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试运行以后,在日常跟踪分析观测中,快艇成为测量的主力船艇;使用快艇测量有着快速灵活等好处,但是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必须充分研究对策,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长江航道测量中心朱剑华一行会同上海航道处徐峰一行来到江苏省常熟市,查验了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维护跟踪观测水文测验项目工作现场,并围绕该项目实施难点分别与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常熟海事局等单位进行研讨,为圆满完成2017年度洪季观测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后续共同建立起长江干线重点河段航道维护跟踪观测分析工作长效沟通协调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长江航道局原副总工万大斌同志作为该项目特邀技术顾问一路随行,提供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长江下游深水航道测量的特点,并结合RTK三维水深测量的原理,说明了RTK无验潮多波束测量技术应用于长江下游深水航道测量的优势。通过对下游长江北支水道与主航道交叉口附近测量数据的分析,表明无验潮多波束测量技术在急涨急落等水位变化较快时相对于验潮方法的可靠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刘奇峰副院长率研究院、长航设计院相关技术部门赴长江航道局听取局对长江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维护跟踪观测分析2020年度工作的总体部署。长江航道局陈源华副局长高度重视航道维护分析工作并到会指导,局测绘信息处、航标处相关领导和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水道港口》2016,(2):159-165
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三期工程已于2010年3月通过交工验收,2010年底将上延至太仓荡茜闸。为充分发挥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综合效益,尽快实现与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无缝对接,实施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向上延伸至南通建设工程十分必要,而航道设计参数的确定是航道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在代表性船型确定的基础上,通过航道设计宽度、水深以及工程区域潮汐特性的分析,确定了航道设计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一乘和二乘模式下的乘潮概率以及水位利用。航道设计参数的研究为潮位的合理利用、减少疏浚工程量、提高航道通过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李文正  潘文达 《水运管理》2014,(4):25-28,38
介绍长江口12.5m深水航道通航状况,阐述该深水航道与一般航道相比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分析影响其航运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通航船舶分布、有无对比、单船直达运输增加的货运量、减少减载货运量等函数,计算船舶直达运输增加的效益、船舶减少减载的效益、船舶节约的时间价值、货物损耗节约效益等,得出2012年该深水航道实际产生的航运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水道港口》2013,(5):409-412
采用水动力泥沙条件分析、二维潮流数学模型计算、航道年淤积量计算、航道疏浚工程量计算及工程总投资计算等多种手段对三都澳港区深水航道一期工程航道多条轴线方案进行了比选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航道里程短,航道转角小,最大横流速度小的方案有利于船舶航行,为最佳的航道轴线方案。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运》2021,(1):44-44
2月2日,长江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后续完善工程工可阶段原型观测项目Ⅲ标段枯季地形测量工作圆满完成,测量中心用2021年首场"关键战役"的胜利展现了航测人"奋力谱写长江航道测绘信息现代化新篇章"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9.
陈培焕 《水运工程》2013,(9):103-107
为给泉州湾深水航道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实测资料,对泉州湾的水沙特性、地貌演变及航道的稳定性进 行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航道工程实施后的泥沙回淤和淤积量进行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泉州湾海床稳定性较好,可 以进行深水航道工程的建设。工程实施后的监测结果表明,人工航槽稳定,研究成果给深水航道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5月18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通过国家竣工验收,标志着中国水运建设史上最大的航道工程历经40年研究和13年建设取得成功。至此,全长92.2 km、底宽350-400 m、水深12.5 m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正式投入生产运行。  相似文献   

11.
杭州湾深水航道试挖回淤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魏日征 《水运工程》2002,(10):94-97,110
文章介绍1998年杭州湾深水航道东西试挖槽设计施工情况2年回淤观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深水航道开挖可能性,回淤特性,风浪骤淤的可能性,并预估了航道深度10m,12m时的年疏浚维护土方量。  相似文献   

12.
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的结束,长江口深水航道10m水深的通道已经贯通。2009年9月深水航道三期工程也将治理完成,届时航道水深将达到12.5m,形成全长47.2nmile、底宽350~400m,设标宽  相似文献   

