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统地铁列车开关门试验装置,在试验过程中需工作人员确认地铁列车操纵台上的门全关指示灯是否点亮,检测效率较低。针对这种现状,设计一种具有反馈检测功能的地铁列车开关门试验装置。试验装置集成电路硬件以STM32F103C8T6型号的ARM芯片为控制核心,外围配置二极管、三极管、OLED12864显示屏、板载继电器和接线端子等。该试验装置具有反馈检测功能,能够在无人值守情况下,自行开展开关门试验,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高试验效率。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FAO)模式的普遍应用,对列车运行的高可靠性及灵活控制提出了更多要求.在无人驾驶系统中,车门状态的监督控制不再是司机的职责,信号系统需要承担并提供给调度人员更多的门控方式.从运营需求的角度出发,基于太原轨道交通2号线信号系统,分析了FAO模式下列车自动开关门、车门抑制的施加及解除、远程开关门控制、车门和站台门故障隔离等车门控制关键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铁5号线屏蔽门系统安全回路故障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地铁5号线全高屏蔽门因存在设计缺陷,安全回路故障频繁发生,影响列车正常运行。针对安全回路故障,设计了2套专用设备,一为通号模拟开关门装置,二为安全回路断开故障监测装置。在夜间停运后,可以用通号模拟开关门装置模拟ATC向屏蔽门的站台控制器发出开、关门命令,再现随机故障。安全回路断开故障监测装置可以实时准确判断触点断开点,保证运营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列车车门与站台屏蔽门联动控制失效的问题,车载信号系统通过与车辆信息管理系统交互车门隔离信息和开关门状态信息,以及与屏蔽门系统交互屏蔽门隔离信息和开关门状态信息,实现车门与屏幕门对位故障隔离,锁闭故障车门和屏蔽门,有效引导乘客从正常车门上下列车,从而提高列车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5.
<正>上海地铁18号线全自动驾驶列车按照全自动驾驶标准EN 62290:2014中最高等级GoA4进行设计,是全过程无人值守的最高等级全自动驾驶列车,能够实现正线全自动精准载客、停站、开关门等运行使命,并进一步增加对位隔离、跳跃停车、远程控制等远程功能。该列车按照EN 50126和EN 50128等的安全标准设计,并且通过了独立第三方安全认证和独立第三方防火  相似文献   

6.
目前地铁列车受电弓升降控制系统采用的列车硬线存在增加列车制造成本、造成布线上的困扰、加大列车质量,以及电磁兼容问题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种采用列车网络系统(列车控制与诊断系统)控制软件控制受电弓升降的方案。论述了采用网络进行受电弓升降控制的设计思想及受电弓升降控制逻辑,并对该控制方案进行了软件模块设计、代码编写及测试验证等。测试证明,该方案具有逻辑严密、技术可靠性高、功能实现灵活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无锡地铁1号线列车母线高压电路设计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轨列车通过断电区对车辆控制和系统安全的风险控制要求,结合目前应用的几种典型列车高压母线电路特点,提出无锡地铁1号线列车高压母线电路设计优化方案,并对受流器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由于地铁站台屏蔽门控制器(PEDC)的设计缺陷导致通信信号系统发给PEDC开关门命令后,PEDC没有向门控器(DCU)发出开关门命令和使能命令,此时列车门打开或关闭,屏蔽门没有同步动作.PEDC应急装置设计有关门命令故障检测电路、开门命令故障检测电路等,在PEDC发生通信信号无法开关整侧屏蔽门的故障时,应急装置会自动启...  相似文献   

9.
地铁站台屏蔽门首末端滑动门为避免遮挡列车门,应采用非标准开度。从开关门时间一致性要求及列车司机门畅通性要求论述了首末端滑动门的设计要点。分析了屏蔽门就地控制(PSL)盘几种安装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对首末端滑动门设置的影响。提出了将PSL盘安装在端门拐角立柱的侧面,采用嵌入端门门体的优化方案。该优化方案既能保证首末端滑动门的设置最优,又兼顾了站台屏蔽门拐角的美观大方。  相似文献   

