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研究在昼间动态环境中颜色对驾驶员空间距离判识的影响,分析了判识差异变化规律;选用32名驾驶员在不同深度距离和车速条件下进行实际道路试验,统计检验全部被试判识结果,获得距离判识差异特征值,运用BP神经网络模拟判识差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昼间地面动态环境中,随着深度距离的增加,绝对距离判识差异增大,相对距离判识差异减小;随着速度的增加,距离判识差异均减小。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降雨对汽车驾驶人空间辨识能力的影响,选择38名被试人,在不同降雨强度的夜间,选用黑、白两色障碍物,在不同车速条件下进行驾驶人空间距离判识实际道路试验,对比相同条件下黑、白两色视认距离差异,利用曲面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视认距离随降雨量和行车速度变化规律的函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白色与黑色障碍物视认距离差异显著,白色障碍物视认距离大于黑色;随着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增加,视认距离缩短;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加,视认距离减小;当降雨强度和行驶速度耦合作用于驾驶人时,会因为视认距离减小导致允许反应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3.
为预防和减少雨夜道路交通事故,定量研究降雨强度对驾驶人视认距离变化规律,以确定行车速度、停车视距及限速选择,进行实际道路试验研究。试验共选择被试38人,在不同降雨量的雨夜,选用黑色障碍物,在不同车速条件下,进行驾驶人空间距离判识实际道路试验。试验共进行71组,最终依据速度和降雨强度,聚类为25组不同条件下全样本试验。统计全部结果,分析数据分布特征。利用曲面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视认距离随降雨量和行车速度变化规律函数模型。模型相关系数为0.9832,模型有效度系数为0.94,可有效表示视认距离与瞬时降雨强度和行驶速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增加,视认距离缩短;随着行驶速度增加,视认距离减小;当两因素耦合作用于驾驶人时,会因为视认距离减小导致允许反应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夜间行车中因驾驶人所处环境照度高于障碍物环境照度,导致驾驶人视认距离减小的定量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际道路试验.试验选择35名被试开展,障碍物分别为黑色和白色.考虑到行车速度特征,分别选择80 km/h和100 km/h速度下进行试验.在不同驾驶人所处环境照度条件下,进行障碍物视认距离标定试验.统计分析全部视认距离,分析不同颜色障碍物在不同条件下视认距离差异.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视认距离随驾驶人所处环境照度变化规律函数模型.结合汽车制动距离,分析不同照度条件下的允许极限速度.研究表明,随着驾驶人所处环境照度增加,视认距离缩短.进而导致允许反应时间缩短,必须控制车速在临界速度以下,才能避免碰撞发生.经验证表明,所建立函数模型能准确拟合其变化规律.在驾驶人遭遇上述照度光源时,必须降低行车速度,才能保证安全.  相似文献   

5.
为从车辆行驶安全的角度出发,揭示紧急避让情况下驾驶员心理负荷的变化,利用动态心电分析仪、Frecord数据采集系统和动态GPS,进行紧急避让情况下驾驶员生理反应的试验。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同一车道上汽车距前方障碍物距离、汽车行驶速度、紧急制动时最大制动踏板速度、为避障而突然转向时最大转向盘角速度和驾驶员心率变化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诸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车距障碍物距离对最大转向盘角速度和最大制动踏板速度的影响大于汽车行驶速度的影响,且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加和车距障碍物距离的减小,驾驶员心理负荷增大。  相似文献   

