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该文根据扁锚的自身特点,以大量的试验研究为基础,对有偏转角度夹片式扁锚静载锚固性能的影响因素从多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并提出了试验检测方法是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在预应力锚具组装件静载锚固性能检测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检测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如锚环、夹片洛氏硬度的检测方法、静载锚固试验方法,锚夹具的硬度、钢绞线、试验设备、试验环境等对预应力锚具组装件静载锚固性能试验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供生产单位、施工单位及中心试验室进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3.
预应力混凝土宽幅空心板扁锚张拉控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新型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宽幅空心板所采用的扁锚体系,进行8片梁的孔道摩阻以及张拉控制的试验研究。测试并分析扁锚竖放、扁波纹管宽度、扁锚孔道倾角等参数对预应力筋综合孔道摩阻的影响,提出了此类预应力混凝土宽幅空心板扁锚的张拉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后张扁锚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的设计构思、设计标准和计算方法,包括预应力体系选择,预应力度、挠度控制,载重标准和内力计算等。经过足尺空心板梁静载试验征明,实测值与计算值十分吻合,设计可靠,与相应标准的全预应力、横断面为双孔的空心板相比,节约高强钢材45%,节约混凝土体积9%。  相似文献   

5.
总结预应力钢绞线、锚夹具等试验检测经验.对检测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试验机夹具和锚夹具的硬度、静载试验等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森 《公路》1993,(7):13-20
介绍部分预应力扁锚后张空心板梁的设计研究和单板足尺试验,明确了扁锚张拉工艺和施工要点,并与全预应力先张空心板梁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针对自锚式悬索桥静栽试验研究较少的现状,介绍主跨跨径为350m的独塔单跨混合梁自锚式悬索桥——平胜大桥主桥的概况、成桥静力特性、静载试验内容、测试方法、静载试验工况、荷载分级、测点布置、试验结果及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并作出了评价。有限元分析及静栽试验结果均表明:在成桥运营阶段,活载引起的平胜大桥自锚式悬索桥内力及线形变化与所受活载基本上呈线性关系;静载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残余变形、残余应变较小;在设计活载作用下,结构处于弹性受力状态,施工控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也表明,静裁试验的理论分析模型很好地反映了实际桥梁的受力特性。  相似文献   

8.
该文介绍了一项自锚式悬索桥的静载试验研究。通过对湟水河自锚式悬索桥吊杆力、桥塔纵向偏位和材料特性等数据的实测,采用解析算法修正塔顶不平衡水平力得到空缆状态,并以此建立计算模型;通过简化的正装分析过程,得到符合实际的修正有限元模型。通过对结构的静载试验研究验证理论分析结果能够很好地反应实际桥梁的静力特性。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四年,我们曾在郑州市金水河桥采用冷拔低碳钢丝后张自锚予应力混凝土工艺。其设计、施工及单片梁荷载试验已总结于《公路预应力桥梁中采用冷拔低碳钢丝热处理和成束自锚工艺》一文内(《中南公路工程》)1975年第三期)。该桥系城市宽桥,上部构造由15片带中横隔板的T型梁组成。计算跨径12.5米,桥宽32米。为了解桥宽受力性能和特点,进行了原型静载试验。试验资料整理时,我们选用多种方法(包括JLBGQ—77程序电算)进行计算对比和粗浅的分  相似文献   

10.
通过福建龙长高速公路苦竹山大桥T梁静载试验工程实例,简要阐述静载试验在评定预应力混凝土T梁承载力中的试验过程及其测试成果分析。  相似文献   

11.
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锚具的设计与锚固性能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锚固单元的锚固过程和锚固机理进行分析,利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建模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夹片外锥角为11°~13°,夹片内丝牙螺距为1.5~2 mm,齿高为0.7~0.9 mm,牙型角为60°~70°,夹片锥角比锚板孔锥角大10’~20’时,不出现切口效应,锚固效率系数大于95%。通过静载试验和疲劳试验验证其锚固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施工过程的低应力和使用过程中的高应力状态下,该锚具均具有可靠的锚固性能。  相似文献   

