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山区高速公路长上坡路段路面车辙病害的产生受诸多因素影响。车辙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给路面及使用者带来许多危害。结合车辙病害特征和成因分析,选用特立尼达天然湖沥青加聚酯纤维进行病害处治,收到较好效果,可为其他类似工程病害处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方某高速公路早期车辙病害调查和试验分析,发现沥青路面早期车辙与路面材料抗车辙能力差和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有关,路面车辙仍继续发展,并逐渐向沥青中下面层发展。结合路面车辙产生原因及其特点,铺筑了4个处治方案试验路,并对其使用效果进行了观测。根据观测结果,对路面处治方案使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后续全线车辙处治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车辙作为高速公路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路面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性。对苏嘉杭高速公路路面使用现状及交通量等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现场热再生和ECA-10两种车辙处治方案,并对相应路段进行了长期性能跟踪观测,根据应用及观测结果,对两项车辙处治措施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基于现场调查,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成因,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总结了车辙深度的预估计方法,提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的防治和处治技术。此外,建议将路面视为一个分析系统,通过串联系统的可靠度分析,为路面的正常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处治广靖锡澄高速公路路面的车辙病害,采用超薄沥青混凝土UTA-6.7进行车辙修补;并对其施工工艺、技术要求、处置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修补车辙后,可有效改善路面性能,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养护维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对湖南某高速公路原路面车辙病害进行系统调查,针对病害原因提出了SMA就地热再生处治方案;通过试验分析,对原路面材料进行了性能评测,确定了再生剂的掺加量,并分析了再生沥青和再生混合料的性能;阐述了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激光车辙测量系统LRMS、落锤式弯沉仪FWD等多种现代测试方法对广东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路段的车辙状况及使用性能进行了现场测试,并结合路面沥青混合料的动态三轴压缩蠕变、GTM旋转剪切压实等室内试验结果分析,准确查找了路面车辙病害产生的原因,为该道路养护维修处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薄层易密实沥青混凝土(EasyCompactAsphahConcrete,简称ECA)作为道路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最新手段,主要用于车辙填补和薄层罩面,可有效的处治路面车辙病害,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2009年6月宁宿徐高速公路用“易密实的ECA-10沥青混合料填补车辙及薄层罩面”相结合的新型养护技术对局部车辙病害路段进行处理,取得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薄层易密实沥青混凝土(easy compact asphalt concrete,ECA)作为道路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最新手段,主要用于车辙填补和薄层罩面,可有效地处治路面车辙病害,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文章就宁宿徐高速公路用"易密实的ECA-10沥青混合料填补车辙及薄层罩面"相结合的新型养护技术对局部车辙病害路段进行处理,取得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应用RLWT车辙仪评价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RLWT车辙仪在美国NCAT环道试验中的应用情况,并应用RLWT车辙仪对某高速公路车辙进行试验分析,评价不同车辙深度路段路面各层沥青混凝土抗车辙性能,以及沥青路面综合抗车辙性能、车辙进一步发展趋势。根据实验结果对比情况,对路面车辙的处治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LWT车辙仪可以有效对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进行评价及施工质量控制,相关应用分析也可为RLWT车辙仪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评价方法与技术标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翔  倪富健 《公路》2007,(9):160-164
为了对比分析高速公路修复工程中不同修复方案的抗车辙效果,采用不同的沥青混合料类型组成不同路面结构组合方案,在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室内试验评价的基础上,铺筑试验路并进行跟踪观测。将各种类型沥青混合料室内车辙试验结果、试验路不同路面结构组合方案使用3年后的车辙深度检测结果与该试验路交通量组成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交通量和轴载是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过程中车辙深度的关键影响因素,我国的技术规范根据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抗车辙能力确定技术要求的同时,更应根据交通量及轴载组成制定路面结构抗车辙能力的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2.
沥青路面水损害与车辙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调查测定的数据为基础,把当前高速公路早期损坏的两种主要形式———水损害与车辙作为一对矛盾来分析。在综合分析铁岭-四平高速公路为满足构造深度要求出现了水损害、沈阳-山海关全线解决了水损害又出现了车辙的现状及其原因后,提出为防止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应以综合平衡为指导思想。论文指出实现综合平衡从按多指标要求设计混合料发展到以分工论为基础的结构层功能设计外,还应针对当前工程实际,加强以施工过程控制为基础的工程质量变异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沥青路面车辙是当前高速公路路面的最主要早期损坏形式。该文通过沥青动态剪切流变试验、重复蠕变试验、粘度试验及混合料的车辙试验,对硬质沥青、改性沥青和70#沥青的高温性能做出全面比较分析;依托高速公路硬质沥青试验路工程的建设,对试验路抗车辙性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硬质沥青的高温性能较为优越,其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现行规范中对沥青路面破损程度、密度分级以及破损换算系数取值中存在问题,通过分析沥青路面破损程度与路面使用状况关系,结合沥青路面养护措施,提出沥青路面裂缝破损密度分级的方法,并对车辙破损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裂缝和车辙破损换算系数的修正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抗车辙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力学角度研究沥青混凝土模量的提高对于车辙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抵抗车辙危害新方法。从车辙产生的机理出发,分析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路面结构中面层模量对车辙产生的影响;利用试验方法分析了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动稳定度和动态模量值,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路面结构力学性能并分析高模量下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动稳定度和动态模量值都有显著提高,有利于抵抗车辙产生;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路面承受最大剪应力的范围在路面结构的中面层,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材料,提高路面结构中面层的弹性模量,可以有效地改善路面结构的受力状态,降低剪切应变的数值,抑制和减少沥青路面车辙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半刚性路面车辙病害频繁的问题,从抗车辙的角度进行路面结构组合设计,采用一种全新的车辙性能评价方法——单轴贯入试验方法进行沥青混合料设计,并在国道主干线渝湛高速公路高桥至遂溪段铺筑了试验路。本文提出的试验方法、材料级配及设计理念,对于国内类似工程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我国道路设计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运用无单元Galerkin方法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车辙深度进行了计算,分析了路面的不同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中面层模量及厚度对路面抗车辙性能的影响。在半刚性路面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不同节点布置方案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半刚性路面的抗车辙性能较好,荷载和不同的中面层材料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抗车辙能力有较大影响。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车辙的产生,应该在路面设计时对中面层的抗车辙能力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8.
目前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现象严重,为了降低车辙的严重程度,对车辙产生的原因作详细论述,并提出沥青路面降温的必要性及关键面层。针对各面层降温的程度不同,因此在国内比较早地在各面层中埋设温度传感器,监测中面层及下面层温度,对不同面层进行温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排水性沥青路面对中面层和下面层的降温程度均比SMA路面高。中面层降温效果的显著将有助于节约修筑道路的资金,降低修筑成本。  相似文献   

19.
车辙是沥青路面结构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杭州市城区主干道车辙现场调查与数值模拟,对车辙发生部位、深度分布和次生病害以及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调查分析表明:城市道路车辙频发于交叉口和公交站点,车辙周围常伴有推移和拥包等次生病害,车辙深度越大发生频次所占百分比越小。模拟结果表明,轮迹带车辙(推移)主要源于中面层的竖向/水平累积变形,面层加筋有利于消减车辙(尤其是推移)病害,当外荷载小于临界值时,车辙(推移)通常呈现为压密稳定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