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半刚性基层模量的衰变对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半刚性基层模量的衰变,对于沥青路面的设计、养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半刚性基层强度高,但反射裂缝和温缩裂缝突出的缺点,分析不同的基层模量对土基顶面压应变、面层底部的拉应变、面层内部的最大剪应力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基层模量范围。并通过回弹模量试验,分析了不同水泥剂量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结构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部交通科技》2010,(4):11-12
半刚性基层材料以其强度高、原材料来源广、修建成本低等优势成为我国公路建设中的主导路面基层类型。但现行的半刚性基层材料组成设计指标、材料结构单一,致使所设计的基层抗裂、抗冲刷能力不足,降低了其应用效果。为此,长安大学开展“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结构理论、多指标控制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发现半刚性基层材料性能改善的有效途径在于改进材料的组成设计。本篇对该项目成果进行介绍,以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文章通过制备"基层+透层+同步碎石下封层+沥青下面层"复合结构试件,采用斜剪试验研究同步碎石下封层层间抗剪强度,分析试验温度及材料组成对同步碎石下封层层间粘结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层间粘结性能随试验温度的升高显著下降,尤其低于45℃时表现明显;采用SBS改性沥青作封层油时粘结性能明显优于基质沥青,但温度提高时两者抗剪强度差值减小;沥青用量和集料撒布率增加时层间粘结性能先上升后下降,分别在用量1.6 kg/m~2和撒布率70%时效果最好,集料粒径增加时层间粘结性能则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5.
桥面铺装粘结层的层间粘结性能直接关系到桥面铺装层的长期稳定。文章为探究集料类型、级配类型、粘结环氧沥青材料涂抹量对桥面铺装层层间粘结性能的影响,采用辉绿岩、石灰岩、花岗岩三种集料,粗、中、细三种级配类型,0.2 kg/m2、0.4 kg/m2、0.6 kg/m2、0.8 kg/m2四种环氧树脂涂抹量,通过室内小梁弯曲试验、层间拉拔剪切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强度的集料、细集料含量高的级配类型、0.2~0.6 kg/m2的环氧树脂涂抹量可以有效提高钢桥面铺装层层间粘结强度,减少铺装层病害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选择应用级配良好、性能合格的碎石材料进行现场施工,作为半刚性基层和沥青面层之间的夹层,解决半刚性基层的排水性能不足、容易产生裂缝的缺陷,提升公路工程的稳定性。分析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要求,探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实际情况,提出半刚性基层沥青面层的设计方案,以提高设计水平,完全符合当前高速公路的运行需要。  相似文献   

7.
级配碎石材料作为柔性材料的一种,在组合式基层以及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补强结构中大量应用,具有良好抵抗反射裂缝、排水的作用。在路面结构层中具有明显的应力依赖性,与其所处层位、各结构层厚度与模量等均直接相关。在路面结构设计中通常仅对基本参数取值而忽略其应力依赖性,特别是在补强路面结构中,由于受高程限制,补强层厚度对其力学性能影响尤为重要,主要对补强结构设计中各结构层厚度对级配碎石应力状态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沥青路面中,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的粘结情况会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本文介绍了国内透层油材料应用现状,并选择PC-2乳化沥青及RPS-2高渗透乳化沥青两种透层材料,进行透层油材料现场对比试验,取得透层乳化沥青材料真实的渗透效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我国常用的水泥稳定碎石和二灰稳定碎石两种半刚性材料,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研究,建立了两种材料动态模量与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静态模量的关系,为没有条件进行动态模量试验的单位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沥青路面结构层施工质量控制、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扩展、路面疲劳寿命三个方面分析了土基模量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沥青路面土基模量的合理设计和施工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有限元接触理论,建立考虑层间粘结状态的大厚度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分析不同基层间摩擦系数条件下的路表弯沉变化规律、面层层底弯拉应力变化规律以及上下基层底部弯拉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基层间粘结接触较弱的情况下,完全假设各层间为连续状态分析得到的路面弯沉值及应力值会与考虑层间摩擦时的计算值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沥青路面结构受力分析合理性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只有基层间摩擦系数大到一定程度后,大厚度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才能近似等效为层间连续,在基层间摩擦系数较小的情况下,可采用有限元接触模型进行大厚度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沥青面层和半刚性基层间的摩擦接触状况,分析沥青路面表面裂缝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的面层厚度、不同的面层和基层模量以及不同的裂缝深度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为改进沥青路面的抗裂设计方法和表面裂缝的养护维修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沥青路面面层-基层层间抗剪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目前山区沥青路面常见的面层-基层滑移破坏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文章通过室内试验,在AC-20混合料面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洒铺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SBR改性乳化沥青,同时选择在20℃和52,7℃温度条件下,对试件进行45°斜剪试验,对比在不同材料、温度条件下的面层-基层层间抗剪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层间经处理后的粘结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最大的是在层间洒布了SBS改性沥青,增幅最小的是在层间洒布了基质沥青;高温条件下,面基层间的抗剪切强度仅为常温条件下的8%~10%,说明温度对AC-20沥青层与半刚性基层间的抗剪切强度有很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增强面基层层间粘结力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广西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车辙问题,介绍了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原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阐述了混合料的铣刨重铺施工工艺、技术要点及施工过程控制措施,并对铣刨重铺路面的各项技术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铣刨重铺技术能有效处治沥青路面结构车辙病害,改善道路使用性能,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道路养护技术。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乳化沥青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对比试验,分析采用不同的乳化沥青剂量,以及采用掺加2%水泥和不掺水泥两种类型混合料对乳化沥青稳定再生集料的稳定度、流值、抗压强度、抗压回弹模量等性能指标的影响,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材料再生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废弃水泥混凝土板基层试验室成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泥混凝土道路改建时形成的废弃混凝土块的有效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废弃混凝土再生集料的加工和性质的检测,采用水泥做结合料,在试验室利用不同成型方法成型半刚性基层,检验其力学性能,得出振动压实成型方法更适用废弃混凝土再生集料基层的结论。同时也证明了,采用水泥做结合料进行稳定的废弃混凝土再生集料基层能够满足现行规范高等级公路基层的指标要求,是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依据高速公路土基的粘弹性,建立了土基基于摩尔-库仑模型的结构分析模型,并利用FLAC3D分析程序,分析了土基回弹模量以及土基粘聚力对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Determining the required capacity upgrades to accommodate future demand is a critical process in assisting public and private financing of capacity investments. Conventional railway systems usually operate multiple types of trains on the same track. 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trains can exert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capacity impact, and can cause serious operational conflicts. In the past, rail line capacity is commonly defined as the maximum number of trains that can be operated on a section of track within a given time period. However, a specific unit (trains/hr or trains/day) does not reflect the heterogeneity of train type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base train equivalents (BTE) and base train unit (BTU), this study developed headway-based models to determine BTE for transforming different train types into a standard unit (i.e., BTU). An approximate method for lines with three and more types of trains was also proposed to compute BTEs for non-base trains. Results from the case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this method enable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rail capacity unit, facilitates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from heterogeneous trains, and allows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capacity measurements from different lines and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