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4月24日,经过12 h的持续奋战,中国交建岛隧建设者使用12 000 t起重船"振华30",顺利完成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试吊。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位于E29和E30沉管之间,采用"三明治"钢壳混凝土结构。最终接  相似文献   

2.
正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于2017年5月2日顺利合拢,振华重工建造的世界最大12000t起重船"振华30"轮首秀完美,顺利将6000t重的最终接头进行水下吊装。岛隧工程最终接头位于港珠澳大桥E29和E30沉管之间,成楔形结构,底板长9.6m,顶板长12m,截面宽度37.95m,立面总高度11.4m,重6000多吨,吊装到位后再经由振华重工160余人的焊接队伍进行水下焊接后,就能实现这条世界最长公路沉管隧道的全线贯通。  相似文献   

3.
封面人物     
《航海》2017,(5)
正沈章,上海振华海洋工程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指定人员、高级船长。2017年5月,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部最终节头沉放项目中任副总指挥,指挥12 000吨起重船"振华30"轮,以毫米级误差成功安放最终节头,创下了世界之最,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第三战役中荣立特等功。期间,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为振华重工、中  相似文献   

4.
最终接头是沉管隧道施工的关键工序,而最终接头测控技术是最终接头精确对接和沉管隧道顺利贯通的保障。文章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例,通过对龙口姿态测量、最终接头浮态标定及安装测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实现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毫米级对接精度。  相似文献   

5.
正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正式贯通,标志着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实现了主体工程全线贯通。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和最终接头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单节重约8万吨。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长55公里。其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世界最大的外海施工船舶,也是我国第一艘首次成型的带桩腿提升自升平台的高精度深水抛石整平船"津平1号",经过近20天水上拖航作业后,顺利到达港珠澳大桥工程所在的伶仃洋水域,正式加入港珠澳大桥工程船队的序列,将于近期投入沉管隧道基础施工。"津平1号"由南通振华重工自行设计研发和制造,为港珠澳大  相似文献   

7.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重量超过6 000 t,采用12 000 t浮吊安装,是国内最大的一次吊装作业。其安装作业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了解最终接头进入龙口后沿隧道轴向的运动幅度,进而判断碰撞的可能性。基于对工程海况、施工工艺方案的认知,通过单摆公式与船舶动力学公式的结合,推导了吊装过程最终接头的动位移幅值的理论解。计算结果与实际作业观测结果较符合。  相似文献   

8.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顶部覆土厚度高达21 m,作者发明了记忆支座来保护沉管管节接头结构,避免其因差异沉降而受损。记忆支座置于竖向剪力键之间,用最合理的方式分配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与地基反力,起到既保护结构,又发挥结构最大能力的作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33节管节的接头部位已经全部装上了记忆支座。文中详述记忆支座概念的产生、试验与设计、港珠澳隧道应用案例,并讨论其未来的发展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最终接头是沉管隧道安装的最后一节,其单位荷载不同于以往管节,沉降问题尤为关键。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施工为例,开展了基床稳定性试验,得到了不同厚度基床条件下荷载与沉降的相关参数,对最终接头沉降量控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盛世起大桥     
正一桥架三地,天堑变通途。2018年10月24日,备受万千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宣告通车,这座被称为"新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从设计到施工历时14年的世纪工程,以极为震撼的姿态屹立在伶仃洋上。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世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桥梁......诸多令人为之赞叹的荣誉令这座全长55公里的大桥傲然于世,艳惊四座。  相似文献   

11.
沉管管节预制是沉管隧道工程的重要环节。文章介绍4种不同混凝土管节预制方式及工程应用实例,结合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的实际情况,重点对干坞法和工厂法进行了深入比选研究,最后对港珠澳大桥管节预制实施方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沉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构件,考虑到沉管浮运区域狭窄,为了保证沉管在浮运窗口要求时间内安全浮运,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部开发了沉管浮运导航软件。该系统包括1套定位系统和2套备用系统,可以显示沉管位置、姿态、航速、流速、流向、运动趋势等相关信息。经过多次沉管浮运现场验证该系统安全性、准确性和稳定性都满足沉管浮运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3月13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底板混凝土开始浇注,最终接头"三明治沉管结构"混凝土浇注开始施工。这是国内首次采用高流动性混凝土工法。该"三明治沉管结构"是通过向钢壳内灌注高流动性混凝土形成的组合结构。最终接头钢壳是封闭的,内部极为复杂,混凝土浇注过程中无法进行振捣,为确保钢壳内混凝土的充填度,采用高流动、免振捣、易填充、自密实的高流动性混凝土这一工法成为必选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10月24日上午,港珠澳大桥通车。这座全球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沉管最重、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但同时也是中国建设史上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建设者们在当时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他们又是如何克服的?2017年12月31日,港珠澳大桥全线亮灯。这一天,团队成员无不欢欣鼓舞,而林鸣却依旧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亮灯并不代表终点,这场征途在抵达终点之前,迈出的每一步都关乎整个项目的成败。他说:"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  相似文献   

15.
为了求解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在安装过程中的运动位移,首先,利用ANSYS-AQWA软件建立了接头安装过程的系统水动力模型,得到了不同有义波高和波向下浮吊船的运动响应.然后,基于Kane方法建立了浮吊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编写相应的计算程序,并将浮吊船的运动作为系统的输入,计算得到了不同工况下接头的运动轨迹.计算结果表明:接头在空中和水中的运动位移幅值差别很小;接头的位移幅值随着波浪有义波高的增大而增大;相对于其他波向,波向为0度时,接头的运动位移最大.该理论计算方法及相关结论可以为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的安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超大型沉管在外海风浪流作用下的稳定定位,对沉管安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施工工况,选择确定适合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系泊锚系,并结合施工研究优化了的外海条件下超大型沉管的快速锚泊定位技术。保障了复杂海洋条件下超大型沉管系泊安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自2013年5月2日首节隧道沉管浮运以来,广州海事局历时1405天,已全部顺利完成对港珠澳大桥33节的海底隧道管节浮运和安装的安全护航任务。3月6日16时,港珠澳大桥最后一节重达七万吨的沉管E30管节历经六个小时10余海里的浮运后,终于安全到达距离伶仃主航道约2.8km、龙鼓西航道约1.3km的港珠澳大桥海底  相似文献   

18.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岛隧工程海底隧道总长为5664 m,共分33节,标准管节长180 m,宽37.95 m,高11.4 m,单节重约7.4万t,最大沉放水深46 m,是我国第一条外海建设的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工程,是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工程.鉴于沉管预制120 a的质量标准要求,结合工程建设特点,...  相似文献   

19.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施工,由于遭遇异常淤积,且清淤施工条件特殊,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非常高,为此应用专用清淤船舶,通过现场"模拟操练"试验、优化布点方式等风险管控有效措施,最终取得圆满成功。文中对清淤作业条件、风险分析及应对、实施过程做了详细介绍,以期能对今后类似极端条件下的高精度清淤施工作业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林巍 《中国港湾建设》2014,(2):11-16,44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压舱水系统是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在建的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项目的工程实践,结合方案制定阶段国内的调研成果,对压舱水系统的总体布置、结构设计、设备选型、制作、安装以及操作等进行综合论述。工程已进行了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