12.
大跨径悬索桥静载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述了大跨径悬索桥静载试验的方法、内容和实际加载方案,对有关测试项目(吊索索力、锚跨张力等)理论值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通过将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了试验桥梁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3.
后地板安全带固定点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后地板安全带固定点的3种结构形式,对后地板安全带固定点相关法规进行了介绍,并对后排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某车型后地板安全带固定点强度失效原因,对其后地板安全带固定点结构和焊点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结构在模具冲压和车身焊接中均未出现问题,满足了静拉试验相关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大跨度斜拉桥索梁锚固中的非线性接触问题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采用非线性接触单元来模拟大跨度斜拉桥索梁锚固区垫板与承压板之间不焊接的紧压密贴关系,分析了大跨度斜拉桥索梁锚固中的非线性接触问题。计算结果与国外一些大跨度斜拉桥锚固区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较为吻合,而计算方法更为先进。分析结果与提出的另一种简化计算方法———等效板厚法进行了比较,发现除垫板和承压板的局部外,两种方法计算结果接近;等效板厚法可用于初步设计时选型、初算,而非线性接触方法可用于最终计算及指导模型试验。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单索面部分斜拉桥索梁锚固区结构复杂,疲劳性能不明确的问题,对重庆千厮门嘉陵江大桥索梁锚固区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及足尺模型静力和疲劳试验,研究其制造工艺、构造细节的疲劳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结构的实际抗疲劳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通过位移控制施加预紧力的CFRP板锚具的锚固性能,明确静载作用下锚具的锚固效率及CFRP板的受力机理,对新型曲面夹持式锚具进行设计,锚具构件由钢制夹板以及限位板组成。夹板通过弧面设计避免端口效应产生的剪切破坏,通过改变限位板厚度,控制夹板挤压位移,以达到调控预紧力的目的。通过8组16次试件锚具静载试验,探究限位板厚度在1.65~2.00 mm,夹板挤压位移在0.30~0.65 mm时CFRP板的锚固效率、应变、变形量、相对滑移以及总位移。结合ANSYS有限元软件,对锚具在不同限位板厚度控制下CFRP板的张拉应力以及锚固效率进行分析,对锚具静载试验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锚具静载试验,当夹板挤压位移在0.30~0.45 mm时,破坏形态为滑脱,达到0.5 mm时CFRP板发生纵向劈裂破坏;夹板横向两侧位移0.65 mm时,发生由横向两侧向中部的爆炸式破坏,最大试验锚固效率为89%;夹板挤压位移在0.3~0.65 mm时,CFRP板变形量为1.41~2.95 mm,滑移量在0.7~2.1 mm之间,总位移未超过4 mm,锚固性能越好滑移量越小;有限元模拟最大锚固效率为91%,CFRP板位移对比差值未超过5%。;由于CFRP板回缩及夹板变形带来一定的应力损失,损失大小建议取张拉应力的7.67%;试验同时发现,CFRP板为正交异性板,其横向宽度较大,张拉时受纵向剪应力影响比较大,因此设计时需尽量避免横向出现的挤压应力不均;对CFRP板纵向剪应力进行分析,得到主要影响参数夹板厚度的最优范围在35~40 mm之间。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新的预应力高强钢丝绳-聚合物砂浆面层抗弯加固RC桥梁技术(PHSW-PM加固技术),通过1根受弯加固梁的静力试验和4根受弯加固梁的疲劳试验,重点研究加固层界面状况、预应力水平及锚固方式等参数对加固试件受弯疲劳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加固技术可有效提高RC梁的抗弯承载力,在0.2Pu1~0.35Pu1Pu1为试件SWB-S-1的极限承载力)疲劳荷载幅值下,所有加固件均能承受200万次疲劳荷载作用,未出现明显疲劳破坏特征;与采用端部锚固方式相比,采用分布式锚固方式可有效提高加固层与原构件界面的黏结性能,显著增强加固层与被加固件共同工作性能,采用分布式锚固方式加固构件在疲劳后静载试验发生弯曲破坏,钢丝绳高强特性得到充分发挥,延性也得到有效提高;采用端部锚固方式的加固构件,加固层界面黏结性能缺乏稳定性,易发生黏结锚固破坏,降低加固效果,有界面缺陷的加固件性能与对比件相当;同时预应力可有效提高加固试件的抗弯刚度和抗裂性能;基于平截面假定,提出PHSW-PM加固RC梁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成果可为既有桥梁抗弯加固提供一种高效可行的加固技术。  相似文献   

18.
周金枝  张帆 《中南公路工程》2012,(4):132-134,234
通过对厦漳大桥的索梁锚固结构1:1足尺模型进行静载和疲劳试验,分析和研究了索梁锚固区关键部位在静力与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并对该部位设计的正确性和制造工艺的可行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大吨位CFRP拉索锚具的锚固性能及极限承载力,实现CFRP拉索的可靠锚固,设计了19根CFRP筋大吨位机械夹持-黏结型复合式锚具,对其进行了静载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试验中对筋材滑移、筋材应变和钢套筒应变分布进行测试;利用ANSYS软件建立大吨位锚具有限元模型,对筋材滑移量、钢套筒环向和纵向应变进行分析,探明了锚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