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分中心系统的功能定位及自动售检票系统标准制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分中心系统已普遍成为国内各城市进行轨道交通AFC(自动售检票)系统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是进行清分中心筹划建设的首要问题。在系统介绍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AFC清分中心系统建设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清分中心系统可能存在的三种功能定位,并就结构、功能、接口和实施特点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比较后认为:服务于轨道交通系统内部的清分中心建设模式是轨道交通清分中心建设的理想模式。论述了制定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建设标准和规范的意义,提出了建设清分中心系统时,应当首先制定的几项主要标准和规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韩国首尔市、日本东京市和大阪市城市轨道交通清分中心运作的介绍,提出我国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票款清分中心须注意的问题,包括建设资金来源与运作模式、下级系统的技术标准统一、票款清分规则和划账方式等,对票款清分中心的功能和在不同情况下的清分规则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线网清分中心的建设对于西安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是地铁线网化运营的必然要求。在对已有建设成果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地铁线网清分中心的职能定位、逻辑架构、清分模型等核心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后续建设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备份目标的不同,将地铁清分中心灾备系统分为两种类型.重点设计应用系统容灾的整体方案,包括主应用系统的设计、异地备份系统的设计和数据备份的技术;论述在各种灾难情况下,清分中心运营人员如何运用所设计的灾备系统使业务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5.
城市一卡通和轨道交通路网化运营,迫切需要统一高效的清分清算中心.轨道交通清分系统承担各线路及公交卡之间的清分结算,实现轨道交通路网范围内的“一票换乘、统一清分票务收入、统一发行管理票卡、统一安全管理”.轨道交通线路大多是多方投资建设且周期较长,因此建立灵活准确的清分模型,满足用户的特定清分要求,公平准确地划分票务收益,...  相似文献   

6.
RFID(射频标签)技术正在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在交通领域,高频RFID技术的成就已有目共睹.使用混合了超高频RFID的双频集成电路卡,可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清分中心的清分难题.  相似文献   

7.
张程 《中国铁路》2012,(4):103-105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投入运营的线路不断增加以及运营公司多元化,清分中心系统已普遍成为各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AFC清分中心系统建设现状和特点,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初期、近期、远期建设规划,提出3种建设方案,并就工程投资、技术适应性、对运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多线路中心系统的内容与特点,分析该系统引入后单独设置以及与清分中心合设的两种情况;针对功能需求和安全需要分析多线路中心主系统和灾备系统的组成内容;多线路中心的建设简化与清分中心的接口,也引起各层级功能的重新调整,清分中心通过多线路中心上传的数据进行准确清分,多线路中心通过清分中心下发的命令实现对AFC系统的集中管理功能。最后结合实际建设情况,分析南京采取建立区域中心,互为灾备的模式;北京根据运营商的不同建立多线路中心,统一建设灾备中心;深圳建设单独的多线路中心,采取硬件扩容满足后期的接入。通过对各城市建设思路、建设方案以及特点的分析,为后续其他城市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使不同城市可以依据自身特点灵活地建设多线路中心系统。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提出自动售检票系统清分中心的过渡方案——小清分系统。分析小清分系统的建设背景,探讨其建设的必要性,重点介绍小清分系统的功能、构架及存在的相关接口问题。结果表明,该过渡方案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清算管理中心(ACC)系统采用"两阶段、双比例"清分模型,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此清分模型的关键参数即正态分布标准差的选择比较困难,影响了模型的使用。为此,提出了基于出行时间匹配的ACC清分模型,通过对乘客完成一次OD(起讫)出行的实际出行时间与所属时段的标准出行时间进行匹配,以此确定乘客的实际出行路径,最终完成票款清分和客流清分。  相似文献   

