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铁路便梁是一种加固线路,确保行车安全的临时结构,列车限速45 km/h行驶.通过对便梁分阶段、分级动载测试,分析测试结果,从而验证了采用铁路便梁进行线路加固时限速从45 km/h提高到60 km/h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以南京地铁2号线东延线盾构下穿宁芜线为例,采用错位D型便梁对线路进行加固防护,通过对错位D型便梁受力分析结果表明,当列车以45 km/h的速度通过错位便梁时,在便梁下部不是完全脱空的条件下,便梁能够对铁路线路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3.
重载线路设计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载铁路由于列车轴重的增加,对线路的破坏影响较大.改善线路的基本参数,特别是减缓线路的限制坡度、加大最小曲线半径,是各国改造重载运输线路、适应列车轴重提高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研究各国重载线路的参数,以及参考国内第一条重载铁路--大秦线的线路参数,结合我国铁路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重载线路提出建议性参数.  相似文献   

4.
铁路列车荷载图式是铁路列车对线路工程结构静态作用的概化表达形式,主要用于铁路桥涵结构的设计。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的发展,不同类型线路的运营列车在轴重、速度、运输密度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单一列车荷载图式难以反映新形势下的铁路运输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制定了适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的列车荷载图式,形成了铁道行业标准TB/T 3466—2016《铁路列车荷载图式》。回顾我国铁路列车荷载图式的研究和发展情况,重点对各种类型荷载图式及相应动力系数的研究思路进行研讨,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隧道护底翻修施工便梁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设置施工便梁架设方式,并结合重载列车的荷载特点,分析了2类施工便梁在重载列车作用下的的内力特点。计算结果及施工可行性分析表明:采用下沉式便梁架空方案能够保证25 t轴重货物列车以60 km/h通过时线路轨道的几何尺寸、线路刚度和稳定性,另外,在主梁尺寸以及横梁间距设置合理的情况下,采用下沉式无水平顶丝及横梁混凝土支座方案是隧底翻修的一种理想方案,该方案对重载或普通铁路隧道基底结构的病害处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地铁2号线东延线盾构隧道下穿宁芜铁路工程为背景,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错位D型便梁在盾构下穿铁路工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列车以45 km/h的速度通过错位便梁时,便梁纵梁的应力及挠度均满足使用要求,使所防护的线路轨面变形在控制要求范围内,便梁能够对铁路线路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7.
连续便梁是一种新型临时可应急使用的梁跨结构,常用于下穿铁路施工时维持列车的正常运行。以大型通用软件ANSYS为平台,通过二次开发,建立了"车-线路-连续便梁"的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采用移动荷载加载方式来模拟列车经过连续便梁的整个过程,并在每一时步进行迭代求解和分析,进而对连续便梁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进行分析。该方法可以一次性、快速得到连续便梁各构件在列车经过时的支反力、挠度值和应力值,从而可以方便地对连续便梁的使用安全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针对城际铁路列车高速通过地下车站时,站台门在列车气动载荷的作用下产生结构变形,且难以在运营线路上进行实时监测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将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分析和线路试验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采用流体力学仿真技术计算出城际铁路列车过站风压,并通过模拟列车过站时的气动载荷,对站台门结构变形开展有限元分析,最后在具备列车160km/h高速过站工况的线路上进行试验验证。将试验与仿真数据进行对比可得,有限元分析和线路试验两者得出的应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最大的标准差不超过0.43,从而验证城际铁路地下站站台门有限元模型加载方法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站台门在城际铁路以及高速铁路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瑞士联邦铁路(SBB)决定 待圣哥达新的铁路隧道建成开通后,将在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南北方向线路上开行长达1500米、重4000吨的超长货物列车。届时,在这些线路上运行的超长列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铁路线路相邻坡段坡度代数差值及列车纵向力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列车纵向非稳态运动模型,通过数字仿真,计算列车以不同工况在不同线路纵断面上运动时产生的纵向力。研究纵断面连接中的最小坡段长度对列车纵向力的影响规律,据此对《铁路线路设计规范》中相关规定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设山区铁路,与平原地区相比,因地形地质的差别,施工组织设计的侧重面有较大的不同。