10.
流线型列车头部外形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流线型的列车头部外形由三维空间自由曲面构成,提出采用NURBS曲线设计外形型线和用三维NURBS曲面描述复杂三维曲面的车头外形设计方法。按照流线型列车头部外形的设计要求,首先生成基本控制型线,根据需要自动生成中间控制型线;对一些型线进行空间动态修改,使所有控制型线构成空间网状结构;将这些控制型线在空间的交点处断开,形成首尾相连的NURBS曲线段;自动将首尾相连的NURBS曲线段连接形成外形曲面片,并保证曲面片在空间相切;最后对外形曲面进行光顺性检查,得到最终的外形曲面。运用NURBS曲线曲面的数学模型,在AutoCAD的ARX及I-deas的Open I-deas开发平台上,开发了流线型列车头部外形设计模块,实现了按照人们的意志,自由、快速地设计复杂的空间三维曲面流线型列车外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地铁线路建设和开通呈井喷形势,但是新开通线路尖轨出现早期异常伤损现象较为普遍,给列车安全运行、线路运营带来隐患。通过对地铁新建线路道岔尖轨早期出现伤损的调研,深入研究伤损形貌与特征,结合轮轨关系、道岔转辙器结构特性、运动特性、尖轨线型、尖轨轨顶坡、轨道弹性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地铁尖轨的破损型属于接触疲劳伤损,得出产生轨头接触疲劳伤损的主要原因是轮轨接触应力过大,提出一致性新车轮的运营条件引起的接触应力集中,是产生伤损的主要原因的结论,并提出改善轮轨关系、改善运营条件、提高材料性能、加强维护保养等延缓地铁道岔早期伤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骆焱  乔神路 《铁道勘察》2020,(3):142-146
北京新机场线是时速160 km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相较于普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具有列车轴重大、速度高、通过地段复杂多样等特点,有必要对其道岔系统进行专门研究。研究的重点为道岔平面线型、结构构造、轨下基础及工电结合部等几个方面。研究结果:采用60AT2尖轨并设置轨底坡或轨顶坡,提高了列车经过岔区时的平稳性和旅客的乘座舒适度;采用镶嵌翼轨式合金钢组合辙叉提高了辙叉使用寿命,减小了养护维修量;采用不同刚度的板下弹性垫层,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道岔岔区的刚度均匀化及整体低刚度化,有效降低了岔区的振动噪声。  相似文献   

13.
阐述地铁车站消火栓系统的控制模式,并分析消火栓系统的操作模式,对手动启泵控制模式和自动启泵控制模式进行详细分析,从启动时间、运营管理、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手动控制模式在启动时间上具有优势,但存在人为误操作的可能;自动控制模式比手动操作模式增加了压力开关(流量开关)控制系统,投资会有所增加。优化两种控制模式,在设计手动启泵控制模式时增加自动巡检或其他线路故障报警功能,在设计自动启泵控制模式时,增设低流量或者低压力报警的流量开关或者压力开关,在消火栓系统出现小流量泄漏时,能及时报警,及时维修,避免消防泵在非消防状态下的错误启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借鉴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长大线路的快线、市域快线的线路条件和运行模式,以北京地铁新线快慢线模式为例,研究基于北京地铁新线快慢线运营模式的长大线路在线位、站位、站间距等方面的设计内容,讨论快线运行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基于快慢线模式的线站位规划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铁路客运专线供电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客运专线高速、高密度的运行方式对铁路供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现有铁路供电方式和运行模式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的计算机控制和通信技术,提出了客运专线供电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提高了铁路供电的可靠性,缩短了故障处理的时间,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文章在对系统可靠性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和蒙特卡罗算法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量化指标;同时,对客运专线供电系统中的专家系统和数据接口的统一进行了研究,对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和维护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在电务设备更新改造施工过程中对转辙机电缆配线进行正确性核对以及对道岔启动和表示电路的导通进行测试的智能化校验仪。它适用于各种转辙机控制电路。校验仪由控制板、四、六线制道岔控制模块、五线制道岔控制模块组成,已通过郑州铁路局的成果鉴定,并成功地应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郊区线车站消防给水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城市扩张和卫星城的发展,郊区线逐渐成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针对郊区线远离城区车站的特点,研究其给水设计尤其是消防给水设计的指导思路和方案。提出根据近、远期的车站周边水源条件,统筹、优化水源方案的设计思路;为保证偏远车站自救需要,强调设置消防水池、消防车取水口、室外消火栓管网及加压设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地铁消防给水系统的自身特点,介绍"地铁消防供水分区"的概念,阐述北京地铁新线设计中消防给水系统设计的原则及方法;结合建设及运营经验,提出地铁消防给水系统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保障动车组行车安全,满足运输需要为基本设计原则,结合沪昆线潭岗站大号码道岔改造和动车组侧向通过的运输作业模式,对既有线关于满足大号码道岔侧通速度的列控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具体解决方案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20.
既有线改造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未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长期任务,而技术标准是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工程立项、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依据。梳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标准体系现状,分析现行标准对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项目工作流程各环节的适应性。针对当前城市轨道交通标准体系下现行标准对既有线改造存在覆盖面不全、适用性不足、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提出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的两种思路与方案,以及标准体系建设与标准制定的原则。围绕改造判定要求、改造设计要求、改造施工要求、验收与运营前安全评估要求、后评价要求等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技术标准编制的重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