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长江中游燕子窝水道航道整治建筑物YR1护滩带局部出现变形、破坏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采用块石对YR1护滩带进行加固的维修方案。维修实施后可达到抑制冲刷、稳定关键部位、防止护滩建筑物持续冲刷的目的,可为长江中下游类似护滩建筑物维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心滩河段水沙运动规律较为复杂,碍航问题也较为突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可采用护心滩建筑物对心滩进行守护,以达到恢复和改善航道条件的目的。以长江中游典型碍航心滩河段——沙市三八滩河段为原型,进行了心滩采用软体排护滩带守护的概化模型试验,结合理论分析,详细论述了软体排护滩前后心滩和河床的冲刷变化规律以及软体排护滩带对汊道分流分沙比的影响。给出了水流挟沙力和动床阻力在心滩河段汊道及滩上的沿程变化规律。对心滩守护前后的水流挟沙力和动床阻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软体排护滩的整体效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程龙  蔡林桓  罗荣 《中国水运》2014,(1):164-165
长江中游天兴洲河段存在因水流长期冲刷基底从而造成河床变形破坏的问题,为保持河床稳定,需进行护滩。本工程主要内容是进行天兴洲洲头右缘侧低滩T#1、T#2两条条形护滩施工。在实际护滩施工过程中,T#2条形护滩施工存在严重滞后问题。文中通过对T#1、T#2条形护滩带施工效能进行分析对比,找出护滩带施工进度滞后的影响因素,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江凌 《水运工程》2014,(11):72-76
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中游湖广—罗湖洲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前后河道变化特点以及工程实施不同阶段的工程区变形特征,探讨了河道变形原因及工程区变化趋势,明确了维护加固对象及工程措施。研究表明,工程初步抑制了赵家矶边滩、西河铺高滩等航道边界的不利变化趋势,维持了已建工程的稳定;工程实施以来航道条件较好,整治建筑物总体保持稳定,但人民洲2#护滩带工程头部出现了整体塌陷,宜采用抛枕和抛石的方式进行维护加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现场调研和多年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江中游周天河段的河床演变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周天河段为顺直微弯河段,河道演变符合顺直型河流演变的规律;过渡段主流摆动频繁、滩槽冲淤多变是河床演变的主要特点;三峡水库蓄水后,周天河段河势格局整体较为稳定,但局部滩槽变化范围仍较大...  相似文献   

6.
《水道港口》2015,(6):537-541
三峡蓄水后改变了长江中游许多放宽河段原有冲淤规律,导致航道条件出现不利变化。通过对三峡蓄水后鲤鱼山水道洲滩演变的分析,研究了洲滩间的关系,揭示了河段洲滩演变与航道变化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近期河段航道不利变化是三峡蓄水影响下黄莲洲频繁冲淤、南槽冲刷发育、厍家湾边滩低滩周期性冲淤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据此提出稳定北槽边界,增强主航道枯水水动力条件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关于航道整治建筑物作用区水沙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建筑物变形和损毁的研究是航道治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建筑物中丁坝、护滩(底)和护岸3种形式建筑物结构形式及作用区水沙特性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发现目前相关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的成果众多,列举了代表性较强的研究成果,从研究角度和考虑因素两方面对比分析了已有成果,提出今后可在床面冲刷位置和规模综合作用下的破坏阈值问题、床面冲刷发展模式及修复方式、极端水文条件对建筑物运行损毁的影响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航道整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长江中上游重点清淤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和"长江中游典型浅滩演变规律与整治措施研究"依托长江中游航道系统整治工程,通过河床演变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实体模型试验、水槽试验及现场试验等多途径、多技术手段,对长江中游典型分汊浅滩河段-沙市河段、典型弯曲分汊浅滩河段-瓦口子至马家咀河段和典型长直过渡段浅滩河段-周公堤至天星洲河段的演变规律及三峡建库后的演变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航道整治对策与措施进行了大量探索.同时针对当前航道整治前期研究及设计工作中遇到的有关整治建筑物结构型式及施工工艺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开发应用研究.通过研究,对长江中游典型分汊、弯曲分汊、长直过渡段浅滩的演变与治理措施、中细沙河流的实体模型模拟技术以及长河段一、二维嵌套水流泥沙数值模拟方法、整治建筑物新型结构型式与施工工艺等关键技术有所突破,弄清了长江中游典型浅滩的演变规律和演变机理,揭示了三峡建库后的演变趋势,明确了整治思路和方向.提出了新型护滩、促淤建筑物及迎流顶冲丁坝结构及施工工艺,解决了大水深、大流速条件下的护底、沉排技术,创新了分流鱼嘴的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确定了不同冲刷条件下的整治建筑物防护范围和防护措施,开发了高效率的航道整治建筑物CAD辅助设计系统.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长江航道清淤应急工程以及长江中游沙市河段、瓦口子-马家咀河段和周公堤-天星洲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的前期工作中,为前期工作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和技术支持,加快了工作进度,节省了前期工作量.有关整治建筑物结构及工艺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长江张家洲、碾子湾、东流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中.对提高整治建筑物设计水平和可靠性、稳定性起到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郑力 《水运工程》2012,(9):145-148
针对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沙质河床的整治中大量采用的护滩带出现破坏的情况,结合工程建筑物的水沙条件、地质条件等因素,通过分析其破坏部位和破坏形式,找出其破坏的原因,提出了多种解决措施,并在其他工程中进行了试验性的运用,通过运用后的效果对比,提出了较为成熟的护滩带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0.
雷诺护垫水下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诺护垫作为一种新型的防冲刷结构,在运用于航道护岸、护底及坝体护面等工程中时,常涉及到水下施工问题。对雷诺护垫水下施工方法进行总结,并以长江中游周天河段航道整治控导工程为例,对雷诺护垫拖排法水下施工的可行性及效果进行探讨,供工程设计及施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三峡蓄水后,持续清水下泄,可能导致下游河道洲滩持续冲刷后退,洲滩守护成为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的重要措施;同时护滩带结构遭到水毁的几率大增,护滩结构亟需改善.水槽试验表明,四面六边透水框架作为一种新型护滩技术,减速落淤效果十分明显.四面六边框架群与护滩带相结合,能够增强护滩工程的稳定性,改善护滩带边缘破坏情况,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曾涛  郭琦 《水运工程》2022,(2):141-146
长江中游河段河床多为沙质,河床演变剧烈,受两岸石山、矶头和人工护岸工程等节点控制,上下游河段演变具有明显的关联性特征.以牧鹅洲水道为例,对其演变特征及其与下游湖广水道的关联特性进行分析,基于目前航道的不利变化趋势,结合已实施航道整治工程对本河段整治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在牧鹅洲水道实施护滩工程,同时解决牧鹅洲边滩中低滩冲刷...  相似文献   

