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探究512汶川地震中几乎所有大型古滑坡堆积体均保持整体稳定,只在局部坡度较陡及陡缓交界处发生滑塌的变形机制,以紫坪铺水利枢纽坝前左岸灯盏坪大型古滑坡堆积体为例,通过现场深孔监测资料及室内数值模拟分析了堆积体地震变形特征及应力应变分布情况.研究表明,灯盏坪古滑坡堆积体位移最大值出现于地表坡缘处,达150 mm;地震主要影响堆积体剪应力分布,造成灯盏坪前缘下部软化带内剪应力集中;基覆界面及微地貌是控制古滑坡体地震变形破坏模式的主导因素,并非所有古滑坡体均会被地震诱发整体复活,灯盏坪堆积体总体地形坡度为20左右,基覆界面倾角为13左右,地震不会触发其整体失稳,只在局部地形陡缓交界处及转折端发生变形破坏.   相似文献   

2.
公路建设经过古滑坡地段,古滑坡的复活给公路安全施工及运营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已有研究文献大多集中于降雨、地震及库区水位升降引发古滑坡复活,对人类工程诱发复活的效应及相应的治理研究还较少。基于此,以湖南省龙永高速公路永顺连接线段的古滑坡复活为工程背景,研究公路建设对古滑坡的激活效应及对应的优化处治措施。该古滑坡因坡体为松散堆积体,蠕变性及水理性较大,同时因公路建设坡体开挖坡角凌空而激活古滑坡,影响高速公路的安全性能。经反算获取滑坡带岩土体力学参数,基于极限平衡法得出古滑坡在开挖切方后稳定性系数为0.98,同时考虑雨水入渗及页岩蠕变性,其稳定性系数将进一步劣化,因此采用调整路线纵坡,减少开挖深度、增加平台宽度,增设防排水以及设置抗滑桩等综合处治的优化方案。经监测获取累计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知其古滑坡处治是可靠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对湿陷性黄土-混凝土结构进行直剪试验,研究接触面剪切力学性质,主要考虑法向应力、混凝土表面粗糙度等影响因素下湿陷性黄土-混凝土结构物接触面的剪切力学特性,进而采用数值分析研究接触面的破坏型式.通过直剪试验发现:在两种介质的接触面上剪切应力-剪切位移出现滑移、弹塑性破坏两种型式.接触面粗糙度不同时,结构接触面的抗剪强度峰值也不同,接触面越粗糙,其黏聚力也越大,内摩擦角越小.数值模拟的结果是:在法向应力较小时,剪切破坏模式以滑移破坏为主;法向应力增大后,会在湿陷性黄土内部产生剪切滑动带.在法向应力相同时,湿陷性黄土内部的剪切滑动带的厚度随着接触面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加.湿陷性黄土-混凝土接触面光滑的情况,随着法向应力的变化,土体剪切滑动带厚度约为13~16 mm;接触面为粗糙面时,随着法向应力的变化,土体剪切滑动带厚度约为15~19 mm.  相似文献   

4.
张坪滑坡为古滑坡体,近年来有持续缓慢蠕滑趋势,2007年受侧向公路开挖及暴雨诱发,古滑坡复活产生较剧烈的滑动。针对主、侧滑方向的不同危害对象和不同的治理措施,要求取得准确的滑坡主、侧滑方向的滑动面力学参数。本:艾主要论述了该滑坡的特性、滑动面力学参数的求取方法及分析与确定。  相似文献   

5.
重点阐述了思剑高速石阡互通填方路基上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运用深层位移等试验方法,得到滑坡在运动过程中的动面位置,然后对滑坡运动段的土地以及风化程度完全的岩体进行对应的抗剪强度试验。通过稳定性的测算得知,在路基填筑完成以后,填方整体容易出现较深的土体滑动,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比如清淤、排水以及抗滑桩挡板支挡等。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以往对向家坡滑坡治理工作经验教训,并通过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和定量计算评价了向家坡滑坡稳定性的变化趋势,提出改建公路超挖深切坡角、持续长时间强降雨形成的空隙水压力以及滑坡内部的物质组成是导致古滑波复活进而发生滑动破坏的主要因素,结论指出该滑坡治理中需考虑膨胀岩的膨胀性和加强内外排水。  相似文献   

