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电动车介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我国并没有专门的电动车道,也没有执行严格的相关管理,再加上还有很多电动车车主安全意识不强,不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导致各类事故频发。《中华人面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2012年12月17日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作如下修改: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三条:"挂车不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牵引车投保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由牵引车方和挂车方依照法律规定承担赔偿责任。"本决定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该决定势必给国内甩挂运输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环境,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道路货运组织结构优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本文通过深层次分析挂车免投保交强险对甩挂运输、重卡企业带来的影响,提出重卡企业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11月12日,六部委发布加强低速电动车管理的通知。低速电动车主要指行驶速度低、续驶里程短,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技术水平较低,用于载客或载货的三轮、四轮电动机动车(包括老年代步车等)。多数产品属于道路机动车辆,但生产使用未纳入机动车管理体系,产品制动、转向、碰撞等性能不符合机动车安全  相似文献   

4.
《驾驶园》2015,(12)
<正>发生交通事故后快速理赔,首先要弄明白交通事故快速理赔的基本条件。目前的实施办法规定,办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事故中发生的没有人员伤亡,且机动车能够自行移动、车辆损失金额在2万元以下、当事人对基本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道路交通事故,可进行保险快速理赔。要想走快速理赔,同时还要未碰撞水、电、通讯、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且双方车辆手续齐  相似文献   

5.
<正>春天悄然而至,气温也随之逐渐回升。很多市民都会选择电动自行车作为出门代步的工具。许多一、二线城市机动车道路十分拥堵,加上油价的不断上涨,显然绿色环保的电动车更加适合城市的快速节奏。气温的回升,电动车的销售也逐渐进入旺季。目前市场上电动车品牌种类繁多,各种促销也是层出不穷,这种状况使得想买电动车的市民倍感为难,不知道该如何选购电动车。  相似文献   

6.
199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沈阳、上海、成都、海口等城市纷纷出台了类似这样的政策规定:在交通事故责任中,如果因行人违童造成损害后果的,机动车方可以不承担责任,这就是所谓的"撞了白撞"。  相似文献   

7.
信息     
《专用汽车》2013,(1):75-77
3月1日起挂车不再投保交强险近日,国务院决定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进行修改,从3月1日起,挂车不投保交强险。修改后的交强险条例明确,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牵引车投保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由牵引车方和挂车方依照法律规定承担赔偿责任。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认为,目前保险公司规定的是主车和挂车分别投保,挂车取消交强险,实际是扩大了保险  相似文献   

8.
<正>醉驾是一种高度危险的行为,而现实中往往出现醉酒驾驶电动车交通肇事行为,自《刑法修正案(八)》规定醉驾机动车入刑以来,有关醉驾超标电动车是否构成刑法中的危险驾驶罪的问题引起了热议,公众对于醉驾电动车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电动车并非机动车,即使醉驾也不会构成犯罪,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9.
曾光明 《摩托车》2005,(8):35-35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76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的规定,如同戴在头上的紧箍咒,令机动车驾驶人无所适从。2005年元月13日,国务院公布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草案),使之出现了转机。按照该条例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人身伤亡的,由保险公司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现行的“第三者险”是“商业第三者险”而非“强制第三者险”;在第三者责任险的合同中,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签订的是“有责赔付”,即投保的驾驶人,经交管部…  相似文献   

10.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对方人员死亡或者重伤,机动车一方无过错,应当分担对方10%的经济损失.但按照10%计算,赔偿额超过交通事故发生地10个月平均生活费的,按10个月的平均生活费支付;前述非机动车、行人一方故意造成自身伤害或者进入高速公路造成损害的除外."这体现了交通事故赔偿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什么要规定无过错原则呢?因为在我国的道路交通中,非机动车、行人所占的比例非常大,道路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混行的情况十分普遍.机动车速度快,质量大,非机动车、行人与其相比是弱者,发生交通事故时机动车容易给非机动车、行人造成严重伤害.因此,从保护弱者的角度出发,<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做出了上述无过错责任的规定,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远沙 《驾驶园》2006,(8):86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明确表示,交强险不负责赔偿和垫付的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交通事故的损失;二是被保险人所有的财产及被保险机动车上的财产遭受的损失;三是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使受害人停业、停驶、停电、停水、停气、停产、通信或者网络中断、数据丢失、电压变化等造成的损失以及受害人财产因市场价格变动造成的贬值、修理后因价值降低造成的损失等其它各种间接损失;四是因交通事故产生的仲裁或者诉讼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  相似文献   

