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ABS模糊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模糊控制技术用于制动防抱系统(ABS)的研究。根据专家经验建立模糊控制规则,并对输入量的模糊化、模糊推理、输出量的解模得到模糊控制表,进行模糊控制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控制的ABS对于不同路面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车辆转弯制动时的动力学模型及模糊控制理论的特点。借助于MATLAB—SIMULINK仿真,得出实验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3.
汽车ABS的模糊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模糊控制理论在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中的应用,提出了车速估算的模糊逻辑方法,并在SIMULINK仿真环境下进行了动态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控制的ABS系统鲁棒性强,控制效果好,可实施性好。  相似文献   

4.
根据气压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原理和结构设计了仿真模型流程图,建立了气压ABS的总体模型,并将其分为若干模块,分别设计建立了各仿真模块的模型,进而得到气压ABS仿真模型;重点介绍了装有ABS电磁阀气压制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一种两轮的汽车动力模型,以自适应模糊PID和道路识别控制器作为控制模块,通过在高低附着路面和高低附着对接路面进行紧急制动仿真的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道路识别控制器能够快速准确的识别路面不同附着路面最优滑移率,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ABS相于常规制动性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具有在线自整定参数的特点,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适应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自行开发的ABS电子控制器的集成开发系统,在该环境体系中能够进行大量的多功能的纯仿真和实时硬件闭环模拟试验,且各模拟试验采用了一体化的系统,从而缩短了ABS控制器的开发周期,并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汽车行驶安全性是汽车行业的关注之一,防抱制动系统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主动安全装置可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本文基于Simulink对汽车ABS进行建模,特别对轮胎进行仿真。通过得到仿真曲线,证明汽车ABS具有良好的制动性能。  相似文献   

8.
汽车ABS模糊控制方法的研究与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模糊控制理论用于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确定防抱制动系统的参数。提出了车速估算的模糊逻辑方法。针对简化的汽车模型,用MATLAB模糊控制工具箱进行了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并在SIMULINK仿真环境下进行了动态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控制的防抱控制的防抱控制系统鲁棒性强,控制效果好,可实施性好。  相似文献   

9.
基于修正因子智能权函数的汽车ABS模糊控制算法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汽车ABS相关知识和模糊控制理论,建立了基于修正因子智能权函数的模糊控制算法.利用Matlab建立了ABS模糊控制总模型及模糊控制器模型,对其进行仿真。结果显示,基于修正因子智能权函数的控制算法能使车轮的附着系数在最大附着系数附近微小波动,最佳的利用路面的附着潜力,故此控制算法的制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汽车ABS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言 在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出现之前,汽车所用的都是开环制动系统。其特点是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大小仅与驾驶员的操纵力、制动力的分配调节以及制动器的尺寸和型式有关。由于没有车轮运动状态的反馈信号。无法测知制动过程中车轮的速度和抱死情况,汽车就不可能据此调节轮缸或气室制动压力的大小。因此在紧急制动时,不可避免地出现车轮在地面上抱死拖滑的现象。当车轮抱死时,地面的侧向附着性能很差,所能提供的侧向附着力很小,汽车在受到任何微小外力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方向失稳问题,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1.
有效、快速的道路状况自动识别对于提高ABS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仿真试验分析,提出了一种比传统方法更快更高效的路面识别方法,并设计了以滑移率为控制目标的ABS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结合车辆模型熏对单一附着系数路面和变附着系数路面进行了ABS制动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熏基于路面自动识别ABS模糊控制系统能快速、准确判断出路面状况的变化熏自动调整、优化控制器控制参数熏使车辆获得最大地面制动力,与传统利用车身加速度进行路面识别的逻辑门限控制器相比,该控制器反应更灵敏,控制更精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滑移率和减速度的ABS模糊控制仿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炯  王会义  宋健 《汽车工程》2006,28(2):148-151,180
在ABS逻辑门限值控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道路试验数据,利用M atlab的模糊工具箱建立了模糊控制系统,采用7自由度整车模型在S imu link中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滑移率和减速度的ABS模糊控制比逻辑门限值方法具有更好的自适应性,并可减少道路试验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计算机测控的汽车ABS台架试验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教学和科研用ABS试验台存在的不足,根据机电混合模拟理论[1,2],分析建立了汽车运动惯量和道路制动力台架电模拟数学模型,以Labview软件为平台,运用动态链接库技术,设计了新型ABS试验台。该试验台可对被测车辆的运动惯量、附着系数进行在线调整,模拟精确,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车辆悬架减振性能,兼顾车辆行驶平顺性和操稳性,以某微型轿车为基础建立了简化的七自由度悬架模型,并提出了模糊控制方法。以车身质心加速度、俯仰角加速度、侧倾角加速度、悬架动变形、轮胎动载荷作为评价指标,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以C级白噪声路面作为激励,对模糊控制主动悬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下的主动悬架各项评价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为主动悬架在车辆上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汽车ABS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纵向附着系数一滑移率曲线特性,设计了可进行最佳滑移率估计和校正的自适应调节器,并根据滑移率跟踪最佳滑移率的误差,设计了可进行滑模参数自适应调节的模糊逻辑调节器.利用Simulink建立了ABS的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器模型和自适应滑模控制器模型,分别对单一路面和不同路面进行了仿真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汽车ABS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算法可行,并且利用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器的ABS纵向附着系数利用率更高、稳定性更好、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更短.  相似文献   

16.
车辆行驶速度模糊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捷辉  万文彬  徐凌  黄建军 《汽车工程》2005,27(6):702-705,709
主要研究模糊控制理论在车辆行驶速度控制中的应用。介绍了一种参数自适应的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并以柴油车为例,实现了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模糊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7.
研究并建立车辆行驶速度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对这一复杂的高阶、非线性、时变系统,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车辆行驶速度模糊控制新方法,该方法较常规的模糊控制具有更优的控制性能。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车辆行驶速度遗传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模糊逻辑控制策略的研究与仿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健  李彦  吴亚祥  廖荣福 《汽车工程》2006,28(4):322-326
以四川汽车工业集团野马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设计要求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模糊逻辑控制策略。这种策略通过对油耗和各排放参数动态地分配权重值确定出发动机的最佳转矩,然后再根据模糊控制原理,以电池SOC值、汽车驱动需求的输出转矩和电动机转速为模糊输入确定出发动机的实际输出转矩,最终实现整车油耗和排放的综合优化。通过在S imu link软件中搭建该控制策略的仿真模型并与基础的电力辅助控制策略相比较,证明了这种控制策略有利于整车运行经济性和环保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ADAMS与Matlab的ABS模糊控制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云清  熊小阳  陈伟  覃刚  陈立平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1):148-153,158
将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智能控制理论相结合对汽车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利用ADAMS/CAR建立了汽车整车的多体力学模型,模型包含了前后悬架、动力总成、转向系统、稳定杆、制动系、轮胎力学模型以及车身,同时也考虑了轮胎、衬套、弹簧、减震器等部件的非线性,准确地表达了车辆的动态特性;利用Matlab/Simulink模糊控制工具箱建立了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的模糊控制策略,利用ADAMS/Control接口进行模型的集成、协同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另一种控制策略一逻辑门限值控制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仿真反映出模糊控制在整车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稳定好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20.
在对开路面弯道制动工况下分析了轮胎受力情况,提出一种基于转角预测前馈、路径偏移量反馈的车辆最佳滑移率动态调节方法,在SIMPACK中建立汽车多体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控制系统,并进行了虚拟在环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与传统ABS相比,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可以显著改善车辆的侧偏位移、横摆角速度以及制动时方向的稳定性,保证了制动效能,使车辆侧向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