6.
车速、视觉与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交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汽车行驶速度超过60公里/小时后,驾驶员的视力会下降、视野会变窄。引起驾驶员视力下降的原因是,汽车行驶中驾驶员与道路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眼睛分辨物体的最小距离发生变化;相对运动速度增加,眼睛分辨物体的最小距离就会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动态心电分析仪、Freecod数据采集系统及动态GPS,在交通运输部试验场对紧急状况下驾驶员心率变化与车距障碍物距离以及行驶车速间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遇到障碍物时,心率变化大体呈波浪式,上下起伏状;在傍晚,驾驶员心率变化要比中午明显。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建立驾驶员心率与车距障碍物以及心率与行车速度的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突发事件下驾驶员的心率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视认距离法是研究隧道入口行车安全的重要研究方法。基于驾驶员正常驾驶中,不同眼动行为的区别,利用眼动仪采集的视点坐标,提出了一种确定实车实验中视认距离的方法。利用典型实验数据,通过视点坐标的速度变化,确定开始发现障碍物的时刻,即开始视认的时刻。通过眼动仪前置摄像头视频,确定障碍物经过驾驶员的时刻。两时刻作差,得出从发现障碍物到经过障碍物的时间,乘车辆匀速行驶的速度,得出视认距离。该方法充分利用了眼动仪的视点采集技术,为研究自然驾驶实验中的驾驶员视认行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隧道质量检测中,钢拱架的探地雷达反射图像具有双曲线特征。为了研究双曲线图像特征的智能判识,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判识方法对图像中的双曲线特征进行自动识别。通过现场实测获取探地雷达原始检测图像,继而对原始检测图像进行平滑去噪、二值化与细化等数字预处理;通过引入动量附加项对算法进行优化,构建了具有一个隐层的三层神经网络结构;采用图像窗口的方式对神经网络结构进行训练和判识测试,并利用训练成功的神经网络结构对雷达图像中的双曲线特征进行智能判识;基于判识重构后的双曲线灰度图像,利用MATLAB对灰度图像的颜色直方图特征进行提取。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这种方法对探地雷达图像中的双曲线特征进行智能判识与特征提取是可行的,研究工作能为探地雷达图像典型特征的智能判识与提取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警告标志前置距离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驾驶员在夜间环境下的视觉特性和对警告标志的认读特点,结合汽车前照灯照度特性和警告标志的类型和特点,对保证驾驶员夜间视距的警告类标志前置距离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类型警告标志前置距离建议值。研究结果对危险类警告标志前置距离进行了量化,而速度控制类警告标志前置距离相比现行标准规定的数值要大。  相似文献   

11.
在平面信号控制的交叉口中,绿灯间隔时间的大小关系到交叉口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合理设置绿灯间隔,可以保障交通流的运行.文中介绍了绿灯间隔时间的基本概念,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绿灯间隔时间的不同计算方法;探讨了影响绿灯间隔大小的关键因素,包括进入时间、清空时间、通过时间等.以典型平面信号交叉口绿灯间隔时间计算为例,分析各种计算方法的适应性,并基于冲突时刻差法进行交叉口安全仿真评价.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动态条件下视野的变化规律,通过实车动态实验测定不同速度下标志汉字的视认距离。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在120km/h以下时,速度对驾驶员的视认距离影响不显著,同时应用心理学与视觉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可为后续交通标志视认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交通安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场沥青路面结构承受的交通量及温度都有随昼夜变化的特性,如果交通量较为集中的时段往往也是地表温度较高的时段,则会对路面结构造成较大的破坏。文章利用试验得到的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主曲线和时间温度转换因子,结合实测的路面结构温度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分别分析了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路面结构的关键力学响应以及荷载对路面结构的破坏率的昼夜变化特性,并比较了冬天和夏天变化特性的不同;结合不同时间的荷载作用破坏率及实测的交通量小时分布系数进行分析,表明按交通量实际分布情况得到的路面结构使用寿命可以比按传统假设的均匀分布情况小10%以上。在路面结构分析和设计中有必要考虑温度及交通量的昼夜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4.
汽车多普勒测速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利用多普勒雷达检测车速、车距的系统方案。对系统主要参数进行了论证,并给出了主要电路的设计方法。本系统可安装于汽车上,用于雾天或夜间监测前方汽车,并在车速、车距达到安全边界时给出报警信号,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城市干道瓶颈交叉口交通拥堵状况,从信号控制角度提出了1种红波双向协调控制模型,对于缓解此类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模型是在流量均分思想和绿波协调控制时距图分析方法基础上建立的1种双向协调控制模型,能够针对干道瓶颈交叉口上下游交通流不同的交通控制需求分别实施红波协调控制和绿波协调控制,并通过引入红波控制参数,可以满足不同的交通控制策略需求.以佛山市顺德区南国西路为案例,通过对Vissim仿真评价数据进行协调前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有效减小瓶颈交叉口排队长度39.48%,缩短行程时间22.01%,验证说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关于乡村公路交通事故的数据和资料,以人的行为为重点,对乡村公路交通事故的致因进行归纳分析,主要有:第一,乡村公路上男性、年轻人、轻型货车乘员和后座乘员的安全带使用率较低;第二.乡村公路上男性和年轻人倾向于超速行驶,摩托车和小型车超速行驶的比例较高,在周末和夜间超速行驶的比例较高;第三,男性和年轻人是乡村公路上酒后驾驶的主要人群,周末和夜晚因酒后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较多;第四,乡村公路交通事故中男性疲劳驾驶的比例低于女性,年轻人疲劳驾驶的比例仍较高,周末、夜间和下午的因疲劳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较多;第五,65岁以上的老年驾驶员容易在乡村公路上发生由于未按规定让行和不遵守交通信号指挥而造成的交通事故;第六,导致乡村公路交通事故的道路环境因素主要有道路环境突变、车道狭窄、弯道半径过小、安全视距不够等;第七,乡村公路的交通事故救援响应慢、质量低、效果差.  相似文献   

