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八旬老翁李康贤,作为老一辈杰出新闻工作者,5次对话桥梁巨匠茅以升,并于1985年编导、拍摄首部以钱塘江大桥为背景的纪录片——《茅以升和钱塘桥》,获得行业内外好评。1995年,65岁高龄的老李更凭借着自己浓厚的热情自行创作八集电视剧剧本《桥魂》、《江魄》,记录他眼中的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八月下旬,记者在杭州城中一个普通小区见到了李康贤。即便早已白发苍苍,老人依然精神尤佳,思维和语言清晰,反应速度并不比年轻人逊色。谈起茅以升,他说的第一句话竟是"茅以升救过上海!"  相似文献   

2.
茅以升先生是我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奠基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74年前,他在钱塘江上建起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开创了现代中国桥梁工程的新纪元。他先后担任5所大学的校长、教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土木工程人才,中国一些著名桥梁的设计建造者都曾师从于他。1991年,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由茅以升生前担任过职务的十余个单位发  相似文献   

3.
登上杭州六和塔后极目眺望,一座宏伟的现代化公铁两用桥飞架钱塘江上,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现代化大桥。如今,这座已服役75年的钱塘江大桥,仍然坚强地横跨江面。自不必说的是,从桥梁的选址、设计到材料选择,在当时是非常合理的,而屹立至今的"桥坚强"与几十年来那支默  相似文献   

4.
<正>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今,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先生以及那段可歌可泣的建桥史,像一面面历史的明镜见证过去,也激励着一代代架桥人。追忆历史,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举行了开工典礼,翌年1月正式动工,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打破了外国桥梁专家所谓的"在钱塘江上架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的妄言,同时也结束了中国人无法建造铁路公路特大桥的屈辱史。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输》2012,(10):92-92
设计寿命为50年,超龄服役25年,桥墩曾三次被炸,近60年桥体零事故,至今仍能正常使用,值75岁生日的钱塘江大桥备受关注。其实,如果不是哈尔滨塌桥事故,以及屡屡爆出的其他桥梁道路坍塌事故,钱塘江大桥的75岁生日不会得到如此多的关注。一边是有走过四分之三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桥,一边是通车不到一年便塌掉的哈尔滨大桥,真是“桥比桥,气死人”。人们试图用对钱塘江大桥的祝福,来唤醒施工单位和管理部门,用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去用心建好、管好每一座桥梁建筑,彻底杜绝“桥脆脆”。  相似文献   

6.
正镜头追溯到2011年9月20日,在"国际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高峰论坛暨茅以升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等领导共同启动"小桥工程一茅以升公益桥"项目,标志着在边远贫困地区将会次第架设起一座座安全上学之桥。  相似文献   

7.
作为杭州人,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国平幼年便对钱塘江大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十三岁的时候去六和塔附近的山上游玩,第一次见到了钱塘江大桥,远眺全貌,宏伟壮观,触动颇深。""时至今日,我仍认为钱塘江大桥是中国最美的桥梁之一。它没有什么奇特的外观,没有什么吸引眼球的冲击力,但有着与自然最和谐的完美统一,虽然朴素,但会越看越美。"在钱塘江大桥通车75周年之际,徐国平与记者分享了他眼中的钱塘江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缺桥少路,我国广大山区农村长期存在着儿童上学难、人民致富难的问题,许多儿童每天冒着生命危险涉水上学,一些儿童还因为涨水无桥而季节性辍学。据了解,目前全国贫困地区的桥梁需要仍在15000座左右。为帮助解决贫困山区孩子们"涉水上学"的难题,茅以升科学教育基金会发起"小桥工程",旨在相关部委和当地政府的批准指导下,凝聚社会力量,修建百余座"茅以升公益桥",以慈善实践坚守茅以升先生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9.
正港珠澳大桥建设可以说代表着当今世界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产品零缺陷,保大桥使用120年"是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的庄严承诺。水底隧道的防排水有别于越岭隧道,海底地下工程要"以堵为主、限量排放",是工程质量方面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环节之一。沉管在水下成年累月经受富含氯离子海水的侵蚀,为达到120年的使用要求,较好地完成工程建设,建设者们不断创新,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采用了如钢圆筒围堰干法安装工艺、大节段钢箱梁  相似文献   

10.
"茅以升曾是九三学社的副主席,他的女儿茅玉麟和我同时成为了九三学社新生代的委员。""我对茅以升先生的研究花了一些时间,希望你听了之后脑海中会展现出一幅画面,感觉它会活起来。"张学栋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茅老,加入九三学社后,更加直接地感受到茅老的精神,并深深受到感动。日前,记者在北京见到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张学栋,提及中国桥梁巨匠茅以升,张学栋和记者交流了他学习茅以升思想的体会,撷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来者佛呢?""来者佛怎么还没有来?"1987年9月,钱塘江大桥通车50周年之际,昔日曾各奔东西的工程师们在阔别半个世纪后,第一次聚首。当茅以升和8、9名建桥同伴落座后,大家的脑子里突然蹦出同一个名字——来者佛呢?可是,当地百姓的回答却让这群昔日伙伴沉痛不已。原来,这个众人口中的"来者佛",已经去世35年了!来者佛,究竟何许人也,让如此多建桥精英牵肠挂肚,惦记了50年?"救命"文章结下桥缘1934年11月11日,杭外闸口隆  相似文献   

