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铁路散堆装货物装车超载影响行车安全的问题,提出利用现有轨道衡系统加装计算机接口进行自动装车控制,或将其联网实现数据上传,实行多级监控,从而实现对货车超载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网格计算和信息共享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网格技术提出的背景和其优越性出发,分析其协议体系结构及其各个协议之间的关系.详细介绍目前最为流行的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的实现环境和接口机制,并且以一个基于OGSA的数据挖掘应用例子说明在多级虚拟网络运行环境下,网格服务是如何解决在从多个信息源集成信息过程中的远程接口激活,生命周期管理,通知和授权等功能的实现问题.这也是广域网环境下大型分布式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3.
对供应链管理库存控制多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两种多级库存策略,基于成本优化的多级库存策略,基于时间优化的多级库存策略。两种策略反映了库存管理的一般思想,即库存控制的最优化目标不仅是供应链环节中某一个或几个节点企业的库存最优化,而是整个供应链环节有机、协调地一体化库存的最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时间的多级库存成本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4.
屏蔽门的控制需要信号提供相应的接口,以广州地铁广佛线为例描述了西门子CBTC信号系统和PSD系统之间的接口设计,介绍了CBTC信号系统与PSD的接口功能、电气接口和电气接口的操作。接口功能方面涉及CTC模式下的接口任务、联锁的接口任务和系统信息传递情况,电气接口方面提到各种运行状态下的继电器接口及简要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及电路连接图,另外在接口操作方面还介绍了信号系统与PSD系统之间的开关门时序、开关门真值表和动作时间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无人驾驶技术,按关键信号接口和非关键信号接口,深入分析了信号系统与站台门系统的接口现状及需求,信号系统和站台门系统间的控制信号正逐步采用为硬线信号和通信信号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关键信号接口的设计必须满足安全性等级4的要求.阐述了关键信号接口和非关键信号接口的电路设计原理,并讨论了接口测试的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6.
对地铁安全防范系统中的视频监控子系统结构单一架构和多级架构进行比较;采用多级架构有利于构建稳定可靠的城市地铁监控系统,是整体联网联调的最佳解决方案;对数字视频系统多级系统架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7.
地铁信号系统的接口专业广、信息多。本文主要分析了信号系统的接口特点、接口内容及要求,并提出了建议,为有效开展信号系统的接口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适用于中、大功率电气装置的多级逆变器,常用的有二极管中点箝位(NPC)、飞跨电容(FC)和串级H桥(C H B)三种,其中中点箝位多级逆变器用得较多。为了得到输出正弦波电压和电流,常要用脉宽调制(PWM)。实践证明,这种中点箝位多级逆变器中开关元件损耗不均匀,如三相三级NPC逆变器中只有外围的6只电力电子开关元件可作PWM控制,导致其开关的损耗和发热远大于内圈6只元件的。为解决上述问题,充分发挥多级逆变器潜力,中点活箝位(Active neutral point clamped,ANPC)多级逆变器被提出。文章分析了ANPC三相三级逆变器的原理,并提出了其PWM控制原理。仿真结果表明达到了预期效果,为进一步开发实际装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贯穿于海外铁路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和试运行全过程中的接口通常分为4种:铁路与其邻居之间的接口(外部接口)、同一铁路系统各单元之间的接口、铁路系统之间的接口、铁路系统和土建工程之间的接口。本文以外部接口为例,介绍了海外铁路项目的接口管理方法,即通过接口矩阵表、接口表格、详细的接口文件、接口通联纪录、接口管理计划及报告等方法循序渐进地对铁路外部接口进行管理。这些接口管理方法不但适用于海外铁路项目的外部接口,也适用于其他3种接口。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接口协议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轨道交通变电所自动化系统中典型的网络设备结构图,以及常用的物理接口:串行数据接口、以太网数据接口、硬线接口等.根据实际情况,对目前轨道交通变电所自动化系统常用的接口协议如串行RS485接口、以太网、现场总线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1.
基于Carson理论建立简单链型悬挂接触网电流分布模型;结合铁路现场的实际供流数据,分别对受流点位于跨中和跨端2种情况下的接触网各导线实际受流情况进行仿真计算;基于电致塑性效应理论,采用对断裂吊弦进行SEM形貌分析、成分分析及对新旧吊弦的金相组织进行对比观察等试验手段,研究吊弦断裂过程中电气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 表明:...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过电压是造成电网绝缘损坏的主要原因,也是选择电气设备绝缘强度的决定性因素。如何防护过电压对变电所设备造成的影响非常重要。研究方法:本文首先对电气化铁道牵引变电所的过电压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并对各种过电压的防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作为重点,结合算例对操作过电压的计算公式进行了详尽的推导和说明。研究结论:过电压问题是关系到电器设备安全的重要问题,牵引变电所的过电压问题同电力系统变电所的过电压问题基本相同,但是,由于牵引变压器接线方式、负荷特点、运行条件等与电力系统差别很大,在具体应用中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3.
