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车速度、密度、重量三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我国铁路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挖潜扩能、铁路提速和发展高速铁路3个阶段。在挖潜扩能阶段,通过对既有线的更新改造提高列车重量和密度,快速提升运输能力;在铁路提速阶段,将提高列车速度放在首位,压缩旅客列车旅行时间,同时兼顾列车密度和重量的提高;在发展高速铁路阶段,列车速度、密度、重量按需发展、共同发展,列车速度和密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未来我国铁路列车速度、密度、重量发展方向:高速铁路列车速度将向400 km·h~(-1)、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将向3 min、行车密度将向190对·d~(-1)以上发展;高速货运动车组列车运行速度将达200 km·h~(-1)及以上;客货共线铁路旅客列车速度最高可达200 km·h~(-1),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最小可压缩到5 min,850 m系列到发线铁路货物列车重量可提高到4 500~5 000 t,1 050 m系列到发线铁路可提高到5 500~6 400 t;动车组列车将逐步替代普通旅客列车。  相似文献   

2.
中国铁路客货列车共线,速度、密度、重量三大要素兼顾,路情特殊、复杂。前五次大提速铁科院都是总体技术负责单位,在科技攻关和综合试验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第六次大提速铁科院把技术服务作为首要工作,依托多学科多专业综合优势,发挥整体合力,开展科学研究试验,在技术创新中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3.
1.随着铁路5次大提速,列车速度越来越高,密度越来越大,区间追踪间隔越来越小,列车追踪过程中容易出现因前一列车影响造成的红灯停车现象,而控制台没有区间显示,致使车站值班员往往认为信号设备故障,影响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4.
1 概述 经过铁路五次大提速,主要干线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的速度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如此速度无疑对铁路路基尤其是路基基床的承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美国铁路自198O年实施放松管制的《斯塔格斯》法案以来,各铁路公司可自主决定运价、签订货运协议,从而推动了铁路的科技进步。各铁路公司通过大量科学试验,对列车速度、重量、轴重、密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铁路运输的发展,为了满足列车重量、速度和密度提高、提高运输效率和保证行车安全的需要,各国铁路不断研究采用新的创新技术,推进铁路运输的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7.
《四机科技》2004,(4):16-16
中国铁路自1997年以来,已经进行了5次全面大面积提速.这5次大提速在大幅度增加铁路提速线路资源的同时,相应提高了列车运行的最高速度,其中快速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每小时160公里,非提速区段快速列车最高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公里。  相似文献   

8.
《四机科技》2004,(3):1-3
2004年4月18日,我国铁路成功实施了第五次大提速,参加本次大提速的车辆除25T型系列客车外,还有25T型行包专列(5月18日开行)。25T型行包专列作为新型货运列车,在功能性、安全性、质量可靠性、运行速度以及载重和体积等各方面集成了我国目前铁路客货车的最新技术,是目前我国铁路主干线上具有25T型客车外形、速度和运行特点的最高水平的货运列车,将成为我国货物运输的发展方向。25T型行包专列是根据《铁道部2004年第一次行包专列招标标书》而进行设计生产制造的,分为2个车型:25T型押运保鲜车、25T型行包车。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大提速 1997年4月1日,全路实施第一次大提速。全路开行了运行速度120—160公里/小时的跨局特快旅客列车8对,“夕发朝至”旅客列车78列;全路客货列车技术速度分别达到63.7公里/小时和45.0公里/小时,比1993年图定速度分别提高5.3公里/小时和1.2公里/小时,客货列车旅行速度分别达到54.9公里/小时和31.4公里/小时,比1993年分别提高6.8公里/小时和1.4公里/小时,提高的幅度在我国铁路提速历史上是最高的:货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80公里/小时。“五定”(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间、定  相似文献   

10.
提速及高速列车影响环境噪声的评价分析及噪声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铁路客、货列车混跑的现状,在影响列车提高速度、行车密度和牵引质量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对铁路边界噪声限制提高速度区间的能力作出评价分析。同时预测评价分析将来在高速线上运行高速列车或高速、中速混跑列车的情况下,不同列车速度、不同对数对环境的噪声贡献量。最后讲述如何在设计和管理上控制列车的辐射声级,使之满足铁路边界噪声限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