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某下穿既有铁路线公路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采用路基梁加固既有线段,保证既有线行车安全和施工安全;对下穿既有线松散、软弱围岩段隧道采用超前管棚辅以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管棚起棚架作用,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施工监测和跟踪观测结果表明该下穿既有线段隧道施工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成昆线关村坝既有线隧道改扩建二线为例,分析论述了既有线隧道改扩建工程施工难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规划设计南环路与既有成昆铁路相交,交点里程为成昆线K55+395.04、南环路K1+634.459,现状成昆铁路为单线,考虑铁路的未来规划,此处铁路横断面布置为6股铁路线,由东向西依次分别为预留线+中粮专用线+成昆铁路二线+成昆铁路既有线+中粮专用线+预留线,远期规划限界全宽34.6 m。下穿地道全长45 m,根据施工要求分为(12.5+15+17.5)m三个节段,其中中间15 m节段采用预制顶推施工。该文介绍了下穿地道的工程设计与顶推施工的工艺及其注意事项,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盾构下穿既有运营线路一直是地铁施工的重、难点,尤其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此类工程的施工风险将大大增加。针对南宁轨道交通3号线在圆砾层、砂层地质条件下盾构成功下穿既有1号线的工程实例,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复杂地质条件盾构隧道依次下穿双线隧道过程中两条既有隧道结构竖向位移与盾构掘进各阶段的时空效应。结果表明,当盾构刀盘下穿既有线路时,既有线断面产生的沉降较小,而盾尾下穿既有线路时,既有线断面累计沉降量发展迅速;盾构后下穿下行线时累计变化量及影响范围均小于先下穿的既有线上行阶段;盾构机在刀盘距离既有线路水平距离约1D(洞径)左右开始影响既有线路。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赵代强 《路基工程》2014,(1):171-174
遂渝二线为国内首例在既有线开行动车组时速165 km条件下进行的增建二线铺架工程,对动车组通过风压检算、临近既有线44~65 m的小线间距范围内架梁、铺轨、单元焊接及应力放散锁定施工工艺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成功解决了与既有线距离44~65 m范围内铺架施工技术难题,最大限度保障了既有线运营和工程施工的安全质量,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了工期。  相似文献   

6.
薛景沛  何浩 《隧道建设》2009,(Z1):46-51
介绍广州地铁城市集运系统2标盾构2次成功近距离下穿运营中的地铁一号线(盾构开挖面顶部距地铁一号线仅2.275 m,且盾构下穿既有线过程中又面临着隧道贯通和贯通后刀盘已经推进接收车站但盾尾仍在既有线下方)。通过对一号线隧道结构以及现状的调查和梳理、盾构下穿前的方案多方审查,下穿施工过程中巧妙地动态地把盾构划分为3个施工段,并将盾构贯通断面进行延长,果断地提前对既有线引进自动化信息监测技术,指导施工。应急决策小组以及应急措施的及时跟进,盾构贯通后监测工作的延长以及稳定指标;对盾构机的提前维护和及时更换刀具的技术及采用超前注浆、钢花管注浆及延长隧道的方法等也是这次顺利近距离通过既有线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下穿既有线铁路框架桥顶进施工有较多的实践,但在正线下进行现浇施工为数不多,由于上海地区地质条件差,现浇框架施工便梁在线周期长,安全风险高,动车组运行要求高,因此施工方案的选择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北竹港下穿既有沪春铁路框架桥扩孔工程设计与施工为例,总结既有线下现浇框架桥若干体会,为在正线上同类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清菲 《隧道建设》2015,35(12):1275-1280
以青岛某即将修建的线路下穿既有车站为例,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地铁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在硬岩地区,新建线路采用型钢格栅密贴下穿及采用CRD法近距离下穿2种方案引起的既有站底板位移变化的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为了避免应力集中,下穿线路应尽量避免布置在既有线中柱下方。2)随着2条线路轨面标高距离的增加,开挖引起的既有线底板沉降及最大、最小主应力逐渐减小,当2条线路之间的净距达到3 m左右时,引起的底板沉降仅0.9 m左右,为密贴下穿的14.5%;最大、最小主应力为密贴下穿的75%左右。3)施工时应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进行换撑施工线路二次衬砌。  相似文献   

