3是最佳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使用人血白蛋白在肝硬化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间因腹水就诊于我院的101例肝硬化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口服利尿剂及静脉注射白蛋白治疗。汇总患者基线资料,评价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及肌酐水平变化。治疗前后白蛋白升高水平大于中位值(1.8 g/L)的定义为治疗有反应组,反之定义为无反应组,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腹水相关腹胀症状得到临床缓解,治疗过程中无1例发生急性肾损伤。32例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内因腹水反复住院。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26.5±5.9) g/L vs.(29.9±4.9) g/L,P<0.001],治疗前后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9±118.4)μmol/L vs.(108.5±87.9)μmol/L,P=0.816]。53例患者归为有反应组,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24 h蛋白尿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有反应组血清肌酐水平[(84.1±51.2)μmol/L vs.(142.7±158.4)μmol/L,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肝癌细胞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编码产物P-gp(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疗效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肝癌组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来我院行肝穿刺检查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各组肝组织中MDR1的mRNA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术切除后的肝癌组织P-gp的表达。根据P-gp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耐药组和非耐药组,分析P-gp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术后TACE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患者肝脏组织中MDR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中肝癌组MDR1的mRNA/正常水平>2的患者76例,MDR1的mRNA/正常水平<2的患者32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gp呈棕黄色,主要表达于肝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其中P-gp蛋白阴性患者(非耐药组)35例,阳性患者(耐药组)73例。非耐药组患者化疗有效率(74.28%)明显高于耐药组患者(43.28%)(P<0.05)。非耐药组1、2年累积生存率为77.14%和42.86%,明显高于耐药组(54.12%和27.40%,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MDR1编码产物P-gp异常过表达与肿瘤化疗耐药性相关,提示其可作为临床术后化疗用药的指导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甲磺司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39例哮喘患者,经过2周洗脱期后,19例随机接受甲磺司特治疗,20例随机接受曲尼司特治疗(疗程均为8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日间和夜间为缓解症状万托林的使用次数也明显减少.8周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的平均日间、夜间呼气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PEF)值、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s,FEV1)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但两组的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试验期间未发生不良事件,治疗后呼吸系统体格检查显著改善,仅有个别患者出现一过性实验室检查异常.结论 甲磺司特与曲尼司特均能减轻哮喘患者症状、减少急救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用量和改善肺功能,用于治疗轻、中度哮喘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是安全、有效的哮喘控制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recurrence score, RS)对早期激素受体阳性、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决策导向作用。方法收集自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术后行21基因检测评分的早期激素受体阳性、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110例,按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标准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其行21基因检测前后治疗决策的改变。结果在行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前,共有61例(55%)患者推荐使用辅助化疗+辅助内分泌治疗。行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后,32例(29%)患者改为行单纯辅助内分泌治疗(McNemar's test,P<0.001)。其中低危组和中危组行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后,分别有24例(39%)和8例(20%)患者由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改为仅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McNemar's test,P<0.001;P=0.008)。结论对于早期激素受体阳性、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行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可以显著避免低危组和中危组患者的过度术后辅助化疗,降低术后化疗率,减少患者化疗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对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肾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苯那普利组。建立大鼠UUO模型前1 d起,治疗组给予苯那普利10 mg/(kg.d)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以等量的蒸馏水灌胃。于术后第14天分别取术侧肾组织行HE、Mas-son染色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Ⅲ型胶原蛋白(ColⅢ)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结果苯那普利可以显著减轻肾间质损伤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P<0.05),且可以显著抑制TGF-β1、CTGF、-αSMA及ColⅢ表达(P<0.05)。