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致诚 《航海》2008,(3):37-38
在世界航海史上,有过许许多多的神秘海难,也有过许许多多的失踪谜案。其中,“瓦拉塔赫”号、“明亨”号与“杰尼”号的海事事故被称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三大谜案”。  相似文献   

2.
刘少才 《珠江水运》2010,(10):77-79
我们常说:“人是最宝贵的”,任何事故的大小,包括矿难、海难、空难、交通肇事等,总是以损失多少人来衡量。自从有船那一天起,海难总是相伴相随,倘若损失一艘货船,也就是二十几个人遇难,消息很快就会“石沉大海”。但要是客舱遇海难那死亡就是几百或上千人,海难也会称之为“大海难”,船也会成为“名船”,客船“爱沙尼亚”号就是这样出名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海商法意义上的海难救助的主要形式是纯救助形式的海难救助和采用“无效果无报酬”合同形式的海难救助,近年来,在中国,海难救助的另一种新的形式——雇佣救助形式的海难救助发展迅速,雇佣救助从法律性质、法律特点和法律价值上,均区别于传统的“无效果无报酬”合同救助。  相似文献   

4.
张里文 《航海》2006,(2):8-10,7
埃及“萨拉姆(又译“和平”)98号”客轮子夜红海沉船,被称为新世纪的“泰坦尼克”号事件。这次海难事出有因,令人深思。码头期待 2月2日傍晚,“萨拉姆98号”客轮从沙特杜巴港启航后,全速驶往埃及。客轮载有1317 名乘客,另有97名乘员,其中埃及人1100多  相似文献   

5.
2006年2月3日,一个全世界为之祈祷的日子。埃及红海海域,正上演一场1400多人挣扎在惊涛骇浪之中的海难悲情剧。埃及客滚船“萨拉姆98号”的起火倾覆,再次将“海难”这个揪心断肠的关键词推上信息海洋的浪尖。在这个信息和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此种毫无新意的悲剧仍然不断上演,难道无辜的生命真的无法摆脱海难的厄运?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轻易地获取这次海难的“真相”资料,但我们最需要关心的是:到底是哪位拙劣的导演,让惨烈的海难悲剧惊人地翻版?联系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有着惊人相似的海难事故,我们不难得出答案。  相似文献   

6.
世人皆知的“泰坦尼克”号大海难发生在1912年4月15日,共1523人葬身海底,一直以来被认为是20世纪最大的海难。其实,20世纪最大的海难不是“泰坦尼克”号,而是1987年12月20日发生的菲律宾客轮“多纳·帕斯”号大海难.约3000人丧生,是真正的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海难。  相似文献   

7.
《船艇》1988,(7)
海难呼救将启用人造卫星以往,在发生海难事故时都使用SOS呼救信号,但救援速度慢,为此由131个国家参加的国际海事机构决定于1991年启用利用人造卫星的海难报警系统“EPIRB”。  相似文献   

8.
1999年11月24日,“大舜”号客滚船从烟台驶往大连途中在烟台附近海域倾覆,造成282人遇难,仅22人生还。此次特大海难事故是一起在恶劣的气象和海况条件下,船长决策和指挥失误,船舶操纵和操作不当,船载车辆超载、系固不良而导致的重大责任事故。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海上最大的一起海难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时至今日,“大舜”号海难已过去整整十年,“死者已矣,生者何堪”,我们从“大舜”号中吸取的沉痛教训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今距“泰坦尼克”号遇海难已近百年,百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资料档案的解密,“泰坦尼克”号被无情地剥去种种神秘的面纱,人们期待着“泰坦尼克”号重新浮出水面,期待着它遇难的原因大白于天下。因为在此前,关于“泰坦尼克”号遇海难沉没之说有多种版本,究竟哪个版本才是真实的呢?  相似文献   

10.
莫华坚 《中国水运》2006,6(6):51-53
详细介绍了“萨拉姆98”轮海难的经过及失事原因。并结合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海事管理法规,分析了这起海难给航运(海事)带来的种种警示。  相似文献   

11.
《珠江水运》2014,(23):52-53
12月2日,著名导演吴宇森数年磨一剑的史诗电影《太平轮》起航,也拉开了今年的电影贺岁档大战的序幕。然而,60多年前的那艘太平轮让1000多人苦苦等来了起航,却没有等到踏上陆地的那一刻。被人称为“东方泰坦尼克号”的太平轮究竟为何沉没于海底?这场大海难究竟是人为还是自然原因?  相似文献   