9.
李立  徐骞  伍建 《隧道建设》2013,33(12):1015-1021
北京地铁8号线区间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2号线地铁车站,且净距<2.3 m,在北京尚属首创。针对盾构穿越中遇到的下穿运营车站、隧道与既有车站竖向间距小及围护资料不详等困难,通过对矿山法、盾构法、盾构法和暗挖法相结合等方案比选,最终选择了盾构法下穿既有线的设计方案。为了预测穿越施工对既有线的影响,对特级风险源进行了现状检测和安全评估,并针对施工中遇到的难点通过对探测导洞、盾构管片与钢环复合结构设计及采取相关技术措施,最终实现了成功穿越,保障了既有地铁线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0.
王志刚 《隧道建设》2009,29(5):506-509
北京地铁四号线宣武门站是国内首例下穿既有车站施工的暗挖地铁站,由于新站近距离下穿,为保证既有站的正常运营,给施工带来巨大挑战。从数值模拟和施工经验2个方面阐述了该项目施工方案的比选,经随后的施工实践证明,确定的施工方案是合理有效的,此施工方案对今后的下穿既有线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研究新建盾构隧道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路的合理技术措施,结合北京地铁12号线西坝河站~三元桥站盾构区间超净距(2.18m)下穿既有线10号线盾构区间工程,首先基于FLAC3D进行三维施工模拟分析获得穿越既有线路沉降变形,根据计算沉降对掘进各项技术措施进行优化,并依据穿越过程中实时监测数据反馈,快速进行多次补浆,成果实现了既有线结构的微沉降控制,穿越完成后既有线10号线的最终最大累计沉降变形为-0.54mm、-1.23mm,远小于既有结构沉降3mm的控制标准,可为类似净距穿越施工提供施工经验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复曲线在新线设计中不应采用,但在既有线改造困难时可以采用。在大冶站改扩建中,我们根据既有线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新增二线的剖面布置中采用复曲线,收到了“减少改建工程,节省工程费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傅政 《隧道建设》2015,35(Z2):115-120
为了在复杂环境下利用有限的施工场地进行下穿既有线施工,以长沙火车站进出站地道下穿既有货运线工程为例,通过对多个施工工法的比选,选定明挖现浇法施工,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该工法的关键技术进行优化,使工程顺利进行,得出了优化后的明挖现浇法更灵活、通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刘林山 《路基工程》2006,(4):112-113
结合焦枝铁路增建二线膨胀土路堑工程施工,分析膨胀土的工程特性,介绍既有线改建工程膨胀土路堑施工程序、方法和经验,可供相关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该文简要介绍了在不影响既有线运营的情况下,采用顶进法施工下穿既有铁路箱形桥中,有关既有线路加固、顶力计算方法、后背设计、滑床的地基处理及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掌握地铁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时管片、岩土体的变形,以深圳地铁9号线梅村站-上梅林站区间下穿既有4号线莲花北站-上梅林站区间工程为背景,运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对下穿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下穿时岩土体与既有线隧道管片的变形,对两条线设计竖向距离的安全性进行了验证,得出两隧道竖向最小距离在2.0~2.5 m范围是安全的。同时提出一些技术措施,如对既有隧道进行自动化监测,从既有隧道内注浆,信息化施工等。  相似文献   

17.
朱标 《路基工程》2005,(3):69-7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标准公路、道路需下穿既有铁路。这就使得下穿既有线的立交桥孔径也越来越大,而目前在下穿既有铁路线时采用的立交桥形式仍然优先采用整体式框架桥结构,并采用顶进施工。但是在框架桥顶进作业时如何对既有线路进行加固,是施工过程中保证工期、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具体的施工实例,探讨对既有线路进行加固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路基工程》2006,(2):107-107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设铁路新线170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既有线增建二线8000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000公里。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复线和电气化比例分别达到45%以上。届时,发达的铁路网将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快速客运将初步成网。这期间,我国  相似文献   

19.
《隧道建设》2004,24(6):59
地铁车站下穿既有环线管幕施工在国内同类工程中尚无先例。北京地铁建设公司、中铁隧道集团公司05标项目部先后组织了30多次专家会议,对地铁车站下穿既有线施工进行综合论证,最终确定了咬合管幕施工方案,05标项目部随即对施工方案进行了细化。在正式施工之前,项目部对管幕施工工艺、相关辅助措施的完善和管幕施工对环境的扰动进行了试验,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参数实施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20.
从包兰铁路银川至兰州段通道运输能力现状分析入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研究包兰线的功能定位进而阐明改建包兰铁路银川至兰州段的必要性。通过对通道客货运量的预测,以及既有线各项技术设备现状的分析,提出包兰铁路银川至兰州段扩能改造方案、技术标准以及扩能措施,得出了沿既有线增建二线(部分段落增建三、四线)扩能方案是必要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