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存在客流结构复杂、客流增长迅速、车站容纳能力有限、客流路径存在瓶颈等特征。针对换乘站客流组织难度大、风险高的问题,提出换乘站客流控制组团概念,根据流量平衡原理及运能匹配计算方法,采用换乘站换乘客流量化控制方法,即从换乘客流来源考虑,通过线网客流压力共担,实现换乘客流在站点及时间上的精准控制,保证换乘站客流控制的精准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高换乘站的运输服务质量,降低车站运营风险。在换乘站可预见性大客流的案例中,详细说明客流量化控制策略和计算过程,制定有效的预案和风险评估机制,确保换乘站大客流安全有序。  相似文献   

2.
基于车站各设施设备的负荷,可建立一套可以描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压力状态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换乘通道部位的客流压力进行评估,利用行人路阻函数来表征车站换乘通道的通行能力及客流压力情况。选取上海轨道交通线网中的江苏路站及四平路站为案例,形成这两个换乘站换乘通道走行时间函数。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在总结西安地铁换乘站设计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重点从车站网络定位、客流组织、空间布局、换乘形式和设计标准等方面分析影响换乘站设计和功能的因素,形成换乘站设计方案,并通过客流仿真模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其他换乘站设计和已运营车站换乘功能改造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西安地铁换乘站设计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重点从车站网络定位、客流组织、空间布局、换乘形式和设计标准等方面分析影响换乘站设计和功能的因素,形成换乘站设计方案,并通过客流仿真模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其他换乘站设计和已运营车站换乘功能改造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换乘站的作用日益明显.不同行车密度下的轨道交通换乘客流通常会对换乘站形成脉冲式的客流冲击,从而对换乘站的客流疏散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考验.从候车客流、滞留人数、疏散时间等三个方面对不同行车密度下高峰时段轨道交通换乘站的客流疏解及滞留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以上海轨道交通江苏路站为例,验算了不同行车密...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站台宽度计算中客流取值存在的问题,基于换乘站客流冲击性特征,给出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换乘客流冲击系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根据换乘站的不同换乘线路行车间隔的差异性,提出城市轨道交通两线或多线换乘站的换乘客流冲击系数计算方法;并结合原始客流预测值,提出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站台宽度计算中客流取值的修正方法。最后,以已运营换乘站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说明修正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广州地铁2号线开通后,1、2号线在公园前站形成十字换乘,有8股换乘客流交织在换乘区内;换乘客流相互牵制,时间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做好运营时刻表与客流组织的协调十分重要。从理顺8股换乘客流在一个换乘站的关系着手,通过分析、计算,对1、2号线运行图的技术参数进行了调整,使同一线路的上、下行列车同时到达公园前站,并错开两条线列车到达公园前站的时间,让乘客用最合理的时间进行换乘,有效地缩短了乘客的换乘等候时间,提升了运营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武汉地铁连续同台换乘站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类比常见轨道交通换乘站设计方案,车站同台换乘模式具有较高的便捷性,受到设计者和广大乘客的喜爱,但该换乘模式无法解决反向换乘不便的问题。为满足乘客通过同站台完成各个分向换乘的需求,武汉地铁2、4号线采用了连续同站台换乘的新型模式。从武汉地铁2、4号线换乘站的设计思路出发,通过分析2014年度武汉轨道交通线网客流数据,结合换乘站的客流组织方案,对这种新型换乘设计思路的实用性进行研究与评价,以期为今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案的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换乘客流冲突点和进出闸乘客冲突点特征,构建了一种通道换乘站车站服务水平分级评价标准。通过行人仿真技术进行客流模拟,并对南宁轨道交通金湖广场站换乘通道的原始方案进行服务水平评估分析,进而提出了优化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双路径模式下的客流组织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分离换乘客流,减少客流冲突点,提高换乘通道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三线换乘车站的换乘客流组织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车站整体结构、站台类型、楼扶梯位置、客流组成等情况,规划站台客流积压情况下客运组织方式,提出设置限流区域、限流点,改变乘客走行路径,延长乘客的换乘走行时间,缓解站台层客流积压,达到组织现场平稳有序的目的,为非正常情况客运组织提供一种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南京到上海和南京到杭州的短途高速铁路客流为背景,应用行为调查法与意向调查法开展客流调查,获取客流数据.