7.
滑坡形成机理、稳定性评价滑坡成因分析通过对滑坡区的地质条件、滑坡特征等进行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认为影响古滑坡发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内部因素。岩性不良为本区滑坡发育产生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白鹿塬塬边边坡上覆为上百米厚黄土.下伏岩性主要为新近系泥岩、砂岩和粘土岩.胶结程度较差.在天然情况下,岩土体强度大,不易滑动。但在降雨情况下.大量地表水通过黄土入渗坡体,而泥岩、粘土岩起到隔水作用.  相似文献   

8.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遇有大量的古滑坡稳定问题。对某山区高速公路古滑坡的监测结果表明,该山体边坡分别存在着深层和浅层滑动变形区域,分析发生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山体地下水位升降的影响。因此,建议该高速公路滑坡的稳定措施,应以防、排水工程措施为主。  相似文献   

9.
顺层边坡的治理是公路建设的一大难题,主要体现在滑动面不唯一,可能存在多级滑动面,滑动面的位置及边坡破坏范围随着边坡应力状态的变化而变化,依靠钻探和地表监测等常规手段很难准确判断边坡滑动面位置及边坡的稳定状态,因此,时常发生边坡治理工程失效的案例。本文选取某高速公路顺层岩质边坡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调查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对比不同应力状态下边坡破坏范围,在工程钻探和边坡地表位移监测等手段基础上,采用深孔动态监测的手段,通过连续的测量,准确的捕捉到滑坡岩土体微小的测向位移量,识别滑动面(带)的埋深位置、滑体的厚度,对滑坡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总结出该段边坡的变形机制,为下阶段的治理措施提供建议和思路。该顺层边坡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多次垮塌,且破坏范围在逐步增大,研究表明,该边坡存在多层软弱夹层,滑动面位置位于软弱夹层处,边坡开挖,造成前缘临空,坡体沿软弱结构面发生滑动,滑动面位置随着边坡开挖逐渐加深,破坏范围也逐步增大,通过深孔监测分析,边坡目前处于蠕滑阶段,边坡在当前应力状态下的最深滑面埋深约26. 0~29. 5 m,变形机制为滑移弯曲-人工卸荷-滑移拉裂复合型机制,建议采用抗滑桩分级拦挡。  相似文献   

10.
黄土地区滑坡灾害频发,滑坡尤其是超深层滑坡对既有隧道结构受力变形有重要影响,隧道滑坡体系变形特性、力学响应一直是学术界和工程界关注的焦点.?以某超深层滑坡地质灾害中的铁路隧道工程为依托,建立了"超深层黄土边坡-滑带-隧道"FLAC3D三维数值模型;利用基于位移突变的局部强度折减法模拟坡体失稳临界状态;针对不同滑带隧道相...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黄土滑坡成灾机理,基于典型工程活动触发黄土滑坡案例分析,采用野外调查、物理模型试验和应力路径试验等方法,分析了堆载触发黄土滑坡剪切带形成过程、卸载触发黄土滑坡演化模式和灌溉诱发黄土滑坡的成灾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堆载和卸载触发的黄土滑坡,垂直节理易演化成裂缝带,剪应力作用下剪切蠕变带逐渐由坡脚向坡体内部扩展,直至发展成贯通的剪切带,坡体整体变形破坏,堆载触发黄土滑坡具有典型浅层、深层双滑带特征;灌溉诱发黄土滑坡主要发育在黄土塬边,长期农田灌溉导致地下水抬升,坡体内形成饱和带,重力荷载作用下发生蠕动剪切破坏,滑坡开始启动,大规模的快速覆盖加载导致坡体前部浅层黄土液化,最终触发黄土泥流远程滑坡。   相似文献   

