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隧道二次衬砌的施工方法一般采用衬砌台车,并配备混凝土输送泵进行浇筑。分析了二次衬砌位置特殊的拱顶部位混凝土易产生脱空、空洞等缺陷原因。结合庙岭山隧道施工,提出了预埋注浆盘和预埋钢管注浆措施,在隧道施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隧道二次衬砌裂缝是隧道的严重病害之一,给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带来不利影响.本文结合某客运专线所处环境及混凝土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二次衬砌混凝土的裂缝成因进行探讨,提出裂缝产生的几种关键影响因素,并对预防裂缝产生及裂缝的修补提出建议.研究结论:产生裂缝的原因多种多样,引起隧道二次衬砌贯穿裂缝从干缩裂缝开始,气温下降可导致裂缝继续发展,自重、外界施工扰动或围岩压力下不均匀沉降也导致裂缝继续发展.通过研究提出:混凝土掺加外掺料和高效减水剂,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二次衬砌应与隧道开挖面拉开距离,减少开挖爆破对二次衬砌混凝土的扰动;并采用洞口密封保温措施预防;混凝土仰拱与二次衬砌施工缝对缝施工,防止仰拱施工缝变形对二次衬砌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铁路隧道二次衬砌背后脱空原因分析,从隧道开挖、初期支护、防水板施作、混凝土浇筑、拱顶注浆回填质量控制以及二次衬砌质量检测等方面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并就二次衬砌脱空问题提出具体处理措施,对加强铁路隧道施工质量控制,确保铁路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隧道二次衬砌矮边墙与边拱一次灌注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回顾隧道施工方法的基础上,探讨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方法的改进与创新的必要性,并简述通过技术创新得出的隧道二次衬砌矮边墙与边拱一次整体灌注的施工工艺及方法,从而提高混凝土质量,降低工程成本.研究结论:改进和创新后的铁路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方法,其特点是二次衬砌整体灌注,减少了矮边墙(小边墙)立模、灌注混凝土的工序,基本可以解决二次衬砌外观质量差以及二次衬砌矮边墙与边墙连接处经常出现渗、漏水等质量通病问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隧道的施工成本,同样也可以在国内公路隧道施工中参考使用.但由于该施工技术是隧道施工的新技术、新方法,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类似工程实践的检验而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壁板坡特长隧道是沪昆客专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该隧道采用合分修设计,合修过渡到分修由四个依次扩大的断面构成,均为超大断面。合分修过渡段施工面临跨度大、断面高、变截面等难点,隧道开挖、衬砌作业等与普通隧道有差别。本文根据壁板坡隧道合分修段施工实践,介绍了超大断面变截面施工过程中的总体施工方案、开挖方法、初期支护以及变截面二次衬砌施工等,总结了超大断面隧道变截面施工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壁板坡特长隧道是沪昆客专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该隧道采用合分修设计,合修过渡到分修由四个依次扩大的断面构成,均为超大断面。合分修过渡段施工面临跨度大、断面高、变截面等难点,隧道开挖、衬砌作业等与普通隧道有差别。本文根据壁板坡隧道合分修段施工实践,介绍了超大断面变截面施工过程中的总体施工方案、开挖方法、初期支护以及变截面二次衬砌施工等,总结了超大断面隧道变截面施工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包西铁路通道大保当至张桥段铁路中新九燕山隧道现场监控量测记录和数据的回归分析方法,应用铁路隧道现场监控量测结果,可以指导铁路隧道现场施工,科学合理确定开挖方法,及时施工二次衬砌,从而保证铁路隧道施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地铁浅埋暗挖隧道地层沉降因素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深圳地铁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影响地表下降及地层变形的因素,提出了遵循“十八字”原则、改善土体特性、适度排放地下水、根据地层条件选择施工方法、增大左右线隧道开挖面的距离、合理确定开挖进尺、提高施工效率、加强初期支护、及时施作二次衬砌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陈志强  岳华 《铁道建筑》2011,(12):77-79
本文从甘泉黄土隧道突水涌泥处理的过程入手,介绍了黄土隧道突水涌泥的处理工艺,包括原因分析、处理方案及处理后的开挖、支护、二次衬砌施工以及施工中的安全质量保证措施,并对黄土和软弱围岩隧道的突水涌泥施工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通过对开挖方法、初期支护、监控量测、二次衬砌等关键技术的探讨和分析,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总结经验。研究结论:软弱围岩隧道可用分步开挖方法,及早初期支护,及早封闭成环,改善围岩受力结构;加强设计与施工的配合协调,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进行位移监控量测,掌握位移变化规律,动态调整设计参数,调整二衬等施工工序施作时间,必要时仰拱、二衬紧跟,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