17.
上下客行为是常见的人车交互交通行为,但随意地在路边或者禁停区域上下客,不但容易干扰道路交通秩序,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交通安全事故,需要及时检出以便疏导管理。受益于智慧灯杆的开发和部署,全路段的上下客行为检测成为可能。设计了一种基于智慧灯杆监控视频的人车交互行为模型HVIB(Human-Vehicle Interaction Behavior)及上下客行为识别方法,实现路边停车和上下客行为的检测。人车交互行为模型HVIB由车辆运动状态检测模块和人车关系检测模块组成。在车辆运动状态检测模块中,利用YOLOv4(You Only Look Once,Version 4)目标检测模型和SORT(Simple Online and Realtime Tracking)跟踪算法输出高置信度目标信息,并抽取车辆时空位置特征表达。在人车关系检测模块中,结合人与车辆的空间位置变化和相对运动方向,形成人车关系的时空特征表达。通过计算视频中人车时空位置特征,基于车辆运动状态判别函数和人车关系判别函数输出车辆运动状态和人车关系类别,并依据不同人车交互行为的定义,可以实现上下客行为识别。使用真实城市交通场景视频数据,对多种天气条件(晴天、阴天、雨天)下的不同人车行为进行了识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全天候工作,其中在白天多种天气条件下,停车和上下客行为的检测准确率能达到90%和87%以上,夜晚正常天气条件下分别为82.5%和77.5%;同时,检测速度在每秒30帧以上,满足实际应用的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18.
李林  徐建闽  卢凯 《交通与计算机》2009,27(3):64-67,73
基于最大绿波带的设计理念,利用干道协调控制中的时距分析方法,建立了一种改进的进口单独放行方式下干道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数解法。这一算法能够解决干道中存在双周期、三周期交叉口的问题,使得多周期交叉口存在下依然可以进行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扩大了进口单独放行方式下干道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数解法的适用范围。最后给出了算例分析,运用微观仿真软件Vissim对通过算法得到的控制方案进行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这一方法能够显著的改善延误和停车次数。  相似文献   

19.
市区行车不闯红灯,首先应提升不闯红灯理念,关键是如何做到"心中有红灯".其次,将路口划分为"两线一区",分析路口行车关键环节和行车要点,分别路口不同情况,制定相应行车计划.最后探讨如何执行路口行车计划,根本途径是提升司机素质,在日常路口行车中,掌握不闯红灯的本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