12.
"桥是为了与人方便而把困难留给自己的。人们正当在路上走得痛快时,忽然看到前面大河挡路,而河上正好有一座桥,这时该暗自庆幸,果然路是走对了。"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茅以升在他撰写的《桥话》中如此表述了"桥梁"的作用。桥梁是这样一种建筑物,它或者跨过惊涛骇浪的汹涌河流,或者在悬崖断壁间横越深渊险谷,但在克服困难、改造了大自然以后,它便利了两岸的往来,又不阻挡山间水上的原有交通。换句话说,"桥  相似文献   

13.
正5年贫困山区一百座小桥更多梦想将由此诞生2016年5月8日,由交通运输部直属机关工会、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和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茅以升基金会")联合发起的"交通发展连着你我他‘茅以升公益桥一小桥工程'"爱心助力扶贫主题实践活动在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第25届颁奖大会上正式启动。交通运输部及部属在京单位捐款活动、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结构设计竞赛及茅以升公益桥基金交大校友捐赠项目也随即启动。著名教育家、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首位主任张维的外孙、知名音乐人、脱口秀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14.
早在2009年,孙峻岭就曾在本刊刊登他的部分研究成果。在钱塘江大桥通车75周年之际,记者又联系了这位美籍国际知名桥梁设计大师,由于地域限制,记者通过视频采访了孙峻岭。在他办公桌背后的墙壁上,一幅由他设计负责的白沙河大桥的图片静静地悬挂在那里,与他的交流就这样自然地展开了。记者:中国现代桥梁发展曾经历哪些阶段?请简要介绍。孙峻岭:建桥修路可以说从一方面反映了国家的基本状态,桥梁的建设、发展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从满清后期到共和国建国前,战火纷飞,很难有全面、系统的发展规划,那时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中国古桥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建设经验、理念、工艺技艺,对我国古桥及历史文化研究、现代桥梁工程具有极大参考价值。桥梁巨匠茅以升先生曾在作品中提到,"中国古桥因在桥梁结构上合乎现代科学原理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20年来,精心的搭建了一座座科技奖励、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科学普及等无形的桥梁。现在,为了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号召,践行茅以升先生工程教育思想,为我国西部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架设起一座座安全求学的有形桥梁,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相似文献   

17.
汹涌澎湃钱江潮,"涛如连山喷雪来"。那潮,气势磅礴,迫击长空,轰轰然自东海席卷而至,势不可挡,为天下奇观。但是,由于钱塘江的阻隔,千百年来,江岸两边的人民遭受着天堑的顿挫与磨折。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一位老人身上,他就是茅以升,中国桥梁专家,他以超人的胆识建造了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大桥,浑然一体地连接北岸青山巨塔与南岸广袤平原。  相似文献   

18.
2009年2月28日上午10时,随着南宁大桥最后一个重达148t的桥体钢箱缓缓嵌入安装好的桥面,至此历时近四年被誉为“世界首座大跨径曲线梁非对称外倾拱桥”的南宁大桥桥面全部合龙。南宁大桥桥身两边是圆曲状的拱形,用几十根拉索相连,远看如两把竖琴横跨邕江两岸,又如一只蹁跹的银蝶游戏在邕江上。大桥采用世界桥梁大师,已故美籍华人林同炎先生的概念设计,设计理念新颖,技术难度大,这座凝聚着众多参与者心血的大桥将改写拱桥建造技术的新纪录。“南宁大桥将成为首府又一处标志性建筑和一张美丽的城市名片”。南宁市委书记车荣福在出席大桥钢箱梁合龙仪式时如此评价南宁大桥。  相似文献   

19.
4月6日,Bentley软件公司正式推出BridgeMaster(桥梁大师)现浇箱梁设计模块——BoxGirder。BoxGirder,针对公路桥梁、城市立交桥、铁路桥等而生,延续了桥梁大师历久弥坚的基于模型的设计思想,可着重解决箱梁桥的方案建模、构造及钢筋详图的自动设计和出图。Bentley BrIM亚洲开发总监袁国平表示:"BoxGirder将能够更好地填补中大桥箱梁设计的信息化空白。而基于  相似文献   

20.
"如果你问我就读哪个学校,我一定会骄傲地回答你:在茅以升实验学校读书!"记者听到了茅以升实验学校的一位普通学子纯真的表达方式,感受到回答里的一份骄傲与自信。茅以升实验学校坐落在钱塘江畔的景芳小区,是该小区的一所配套小学。学校占地约8100平方米,目前22个班级,952名学生,59名教职员工,看似规模不大,却有着独特的办学理念——"承茅老之德,育创新人才。"同时,这所1993年创建的学校,目前是唯一一所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