11.
下承式铁路钢桁结合桥的桥式结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晔芝 《铁道学报》2005,27(5):107-110
下承式钢桁结合桥刚度大,建筑高度低,行车噪声小,舒适度高,拟在我国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建设和既有线路提速改造中应用。目前我国大陆还没有一座下承式钢桁结合桥。世界上已有一些成功应用的经验,但相关资料较少。本文介绍了日本北陆新干线、法国高速铁路地中海线以及我国台湾正在修建的高速铁路上几座有代表性的下承式钢桁结合桥和笔者等正在进行的下承式钢桁结合桥试验模型资料;将这些桥式结构按其与主桁和桥面系的结合方式分为三类;对桥式结构、受力特点、横向刚度、建筑高度等进行分析研究和比较;提出了下承式钢桁结合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这些工作将有助于下承式钢桁结合桥在我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地铁车辆的重量、重心及轴重和轮重的计算方法,并采用LabVIEW软件对地铁车辆的重量参数进行数据导入、重量计算、重心调节、轴重和轮重计算、结果显示和数据导出,其中计算部分通过LabVIEW中调用MATLAB脚本节点进行编程计算。该程序人机界面友好,计算精度高,便于地铁车辆设计过程中悬挂设备的位置布置及车辆轴重轮重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车辆-轨道-桥梁系统竖向运动方程的建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娄平  曾庆元 《铁道学报》2004,26(5):71-80
视车辆、轨道和桥梁为整个系统,将车辆模拟为由弹簧和阻尼器连接的多刚体,钢轨和桥梁均模拟为Bernoulli Euler梁,钢轨和桥梁之间的钢轨基础用连续的弹簧和阻尼器模拟。应用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和形成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建立了4轴双层悬挂系统车辆的车辆 轨道 桥梁单元和系统的竖向运动方程。与传统的方法(分别建立车辆运动方程,轨道和桥梁运动方程,这两种方程通过轮轨相互作用力耦合)相比,该方法能直接得到车辆 轨道 桥梁单元和系统的运动方程。举例说明了轨道表面不平顺对车辆、钢轨、桥梁以及车辆与钢轨之间接触力的动力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进行稳定设计时,大部分规范同时考虑构件的整体稳定和板件的局部稳定,不同规范的稳定设计方法差异较大。介绍美国、日本、欧洲、中国四种钢结构桥梁规范中的稳定设计方法,通过将整体稳定折减系数和局部稳定折减系数分别表示为相对长细比和相对宽厚比的函数,绘制4种规范下的稳定折减系数曲线进行对比。同时,针对桥梁工程中常用的翼缘厚度小于40 mm的H形截面杆件,根据各规范中对应的曲线,结合算例计算其稳定折减系数。结果表明:对H形截面受压杆件,整体稳定折减系数为美国规范最大,日本和欧洲规范其次,中国规范最小;局部稳定折减系数为美国和欧洲规范较大,日本和中国规范较小。中国规范在稳定设计方面最为保守。  相似文献   

15.
司机室振动与噪声控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初步探讨电力机车司机室振动与噪声的控制方法。对SS9改型机车司机室振动与噪声的控制方法作了简要介绍,通过运行试验和对试验结果的讨论分析,证明其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散粒货物对铁路敞车端墙侧压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典土压力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水平层分析法,分析了散粒货物对铁路敞车端墙极限状态的被动侧压力,并且整体分析了车辆运行时的货物状态。认为静态的侧压力可借鉴文献[10]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但应用中需考虑振实系数,从而得到端墙静态总侧压力计算公式和非线性的静态压强分布;动态值可根据本文分析的极限被动压力,加上维持动态冲击的力得到,从而得到端墙动态总侧压力计算公式和非线性的动态压强分布。并分别对两种状态下不同货物参数作比较,得到不同参数下的静、动态值变化规律。本文采用的MATLAB辅助程序,使得计算简单化。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车体的三维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了该车体的固有频率和相应的振型.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指出了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在低频段的外界激励下,车体的整体振动并不强烈,主要是裙板部分产生较大的振动;为抑制其振动,可采用前、中、后裙板之间进行连接并在后裙板与铝地板...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多种钢桁梁桥的结构特点、杆件类型的基础上,运用VC++和ObjectARX开发技术,建立图层、颜色、线型、文字和标注样式等绘图环境设置接口函数,开发图形绘制、尺寸标注、文字书写等接口功能,根据钢桁梁杆件参数的不同,创建各种杆件的参数化绘图和符号标注子模块,实现钢桁梁杆件的参数化绘图,为钢桁梁桥的参数化绘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碎石路基压实连续控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碎石路基工程实例,介绍压实连续控制的动力学方法的应用试验研究,分别从压路机性能参数、压实程度、压实均匀性等方面进行了实时监测与控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得出了原位试验结果与动态评价指标之间为正向关系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讨解决在黄土地区尤其是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无砟轨道客运专线时路基变形的监测、预测沉降、路基稳定性评判问题,为指导黄土地区路基设计、施工和沉降监控提供建议及依据。研究结果:分析得出路基变形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复合地基桩一土“综合模量“的概念以及沉降量的计算方法,对路基稳定性进行了判定,解决了黄土路基的工后沉降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