结论苯那普利可通过减少细胞外基质(ECM)产生细胞的活化、抑制TGF-β1的过度表达,从而降低CTGF表达,减少ECM的沉积,达到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P53瘤体内注射的治疗效果及毒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纳入2012年10月―2014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妇瘤病区收治的28例盆腔复发转移患者,给予行CT引导下的腺病毒介导P53基因(Ad-P53)瘤体内注射治疗。每次(1~2)×1012 VP(病毒颗粒),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4~8mL,每周1次,共1~6次。28例患者共完成41次瘤体内注射Ad-P53治疗,平均每例患者用药(3±1)支。治疗期间无再次放疗及化疗。以肿瘤消退或者患者不能耐受或不愿继续接受治疗为治疗终点。疗效评价分为客观疗效评价和主观疗效评价:(1)客观疗效评价是在治疗前和停止治疗后1月,以盆腔MRI为依据,测量肿瘤最大径,计算出肿瘤缩小率(%),评定疗效;(2)主观疗效评价以患者主诉疼痛或减轻程度以及阴道排液等进行评价。结果 28例患者每2~4周随访1次,至2014年12月,随访时间6~27个月,中位随访17个月。治疗结束1月进行主观及客观疗效评价,疼痛程度明显减轻者24例(24/28,85.7%);客观临床获益率82.1%(23/28),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病情再度进展者21例,占91.3%(21/23),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5个月;2例因疼痛减轻后进食及睡眠改善,再次接受姑息性化疗;死亡13例,占46.4%(13/28)。结论 CT引导下Ad-P53局部注射作为女性盆腔复发转移肿瘤的姑息性治疗手段,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对我院6例Durie分期为ⅡA~ⅢB期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施APBSCT,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47.5岁(39~56岁)。结果 6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造血重建中位时间23 d(11~62 d)。移植相关并发症包括发热4例,口腔黏膜溃疡或糜烂3例,转氨酶升高3例,其中1例伴有黄疸,恶心呕吐3例,口腔黏膜血疱1例,腹泻1例。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6~28个月),1例患者于移植后第6个月死于肺部感染,有2例复发,分别在移植后第11个月和第20个月,前者于复发后第4个月死亡,后者经化疗后再次获得缓解。结论 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安全、有效、合并症少;前期诱导化疗阶段应用过马法兰可能是某些患者造血重建延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溶栓疗法是一种通过对纤溶系统激活 ,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的治疗方法。溶栓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简称 L DVT)报道甚少 ,我院自 1993年应用数字减影技术 (DSA)采用局部介入或静脉溶栓治疗 15例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疗效显著。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患者均为我院 1993年 1月~1996年 12月的住院病人 ,其中男性 9例 ,女性 6例 ,年龄 14~ 6 7岁 ,临床主要症状为患者全下肢肿胀 ,患肢髂窝、股三角区疼痛和压痛 ,6例患侧皮温升高。病程 1d~ 14个月 ,其中 12周者 6例 ,2周~ 6月者 5例 ,6月~ 12月者 3例 ,>12月者 1例。致病原因 :7…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立体定向联合毁损杏仁核内侧核群和扣带回前区对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内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探讨手术影响单胺类递质水平及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机理。方法 用立体定向技术射频毁损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杏仁核内侧核群和扣带回前区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LPC)测定手术前后患者脑脊液DA、5 HT、NE的含量 ,对含量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前不同性别、年龄及病程之间DA、5 HT、NE未见明显差异(P >0 .0 5 ) ;治疗前DA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后DA下降 ,与手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治疗前 5 HT和NE明显低于对照组 ,治疗后升高 ,但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毁损杏仁核内侧核群和扣带回前区可以使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内DA水平升高 ,5 HT和NE水平降低 ,这一变化提示调节递质水平可能是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高原条件下IL 1 β、TNF α及NO水平变化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意义。方法 以多发性硬化 (MS)、格林 巴利综合症 (GBS)和帕金森氏病 (PD)患者为对象 ,用ELISA法测定血清及脑脊液中IL 1 β、TNF α和NO水平。结果 MS和GB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的IL 1 β、TNF α及NO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 (P <0 0 1 ) ;PD患者血清中该三种物质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 ,但脑脊液中的TNF α和NO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提示IL 1 β、TNF α及NO在MS、GBS和PD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之间也许存在一种网络调节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盐敏感患者急性静脉盐水负荷后红细胞的钠钾代谢。方法  77例确诊的 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以急性静脉盐水负荷及速尿缩容的方法判定盐敏感性 ,并比较盐敏感 (SS)组及盐不敏感 (NSS)组急性静脉盐水负荷后红细胞内钠、钾含量及血浆钠、钾浓度的改变。结果 高血压盐敏感组急性静脉盐水负荷后红细胞内钠含量显著高于盐不敏感组 (P <0 .0 5 ) ,而红细胞钾含量及血浆钠、钾浓度两组间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高血压敏感者存在细胞膜离子转运缺陷 ,当给予盐负荷时 ,即可引起细胞内钠含量的显著升高 ,继而通过一系列机制引起血压的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了使硬膜外腔注药能集中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变部位 ,作者研究了硬膜外前腔穿刺置管技术。方法  6 0例经过临床检查和CT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硬膜外前腔注药组 (A组n =30 ) ,传统硬膜外腔注药组 (B组n =30 )。两组用药相同。动态观察治疗前后病人腰痛、腿痛及直腿抬高试验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以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痛、腿痛、直腿抬高试验等变化有显著差异 (P <0 .0 1)。A组患者腰痛、腿痛减轻较B组更明显 (P <0 .0 5 )。结论 两组均能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硬膜外前腔导管介入注药较传统方法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是较为理想的硬膜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