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探寻车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详细阐述车内污染物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综合分析并提出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方法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论述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以及车内污染物主要来源。同时基于某款车型分析了温湿度、车内装饰件及车内通风情况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以及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3.
《汽车情报》2008,(5):42-42
据了解,此项标准的主要控制对象是车辆在静止状态下由于车内构件材料和装饰材料造成的空气污染,不包括汽车发动和行驶时,尾气窜入车内引起的车内污染。“采样测定方法”规定了采样点设置、采样方法和设备等内容。数据采集工作之后,将确定污染物的检测指标限值,最终形成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4.
内饰件和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4年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将“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列入国家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计划,其中《车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要求》已经于2009年11月18日公开征求意见。作为整车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汽车内饰件和车内装饰用非金属材料的挥发性有机物逸散水平对整车车内空气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介绍了汽车内饰件和车内装饰用非金属材料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方法。考虑到整车、内饰件和材料检测方法的一致性,以及检测技术的可行性及其经济性,提出以采样袋方法测试汽车内饰件(含总成)和车内装饰用非金属材料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  相似文献   

5.
汽车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隐伏着诸多危害。由于车内空间狭小密闭,再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内极易聚集数百种有害物质。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车内空气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着重介绍了汽车通风状况、车用内饰材料、车内温湿度、车龄、采样点位置、行驶里程等对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提出了通过源头控制和末端处理两种途径来遏制车内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汽车的普及与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车内毒气及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文章介绍了常见的车内毒气和车内污染物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让司乘环境的安全卫生可以保障。  相似文献   

7.
利用气相色谱质量联用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对长途客车车内空气污染物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和甲醛进行分析。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长途客车车内空气污染物中烷烃、芳香烃和烯烃分别占41.4%、27.6%和20.7%;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对人体有较大危害的甲醛和苯系物在长途客车车内空气污染物中含量较高。随着长途客车停放或运行时间的增加,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有显著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全球20多项相关研究表明,车内污染物浓度水平比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水平高出10倍。车内有毒气体的主要来源:一是汽车在装修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释放出的有害物质:二是发动机工作时排出的有害气体。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车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详细分析国内外车内空气质量的标准现状;重点阐述国内外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因素,重点分析了皮革、织物、胶粘剂、涂料、塑料、橡胶、泡沫和人造板材等材料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散发和污染是车内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提出了针对性的材料改进措施和主机厂、零部件厂进行车内空气质量的标准制定、检测、管理和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源的分析及其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旭东  方勇 《汽车工程》2005,27(3):289-291
对轿车内的污染源作了详细的分析,并由此选择了11种污染物作为车内空气品质客观评价的评价因子。对客观评价的方法做出了规范,并给出了数据的处理办法。提出了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来评价轿车内的空气品质。  相似文献   

12.
由于汽车的普及,车内的空气质量引发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糟糕的车内空气质量会增大人们罹患某种特定疾病的概率,因此控制与减少车内空气污染成为汽车生产设计商所追求的目标。微颗粒污染物,即PM2.5是车内空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负离子因能有效沉降空气中的微颗粒,成为车内快速去除微颗粒污染的重要手段。在文章中,我们通过在车内进行微颗粒沉降实验,记录微颗粒物浓度在负离子仪以及车内空调内/外循环净化模式下的变化,并通过SPSS与MATLAB对污染物浓度进行数学建模分析。结果表明:单独使用负离子仪器并无法有效降低车内空气的颗粒浓度,而必须配合车内空气循环系统。在负离子作用下,结合车内空气循环系统,微颗粒浓度迅速下降,下降速度与空气交换速度和微颗粒在空气中的迁移速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车内噪声声品质偏好性评价与分析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组成对比较法对车内噪声样本进行偏好性主观评价实验,并在精确计算评价结果误判率的基础上,对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最后采用频域滤波技术,识别出指定频率段对车内噪声偏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自首创自动驾驶技术之后,谷歌又推出了自己的首款车内操作系统"Android Auto"。车联网的发展趋势为原本非汽车企业的谷歌打开了新的切入点,谷歌也通过其前卫的科技产品大举进军,加速车联网发展进程。谷歌的车联网产品已经在逐步渗透到汽车当中,改变着人们的驾驶体验。  相似文献   

15.
现有的理论分析方法难以分析风速、污染物分布不均对隧道空气净化的影响,难以发现净化通风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准确地预测带有净化站的整条公路隧道内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建立考虑射流风机、车辆运动及净化站等因素的相互耦合作用的数值模型,对不同通风、净化和交通情况下隧道内的空气流动和污染物分布进行预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利用该模型对一采用旁通型净化站的实际公路隧道内的空气流动和污染物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1)隧道内空气流动不是一维的,在旁通净化站处的主隧道中存在空气回流现象; 2)净化站的存在导致了局部通风量的下降,使净化段的主隧道污染物质量浓度突然升高,达到整条隧道的最大值; 3)在设计此类净化通风系统时,应该校核“与旁通风道平行的局部主隧道段末尾处”的污染物水平不高于相应的限值标准。  相似文献   

16.
交通空气污染问题作为交通问题重要部分,因危及到人体健康而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将对近年来关于交通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从不同交通空气污染物导致的相关疾病及其与特定污染物暴露研究方法分析介绍,从而更为系统全面了解地交通相关空气污染物作用于人体相关生物机理,为交通相关空气污染控制与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心理声学分析的车内异常噪声辨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伟  蒋伟康 《汽车工程》2003,25(6):603-605,648
介绍了车内异常噪声辨识的心理声学分析方法;指出基于心理声学的分析方法考虑了入耳听觉特性。能够定量地反映不同噪声的主观感受差别,较好地符合异常噪声辨识要求。在试验测试基础上,从响度、粗糙度、尖锐度和抖动度等方面对车内噪声品质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JSAE Review》1998,19(4):311-317
We have investigate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an gasoline–air pre-mixture ignited by diesel fuel injection using a high compression direct injection diesel engine. Gasoline was supplied as a uniform lean mixture by using carburetors, and diesel fuel was directly injected into the cylinder.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lean mixture of air–fuel ratio between 150 and 35 could be ignited and burned by this ignition method. As the diesel fuel injection increased, HC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and NO and CO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The exhaust gas emission of pollutants could be reduced when lean mixture was ignited by an optimum diesel fuel injection.  相似文献   

19.
燃料电池轿车主要噪声源识别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郭荣  万钢  左曙光  王宏雁 《汽车工程》2007,29(5):377-380
燃料电池轿车是零排放的新型环保车辆。其总布置和噪声源有别于传统汽车,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很有必要研究其振动噪声特性。文中通过试验方法,研究某型燃料电池轿车怠速工况车内噪声特性,识别出主要噪声源为燃料电池辅助系统,确定了顶棚和后围板为辐射噪声主要板件,最后提出减振降噪措施并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