13.
深水软土地基施工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港区的通航,研究港区进港航道深水软土地基安全施工保证措施。分析港区进港航道地基施工工程概况,了解各航道的平面控制点;探究影响航道深水软土地基安全施工因素;并从设置施工安全警戒水域、建立航道相关部门信息平台两方面,分析航道深水软土地基施工安全保障措施。旨在为软土地基施工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为使长江深水航道更好地服务航运,介绍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近期发展变化及航道维护概况,对沿江航运、沿江港口、沿江社会经济等服务对象的影响进行论述,并从服务总量、服务品质两个角度分析航道公益服务的需求,为长江航道部门进一步提升养护和服务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潮流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TK-2D软件建立了广州港深水航道所在海区的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潮流数学模型,在采用现场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充分验证的基础上,对伶仃洋深水航道进行了潮流数值模拟研究,从潮流场角度分析了深水航道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深水航道方案实施后,整个伶仃洋流场基本不变,只是沿伶仃航道轴线附近,由于受航道开挖的影响,局部区域流速和流向略有变化,从潮流动力角度讲,伶仃航道是可以继续开挖的,广州港南沙港区深水航道三期工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疏浚货运比和疏浚单方经济效益2个相对指标,并结合航道疏浚土吹填造陆情况,测算2016年长江口深水航道养护疏浚效益及其与"十二五"期的差异。结果表明,2016年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货运比下降至630m3/万t,总体比"十二五"期平均值降幅约38%。同年,深水航道养护产生的疏浚单方经济效益达到182. 3元/m3,约为目前国内疏浚费用单价的9倍,较"十二五"期增加35%,创近6年新高。经测算,2016年全年累计约3 500万m3的航道疏浚土吹填至横沙东滩七期、八期圈围区,航道疏浚土利用率显著提高至近60%,现阶段可直接减少深水航道维护成本4~5元/m3,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2016年,长江口深水航道产生的养护疏浚效益整体好于"十二五"期平均水平,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7.
将长江南京以下9个规模以上沿江港口作为12. 5 m深水航道的受益对象,利用2009—2017年港口吞吐量资料分析评价12. 5 m深水航道开通对长江南京以下沿线港口的影响及实际效益。结果表明,12. 5 m深水航道开通以来沿江港口货物总吞吐量整体呈平稳增长态势,2016年初通至南京后,货物总吞吐量年增长率达到8%; 2017年南京以下主要港口完成的货物总吞吐量(24. 25亿t)是2009年深水航道开通前的1. 8倍;深水航道开通后集装箱吞吐量涨幅最明显,散杂货吞吐量占比则较开通前略有下降; 12. 5 m深水航道开通8年来,南京以下沿江港口经济效益整体呈平稳增长态势,2017年产生的港口经济效益(13. 4亿元)比2010年增长近60%。未来随着航道、船舶以及沿江港口码头等条件的持续改善,12. 5 m深水航道的综合效益还将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上海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通海航道水深不能满足大型船舶进出港需要,上海深水港建设的紧迫性日益突出。经对上海港两条通海航道--长江口航道和杭州湾航道进行比较,认为应加快长江口通海航道的整治,近期应加紧开发杭州湾深水航道。文章介绍了杭州湾航道试挖工程方案及工作进展情况,指出杭州湾航道试挖及对试挖槽的回淤分析研究将为上海在杭州湾开辟深水航道并建设深水泊位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殷缶  梅深 《水道港口》2010,31(2):152-152
<正>2010年3月14日上午,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交工验收,12.5 m深水航道正式试通航,该航道长92 km。这标志着我国水运工程史上最大的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顺利完工。据介绍,长江口深水航道开通之前,2万t级船舶需候潮才能进入长江口,经过治理,长江口通航水  相似文献   

20.
顾秀丽 《水运工程》2014,(7):99-103
采用"有无对比"方法,分析长江口深水航道从水深7 m整治到12.5 m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利用进出长江口深水航道的船舶数据、长江口及沿江港口吞吐量等基础数据,分3个整治阶段,按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分别测算深水航道整治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提出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对于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带动沿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