13.
熊国威 《中国水运》2014,(2):208-209
近年来,洲滩守护作为维护有利航道条件的工程措施,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顺应河床演变规律,一般要求在一届枯水期内一气呵成,本文结合长江中游天兴洲河段护滩工程经验,对因组织管理不力导致无法按期完成施工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护滩中的组织与管理重点进行总结,为长江中游类似护滩工程施工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软体排护滩带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在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护滩(底)工程中广泛采用的系结混凝土块压载软体排护滩带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实测资料分析,并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对其易出现破坏的地方和引起破坏的主要原因,以及防止破坏或出现局部破坏后的修复工程措施进行系统研究;从保持所护滩体功能基本不变的观点出发,提出了确定护滩带间距和宽度的研究途径;同时提出了护滩工程结构设计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荆江航道整治工程周天河段新厂高滩守护工程下段混合式护岸中自嵌式挡土墙试验段为依托工程,分析其在长江航道整治中的适应性。经过一个洪水期冲刷后,根据监测数据统计自嵌式挡土墙墙体最大水平位移量小于20 mm,最大沉降量小于15 mm,即自嵌式挡土墙初步适应了长江航道复杂的水流冲刷条件,满足护坡的设计效果,为其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在落成洲河段采用潜堤、丁坝和护底带等航道整治工程,以防止右汊进一步冲刷发展,增强左汊浅段动力,改善航道条件.为论证落成洲河段整治工程实施后的整治效果,基于实测地形、水文资料,系统对比落成洲河段整治工程实施前后滩槽演变、汊道分流分沙比调整、固滩效果、航道条件改善等.结果表明,工程实...  相似文献   

17.
平原河流河漫滩护坡工程顶部与滩面衔接处常受到水流淘刷而导致护坡破坏。以长江中游丙寅洲守护工程为依托,参考边滩的护滩带结构,对丙寅洲滩面上流速较大的上游段护坡顶部与滩面的衔接区采取护滩带间距守护措施。通过概化定床与动床水槽试验,研究不同护滩带间距、高度对滩面水流结构与滩面稳定性的影响,优化守护工程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滩面流速相对较小的区域,采取护滩带间距守护措施的工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针对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复杂的水沙条件和地形条件,建立概化水槽模型,对高滩守护工程护底排边缘冲刷开展试验研究。分别研究了不同流速、压载条件、排体长度对冲刷坑最大深度和水下稳定边坡系数的影响,提出了荆江河段高滩守护护底排边缘水下冲刷坑的计算公式,并确定了不同工况条件下荆江河段水下稳定边坡系数宜取0.5,为高滩守护工程护底排长度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从长江航道局2013年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将投资40多亿元对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进行系统整治,以进一步释放长江黄金水道航运潜力。荆江位于长江中游,上起宜昌枝城,下迄湖南城陵矶,由33个水道组成,全长347.2 km,共有沙市太平口、马家咀、周天、碾子湾、窑监等重点碍航浅滩17处,历来是长江航运的瓶颈河段。据介绍,荆江河段属平原砂质河床,河道九曲回肠,洲滩演变剧烈,实施航道整治是一项世界  相似文献   

20.
杨祥飞 《水运工程》2014,(3):140-144
杨林岩水道作为长江中游典型的顺直分汊河段,多年来航道条件良好。三峡蓄水后,水沙条件发生改变,航道条件呈现不利发展趋势。以物理模型试验为手段,结合理论分析,就该水道水沙运动特性、河床演变规律、治理思路,整治方案等进行研究,为类似河段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成果认为,顺直分汊河段江心洲-南阳洲洲头位置及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河床演变和航道条件,宜遵循"采用护滩带软体排对洲头实施守护"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