12.
某轿车在行驶过程中因躲避驾驶电动车的人,轿车在撞到道右侧的树上后停下,随后发生爆炸,初步认定导致空调爆炸的诱因是碰撞和制冷剂泄漏。文章从碰撞和泄漏与空调爆炸的内在关系,阐述了该车发生碰撞后导致空调爆炸的原因。1碰撞与爆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道路交通安全法》实行后,北京首例无过错司机被索赔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尘埃落定。此案终审判决认定:事故中无过错的机动车一方只需承担10%~20%的赔偿责任,即赔偿吴某家属8.7万元损失。而此案在一审中机动车被判承担的赔偿责任高达60%,总金额为20.9万元。  相似文献   

14.
《驾驶园》2015,(9)
<正>实行这个险种是通过我国的国家法律来实行的,要求所有购买机动车的人员强制的购买,以便提高第三方的保障,可以最大的限度保障交通事故发生后人员的赔偿。"有车一族"每年必须要给自己的机动车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也就我们大家常说的"交强险",但是买了交强险却不知交强险的责任范围、保障程度等相关信息的车主不少。往往是出了交通事故,牵涉到赔偿的时候,才对交强险有所认识,也经常因为事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新能源电动车的碰撞安全已经成为一个核心技术问题。新能源电动车碰撞安全应该分为汽车本身的结构安全和蓄电池安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因机动车碰撞导致起火燃烧的道路交通事故屡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由于机动车碰撞起火后燃烧速度快,产生的烟雾烟气毒性大,特别是涉及危险化学品的事故可能发生爆炸,极易导致车内驾乘人员因来不及逃生,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和群死群伤事故.本文分析了车辆起火常见原因,提出过了调查要点和原因判别方法,并给...  相似文献   

17.
某轿车在行驶过程中因躲避驾驶电动车的人,轿车在撞到道右侧的树上后停下,随后发生爆炸,初步认定导致空调爆炸的诱因是碰撞和制冷剂泄漏.文章从碰撞和泄漏与空调爆炸的内在关系,阐述了该车发生碰撞后导致空调爆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人、车混合的交通状况,车辆碰撞行人的事故频频发生。在车辆碰撞行人的事故中,行人较为弱势,加之现阶段车辆缺少对行人的保护措施,行人伤亡严重。在机动车碰撞行人的事故中,行人头部受重伤是造成行人死亡的主要因素。在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大约在10万人左右,行人、自行车骑行者、摩托车骑手的死亡人数在60%左右。在机动车碰撞到自行车及摩托车驾驶者后,驾驶者由于坐在二轮车上,整体躯干高度增高,头部会大概率碰撞到机动车的风窗玻璃。本文基于行人保护头型冲击风窗玻璃的结果,风窗玻璃的破碎形式以及风窗玻璃的制造工艺对行人头型的伤害,将理论与测试数据相结合,找出影响风窗玻璃对行人头部伤害大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摩托车技术》2012,(11):56
据了解,《浙江省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最快下月出台,届时浙江省的电动自行车管理将按此标准执行,电动车的车速有望更慢一些。按照《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新国标规定,自9月1日起,时速在20 km以上、50 km以下,质量超过50kg的电动车被作为轻便摩托车纳入机动车管理范畴。浙江省  相似文献   

20.
交管热点     
《摩托车》2012,(16):11
长沙50万电动车按机动车管理不久前,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新标准,自2012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新国标"政策,长沙街头除1万多辆注册上牌的电动自行车外,其余50余万辆电动车都将纳入机动车管理。对此,长沙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国标"实施后,对于2009年9月30日前登记备案证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