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5-17世纪东亚海域贸易圈的形成促进了日本最大的贸易都市堺市的繁荣,使堺市一跃而成为积聚了大量财富的日本第一个商业资本主义城市.其巨大的财富不仅促进了堺市佛教寺院的发展,并且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12世纪以后的濑户美浓窑是对福建陶瓷的模仿,是福建陶瓷的日本化生产.濑户美浓窑的模仿生产,时间上正值东亚社会的国际局势发生动乱的时期,技术工艺上受福建陶工的直接指导,濑户美浓窑所模仿生产的产品,均为日本饮食文化和茶文化中所需要的器皿.为福建陶瓷工来到濑沪美浓提供方便的是福建和濑户美浓的禅僧以及福建和堺市的海商,而12世纪末期构建起来的福建与堺市的贸易体系基础--东海太平洋禅宗网络的存在使陶工的移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近代亚洲最主要的白银输出国。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及西方和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从17世纪赴日贸易的澳葡、荷兰商船入手,考证16—18世纪澳葡、荷兰商船从日本运出的白银数量,以及日本朱印船从长崎运出的白银数额。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外学者以往结论的可靠性,兼及日本白银输出对亚洲区间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近代旅日闽籍华侨的日增是由于东亚近代化进程不平衡的拉动所致,那么其在日的分布也就相应地集中于各开放港口,如长崎、神户、横滨等地.而其职业构成与日本近代化进程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日本近代化程度的提高及其对华政策的变化,闽籍侨商的职业构成经历了以贸易商为主到小业主、从业员为主的转换,而其中以福清人为主体的吴服行商的情况更具特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的贸易统制日益强化,致使华人贸易商迅速衰弱,吴服行商在闽人中的成份地位日大.这种转换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有限空间条件下普通华侨的总体生活状态.[1]明确了近代旅日闽籍华侨地域分布的特点和主体构成的情况,有助于进一步考察其在日的生存状况.这里所谓的生存状况,侧重于闽商的职业构成、生存地域的选择和调适、家族生活等.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以闽南人为主体的贸易商和以福清人为主体的吴服行商作为考察对象,剖析其在日本底层社会的生活,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是中日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阶段,地处东中国海西岸的福建与日本进行频繁的海外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福建与日本的海外贸易状况、规模、特点、原因及影响作一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17世纪初,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荷兰也踏上了远征东方的旅途.他们早已听说葡、西两国通过对华贸易赚取了巨额利润,因此憧憬着到中国谋求同样有利的通商条件.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刚建立即着眼于对华贸易“[1],然而,当时的明朝政府只许中国海商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后出海贸易,而不许外国商人到东南沿海一带从事贸易.……  相似文献   

7.
黄挺 《海交史研究》2006,(2):123-134
本文使用明清潮州地方志书作为基本材料,以明代后期闽粤之交海域的海上活动为研究对象,从联系纽带和观念、行为规范方面,讨论了海洋社会群体的分类、地缘关系和社群组织原理.认为,这一时期的海洋社会组织和陆上社会组织之间,确实存在很大区别.但同时指出,不能在两者之间划分出一道绝对的界线,必须清醒意识到作这样的二元划分,可能存在严重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引言   日本与南洋的海上贸易在16世纪末及17世纪达全盛期.德川幕府积极利用在日华人去促进南洋贸易.作为翻译员(唐通事)、商人、船长、水手及造船技师,日本华侨对17世纪日本的南洋贸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16世纪的中日关系,由于倭寇问题,变得异常复杂.人们通常把在漳泉沿海一带贸易的日本商人与倭寇混为一谈,其实他们与倭寇是有差别的.他们不烧杀,不掠夺,只是在漳泉沿海小岛或港口从事走私贸易.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虽然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但对日本贸易仍属严禁.而此时的贸易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象月港开禁前那样,有大量的日本商人来到漳泉沿海从事走私贸易,而是由漳泉商人主动将中国货物载运到日本贸易.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日本与德国崛起成败比较:一种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与日本在重新崛起的过程中确立了不同的国际地位.德国之所以成长为欧盟的核心和欧洲国际社会的领袖,在于其奉行了社会性成长道路.而日本的成长失败,主要在于其国际形象塑造方面的不力.日本虽然也有着较强的国际社会化能力,但相对于日益增高的大国社会性成长"软门槛",显然总体上落后于德国.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中国航海教育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海运业的发展,中国航海教育面临着新世纪的新挑战.所以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文章从我国抗海教育的国际化、以学生为中心和终身教育等诸方面提出了几点新的思维,以探求我国航海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人制度是法律史、社会史、经济史等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利用<公案簿>材料,以"知见人"、"挂沙人"、"唼哩人"三种常见的中人形式为中心,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18世纪末吧达维亚闽粤出洋人的中人制度进行初步的分析,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对清代出洋人在东亚水域的跨区域经贸网络运作,提出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