基于选择行为理论,以旅客对列车的选择作为因变量,旅客个体特征、出行特征、列车服务水平作为白变量,基于多项式Logit模型构建混合Logit模型,拟合客流调查数据.结果 表明:混合Logit模型的拟合优度高于多项式Lo...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地铁车站内上下、换乘客流集中,车站布置较为复杂,很容易在站内通行瓶颈点发生拥堵情况。以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徐家汇站站厅一处自动扶梯为对象,从监控视频提取乘客的到达速率、步行速度和排队情况,分析乘客在自动扶梯前的行为特性,并运用生存分析方法,探究该自动扶梯处的乘客到达与排队人数之间的关系,得出自动扶梯的实际乘客运输瓶颈,并对车站在日常通勤高峰和在应对大客流时的客流组织方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铁换乘行为及换乘站布置选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地铁换乘行为分析入手,分析地铁换乘车站内的换乘方向与换乘点、换乘方式、换乘时间等换乘行为特点,换乘行为类型。进而归纳换乘站布置形式分类,分析了换乘站布置的基本空间关系的换乘特点和选定原则。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及其项目筹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2005—2020年规划及实施步骤。其功能定位是:以区域内城际旅客为服务对象;中短途为主的客运专线;区域性快速运输专网主要特征是:公交化运行,快速通达,便捷换乘,人性化服务介绍了项目筹备工作进展和构想。其建设管理模式、融资体制、技术装备和施工技术将瞄准国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峰期地铁换乘站站台容易发生拥挤问题,在分析乘客进站及换乘走行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站外限流与列车时刻表协同优化模型。该模型可在满足站台安全容量约束下尽可能降低站外限流率,实现站外站内乘客加权人均等待时间最小。采用混沌遗传算法求解模型,并以惠新西街南口站为例,对本文模型、优化前方案和既有只限流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优化前方案相比,模型所得方案可满足站台安全容量约束,加权人均等待时分减少了21.2%;与只限流方法相比,模型可使站外平均限流率从36%下降到7.3%,加权人均等待时分减少了43.8%,且模型方案的各项指标在乘客走行时分发生波动的情形下表现更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铁车站的选址都远离城市中心,造成高铁站与城市交通接驳困难及旅客出行换乘的不便。对高铁中间站旅客的个人特征、出行特征及换乘特征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综合考虑旅客的换乘特征,建立了反映旅客随机喜好性的换乘衔接选择模型。创新性地对模型中的效应函数进行了改进,将拥挤度、换乘次数、候车时间及延误时间等服务水平变量作为判断变量,在计算时考虑进来。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有更高的拟合度,可更有效地反映高铁旅客的换乘选择行为,为改善接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铁路旅客乘车选择行为及其效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分析铁路客流构成和旅客列车分类,将铁路旅客乘车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归结为旅客主体特性、列车特性和随机因素,构造可以直观描述列车特性的时间、费用和舒适度3个因素之间关系的曲线图。采用随机效用理论建立铁路旅客乘车选择行为非集计模型,给出个体旅客对列车选择概率的多项Logit模型,并通过影响因素选择及参数标定等设计求解方法。以某区段不同收入旅客群的乘车选择行为为例进行计算分析。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旅客收入水平越高,考虑时间、舒适度因素就越多,受费用因素影响越小,更趋向于选择乘车时间较短、舒适度较高的高档次列车。计算所得2个旅客群对不同列车的选择概率结果具有合理性,表明模型与算法贴切地反映了铁路旅客乘车选择行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广佛线开通以来两地居民的出行特征,总结其客流特点,挖掘和培育客流增长点,对广佛线各车站以现场调研方式开展客流调查活动,并结合广佛线开通以来的客流数据,分析广佛线客流的社会经济属性、出行目的,以及广佛线服务半径、客流特征等。提出根据广佛线客流特征使用高、低峰行车计划组织运营及优化公交接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北京三环到四环片区的70个轨道交通站点为样本,从宏观层面步行网络的整体度和微观层面步行路径的通畅度两大层面分析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借助卫星图观测、地图标记及实地勘察等方法探寻其主导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北京城区站点周边步行网络整体度受主干道、快速路、高架桥三者影响最大,河流和铁路次之,少部分站点受轨道交通高...  相似文献   

20.
浦东国际机场北通道——A20互通式立交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浦东国际机场北通道—A20互通式立交工程设计实例,对其所涉及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A20互通式立交选择的"全涡轮+菱形组合型"立交总体方案及"合并出、入口按照两级分、合流设计"的匝道接入(引出)方案、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软基处理技术、"OGFC排水路面+同步碎石防水封层"的排水沥青路面、"蝶形"大挑臂圆弧形连续箱梁及"黄金分割"融入桥梁景观设计等关键技术在国内均具有技术先进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