12.
斜坡发生牵引式滑动破坏,形成后缘拉裂面,后缘面形态对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推力计算具有重要影响,但其在滑坡体内部的空间特征难以确定. 为探索后缘破裂面的形成机理和计算理论,建立合理的数学力学模型,提出后缘破裂面倾角的计算方法,确定各级滑块的最危险破裂倾角,并将其所在破裂面作为条分型式,计算各级滑块的稳定系数,实现滑坡渐进破坏过程的稳定性分析;同时,开展室内模型试验进行验证,研发了新的模型试验装置,其主体由若干渗透盒组成,能够构成各种几何形状的分段式滑面;通过向不同分段的渗透盒注水,实现牵引式滑坡的逐级失稳过程,并测试各级滑块最终形态的后缘破裂面倾角. 结果表明:后缘破裂面倾角计算值与试验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主要集中在70° 左右,相对误差介于2%~4%之间;滑坡体失稳形成的各级滑块稳定性不同,第一级滑块的稳定程度最差,越向坡体后侧稳定性越好. 可为牵引式滑坡的稳定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公路滑坡治理效果的评价标准 滑坡处治效果评价,实际上就是评价滑坡处治工程的安全性和设计合理性、以及经济性。安全,是分析在滑坡处治后滑坡是否已经渐趋稳定,滑坡推力作用在结构物上的力是否在支挡结构承载力范围之内,或滑坡整治后位移量是否在容许范围之内:设计合理性,是分析在滑坡整治工程设计之前,对滑坡的类型、性质是否有正确的认识,是否抓住了滑坡的关键滑块、关键滑动面以及是否正确地选择了滑带土强度参数.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颗粒离散元的分析原理,以太(原)—大(连)路堑滑坡为实例,构建了计算模型;各种属性不同的颗粒间划分出了节理。用此模型对该滑坡的运动过程进行了计算预测,对整体的变形、不同部位的位移和应力等运动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部粉质黏土区系拉裂引起的下滑,下部碎石土区因挡墙损坏而产生滑动,拉应力变化不大;指出了在该滑坡存在2个滑动面,为治理工作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相似理论为依据,根据模型试验的要求,设计制作了室内旋转边坡模型装置。通过4组模型试验,研究了层状岩质边坡在未扰动开挖状态下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并利用非连续变形方法 DDA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分析。分析认为,顺层岩质坡体发生破坏主要受岩层倾角和节理裂隙两大因素影响,节理裂隙密度越小,边坡越稳定;节理裂隙的贯通性越好,边坡越容易发生破坏;顺层岩质边坡破坏以滑动变形为主,在滑动变形的过程中伴有倾倒变形,破坏模式为滑移-拉裂破坏;坡体发生破坏时,滑动过程为分级滑动,临近坡面的坡体先产生滑动,上部变形速度大于下部变形速度。DDA数值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与物理模型试验结论相吻合,验证了非连续变形理论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和DDA软件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滑坡体内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对其稳定性计算分析,建议采取如下防治措施:第一,在滑坡体前缘修筑挡墙,以防治滑坡体在开挖后发生沿岩体层面的直线型滑动;第二,在滑坡体前缘设置水平排水孔,以疏干滑坡体内靠近前缘部分的地下水;第三,在滑坡体后缘附近设置截水盲沟,用以排出滑坡体后缘裂缝中的水,并防止滑坡体以外的水进入滑坡体内,影响滑坡体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土体吸水蠕变强度衰减是散体滑坡演绎启动的根本原因,以巫山冯家坝滑坡为例,由室内试验得到不同饱和度下松散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应用大型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ANSYS,研究了降雨条件下散体滑坡的演变趋势。分析表明,滑坡的最大位移发生在滑坡体后缘,且随松散土体饱和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塑性区主要分布在滑坡体后缘,随饱和度的增大,塑性区不断扩大,滑坡的稳定系数降低,达到饱和时,稳定状态接近极限平衡。冯家坝斜坡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在长期暴雨和三峡Ⅲ期坝前水位浸泡共同作用下,很可能诱发滑坡形成灾害。  相似文献   

18.
运用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依托山西灵石龙鑫发煤业有限公司工业广场古滑坡稳定性评价这一实际课题,对古滑坡初始状态及两种开采情况下坡体位移变形与应力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得出不同工况下古滑坡坡体的位移变形与坡体应力变化规律:初始状态时.位移变形主要发生在坡体中部,坡体处于较小受压状态,滑带处于受拉状态且局部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地下开采结束后,位移显著增大,位移集中区域转移扩散,坡体所受压应力增大,局部出现压应力集中现象,滑带处拉应力继续增大且局部应力集中现象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k68+500怀化游家坳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运用专项工程地质勘察,地面监测,室内试验等多种手段,对山区典型性公路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特性类型,滑体的物质组成和物理力学性能以及滑坡成因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从而计算滑坡的稳定性和推力,为防治工程提供了可靠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细化隧道开挖后的应力释放率,得到塑性应变突变点,进一步得到在滑坡地段修筑浅埋隧道,围岩变形的极限位移,防止因隧道开挖方法不当引起滑坡滑动、地表沉陷等诱发灾害.通过与实际支护情况下的位移、实测位移进行对比,说明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的极限位移能够满足工程要求,作为评定隧道稳定性的标准,为设计预留变形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