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等效分割与耦合自由度法两种方法对某罐车罐体垂向载荷施加方法进行分析,并就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作了详细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表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很接近,并且等效分割法随着分割份数的增加,其分析结果收敛于耦合自由度法的结果,基本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官义军 《电气化铁道》2006,(3):26-27,30
根据环形预应力混凝土电杆的生产流水作业过程,从生产电杆的模具、生产工艺及电杆受压稳定性入手,分析产品弯曲的原因,并提出减少电杆弯曲现象产生必须加强模具的管理;严格控制预应力主筋下料长度的相对差值;保证主筋钢丝束合理分布;合理取值张拉控制应力;分段制造减小长细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目前信号系统信息传送组网方案进行描述,通过分析传输技术在铁路通信系统中的运用情况,分析现有采用的接口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从安全可靠、易维护管理方面考虑,提出通信传输系统与信号系统间接口方案优化建议,供后期铁路建设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高速弓网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样机技术的核心是参数化、可视化设计和综合性能分析。本文结合我国250km/h高速受电弓设计,应用虚拟样机技术,对铁路接触网-受电弓系统进行系统研究。在进行受电弓可视化三维实体设计的基础上,应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和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进行了受电弓的几何分析及受电弓零部件的强度和刚度校核,计算了接触网振动模态和自振频率;运用结构子结构方法,建立了受电弓-接触网耦合系统模型,计算了不同模拟运行速度下的弓网振动和接触压力响应,以及机车运行振动对受流的影响;最后为了考核接触网的疲劳可靠性,进行了在运行条件下的接触网动应力研究。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地铁工程管理里程跨度大、行车调度难、安全监控视频缺失、安全生产预警预控难、全过程管理易缺位等突出问题,提出采用基于BIM的融合通信技术对轨行区进行信息化施工管理。阐述BIM技术与通信技术特点,提出基于BIM融合通信技术的轨行区施工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目标、设计及开发方式。该平台在广州地铁4号线南延段进行实践应用,提升了隧道内无线通信的稳定性,解决了隧道内设备的防振、防水、防潮以及网络传输无中断等问题,可实现BIM平台派工信息的实时同步以及平台移动端办公。  相似文献   

18.
针对有轨电车6号道岔的岔区基础变形,应用有限元软件对岔区和道岔前后边界影响区进行建模,研究岔区基础变形位置及基础变形波幅对尖轨尖端上翘值的影响,同时提出轨道板空吊对基础变形限值的要求,并结合槽型轨道岔区轮轨接触几何关系计算结果,分析尖轨尖端上翘位移限值,结论:综合尖轨尖端上翘值限值和轨道板空吊计算结果,对于槽型轨道岔区路基而言,其不均匀沉降值不应超过10 mm/20 m,尖轨尖端的上翘值限值为4 mm。  相似文献   

19.
泥岗立交桥病害原因分析、加固及效果评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设计和理论方面对深圳市泥岗立交桥出现的病害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对曲线梁扭转和平面线位移没有足够的约束,对预应力扭矩的认识不足,温度变化产生爬行是结构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提出对盖梁和梁体裂缝处理、盖梁加固、拆换梁端支座、中墩加固、主梁裂缝加固具体修复措施。通过对该桥加固施工全过程监测、监控数据分析,及加固后进行的静动载试验数据分析,说明加固后的桥梁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通过对深惠路既有立交、桥梁、路面等道路设施的利用、拆迁条件、地铁共线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对改建方案路线平、纵、横及立交方案的研究,对深惠路改建控制条件、总体设计原则及主要方案进行探讨。研究结论:本项目以立交利用、地铁共线影响、减小拆迁为改建总体设计主要控制因素。总体设计方案结合道路功能定位的转变,横断面采用两块板形式;充分利用原道路较高的技术标准,灵活确定平面线位;纵断面设计严格控制填挖高度,以利于与周边环境衔接;立交设计充分结合周边路网的完善,合理确定立交功能、服务等级和改建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