此文以某新建山区铁路为例,对设计阶段开展施工组织设计应注重的6个方面,即合理确定分项工程工期和相关技术指标、合理布设铺架基地和确定日任务指标、合理确定特殊结构桥梁梁型和施工方案、隧道施工是否设置辅助导坑、临时引入汽车运输便道的设计与修建、合理选定砂石料来源点进行详细论述,为今后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朔黄铁路近2000孔混凝土梁为研究对象,开展重载运输对既有铁路混凝土梁的影响分析、常见病害统计及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加固处理对策。结果表明:重载运输导致桥梁结构主梁、墩台基础、支座等结构横向、竖向和纵向受力大幅增加,活载储备量降低,振动和疲劳加剧,进而引起混凝土梁体开裂、挠度过大、横向振动加剧、梁端顶死等一系列病害大量出现并迅速扩展,轴重和运量的大幅提高是病害快速出现和发展的直接原因,通过采取体外预应力加固、辅助钢梁加固和裂缝灌封等措施,可以达到提高混凝土梁结构承载能力、抗裂性能和耐久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跨越既有铁路的连续梁,因受工期的限制,由悬臂灌筑法改为支架现浇法,采用贝雷支架跨越既有铁路,能满足施工中承载力、强度和刚度的要求。以迁菱铁路连续梁现浇施工为例,对碗扣和贝雷支架的力学特性进行了检算,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铁常用跨度梁使用量巨大,但既有的铁路抢修钢梁行车限制速度低,已无法适应高速铁路运行的需要。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32 m简支钢-混结合梁以打造京张智慧高铁为契机,采用高铁应急抢修梁方案,同时通过设置梁侧牛腿和横向限位装置,达到了协调主、引桥横向变形的目的。针对应急抢修简支钢-混结合梁的结构构造、节段组装、主要计算结果、结合梁安装等内容进行详尽介绍,并对其技术特点进行总结。该桥的建成为高铁应急抢修梁的设计与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为今后进一步深化高铁应急抢修梁的研究、开展高铁应急抢修梁相关标准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跨越既有铁路的连续梁,因受工期的限制,由悬臂灌筑法改为支架现浇法。在对既有接触网线改造的基础上,采用贝雷支架跨越既有铁路,能满足施工中承载力、强度和刚度的要求。以迁菱铁路连续梁现浇施工为例,对碗扣和贝雷支架的力学特性进行了检算,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通过引入投标竞争机制,解决铁路工程保险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而使铁路工程保险达到低价、优质的目的。研究方法:学习青藏铁路等工程保险项目的经验,引入保险投标竞争机制,应用于武汉天兴洲大桥铁路引桥和相关配套工程。本文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投标主体的确认、工程险种和招标范围的选择、投标文件的组成以及编制招标文件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本项目工程保险的实施,积累了铁路工程保险招投标经验,同时推动了铁路工程保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最终实现了业主和保险公司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随着铁路市场投资主体的不断多元化,当新建线路引入既有车站,当两者主权不一时,如何有效整合两者资源,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以蒙西至华中地区煤运通道引入新余地区为例,通过对整合前方案、整合必要性、整合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两大整合方案,并从运输组织、配套设施利用、通行能力、对既有生产组织影响、工程造价等多个方面对两方案进行对比,得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8.
高金秋 《铁道勘察》2021,(1):97-104
高速铁路建设中,会从工程实施的难易程度、线路方案中控制工程的多少、工程投资等多个方面出发,对多个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以选定最合适的线路方案.其中,工程投资是线路方案决策的重要依据.高速铁路中桥梁占比大,为了快速给出桥梁工程投资,为方案决策提供依据,以某山区高速铁路为例,从桥墩平均高度、上部工程特殊结构占比、附属工程、施...  相似文献   

19.
京张铁路不仅是2022年冬奥会的交通保障线、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服务线,同时是京张铁路百年历史的文化线,是展示中国高铁建设成就的示范线,更是铁总"智慧铁路、智能站房"精神的落地线,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首先提出高铁车站面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京张高铁车站的设计概况及面临的挑战,重点从站城融合——"始发站主辅客站+中心城区隧道"模式的应用、车站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绿色站房设计、全线景观及文化艺术设计等几个方面阐述京张高铁车站的各创新点及设计思路,其中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方面,对清河站、八达岭站、太子城站及张家口站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武九客运专线西南下行联络线特大桥主桥桥式方案比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武九客运专线西南下行联络线特大桥主桥跨越3条既有铁路线路,桥梁与既有铁路线路夹角仅16°。为了选出主桥最合理的桥式方案,从安全、适用、经济、施工对既有铁路的影响等各方面进行计算及分析对比,比选结果表明,主跨148 m矮塔斜拉桥为本桥的最优桥式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