12.
海难往往祸不单行,“沃尔图诺”号海难就是一起在双重灾难下的悲剧。它是荷兰皇家航运公司的一艘3000吨的小客轮,由鹿特丹开往纽约。船上有乘客600余人,船员57人。货舱装了包括化学制品在内的许多易燃物品。  相似文献   

13.
“泰坦尼克”号沉没后,英国政府专门成立遇难情况调查委员会对事故进行细致的调查处理,调查报告认为海难的原因包括:号称“不沉之船”的“泰坦尼克”号自视结构设计绝对安全,绝不会沉没,从而没有准备充足的救生艇;“泰坦尼克”号的设计也存在一些漏洞;而海上无线电通讯不畅、缺乏应急预案等因素使海难升级。  相似文献   

14.
林大鹏 《水运管理》2001,(12):27-29
海难救助是海事法特有的制度。传统上,救助费用的保险是由财产保险人和责任保险人共同承保的。其中财产保险人不保或者不赔的部分往往由责任保险人来承保,这个责任保险人就是船东互保协会(P&I Clubs)。随着全球经济和航运业的进一步发展,海难救助制度也不断地遇到新问题,如环境污染、费用担保等等。作为船东责任保险人的船东互保协会究竟在海难救助制度发展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传统海难救助中,船东互保协会遇到的难题 1.“No cure,No pay”原则 长期以来,在海难救助的法律适用上,各航运国家普遍…  相似文献   

15.
英国索拉斯(Solas)有限公司研制成一种最新式的海难救生衣。这种称为“航海者”5型的新式救生衣不仅能使落水者免于溺死还能使落水者长財间地较舒服地漂浮在海面上。这种救生衣有一个面部开孔的衣套,既能防严寒又能防太阳曝晒。一个直立的高领圈和二个能自动调  相似文献   

16.
1999年11月24日,山东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控股企业——烟大汽车轮渡股份有限公司所属车客滚船“大舜”轮,在恶劣天气和海况条件下,船舶操纵和操作不当,船载车辆超载和系固不良,导致“大舜”轮在烟台附近海域倾覆,282人遇难。这一特大海难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海上最大的一起海难事故。  相似文献   

17.
公元1684年(清康熙廿三年)清政府开启海禁之后,经过近二百年的反复和曲折,大清皇朝的海上航运业终于缓慢地形成规模,趋于活跃,日渐兴旺。但是,限于当时的航海技术和设备状况,海难事故也相应增多,“行船跑马三分险”成了当时报刊上海难事故报道中的一句常用语。许多有识之士对于海难事故的增加,日益关注。创刊不久的《申报》,本着“以冀日后备舵工有所措手”和“庶启此以往海船相撞之祸得以少息”的良好愿望,于同治癸酉年六月(公元1873年7月),特地翻  相似文献   

18.
日本周围海域从事运输、渔捞的船舶甚多,海难事故层出不穷,每年损失巨大的财产和宝贵的生命。为了在发生海难时进行有效的搜索救助,海难救助机构确切掌握船舶动态是极为重要的。美国于1958年建立了名叫“安巴”(AMVER)的船位通报制度,许多难船及时得到获救。《1979年关于海上搜索及救助的国际公约》于1985年6月22日生效。该公约也要求各缔约国设立这种船  相似文献   

19.
当满载旅客的轮船不幸发生海难事故时,缺乏航海经历的旅客们往往会惊恐交加,慌乱失措。此刻,让旅客们爬上船上常用的高悬在吊艇架上的救生艇,显得困难而效率低下,同时也不够安全。为此,英国和加拿大的四艘客轮,安装了一种称作“滑梯”的海难救生系统。这种“滑梯”可以使海上旅客快速安全地撤离遇难现场,是一种理想的船用快速救生装备。  相似文献   

20.
徐红明   《水运管理》2006,28(9):23-26
通过对海上安全“国际安全管理规则 港口国监督”(ISM规则 PSC)控制模式下船舶保险理赔、散货船安全性、PSC船舶滞留率及海难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定性分析,发现ISM规则的实施明显改善海上安全,但在防止和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海难事故方面的影响不大,提出安全文化建设是进一步改善海上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