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得到建造中的船体在船台上的船体变形数据,基于FBG技术设计了船体在船台上的蠕变和应力松驰现象的监测系统,将该系统布置在实际船体结构上,测量了在船台上受结构蠕变和结构应力松驰现象综合作用所造成的船体结构变形,分析了监测过程中造成船体结构变形的因素,指出应力松驰是主要因素。数据分析表明:利用FBG传感技术进行船体变形长期监测是可行的;船体在船台上存在结构蠕变和应力松驰现象。最后,并基于壳体理论估算了船台上的船体结构的内应力释放速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CFD方法对船体从船台上纵向重力式下水这一运动过程进行动态数值模拟.以RANS方程和标准湍流模型作为控制方程,并采用VOF方程处理自由液面,通过求解得到船体所受到的水动力.考虑船体下水时可能发生的横向运动,建立了完整的三维运动方程.通过数值计算,考察船台和船体的各个状态参数(两岸形状,船体重心位置,船体重量,船台倾角,船台摩擦系数,船体下水初始位置等)对船体下水运动的影响.根据预报的结果,绘制出船体下水运动参数(加速度,速度,滑程等)与状态参数的关系曲线,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以期能够用于指导实船下水工艺.  相似文献   

3.
我厂新船体加工装配车间装配好的立体分段和平面分段,要运输到室内船台进行装配合拢时,首先需要将分段运上横移车,然后由横移车分送到各船台(图1),而它们之间有160米以上的运输距离。由于我厂船台区是采用轨道运输的,同时从船体加工装配车间沿伸出来的轨道与上横移车的轨道有一个90°角的交叉点,因此要求有一台能在交叉路轨处转90°的船体分段平板运输车。我厂根据这个特殊需要,设计研制了一台以柴油发动机为动力,能进行液压起升、转向的30吨全液压传动船体分段运  相似文献   

4.
技革简讯     
船旁升降机我厂船体车间制成的船旁升降机,用于船台大合拢时代替脚手架,供工人在大接头区船侧的任意高度进行装焊工作。一年多来,船旁升降机已在“长风”号、“庆阳”号、“益阳”号等六艘万吨轮的船台大合拢工程中使用,颇受工人欢迎。船旁升降机由平台、机械传动装置和电气控制装置等三大部分所组成。平台长2米、宽1米、高1.8米。其外形如图所示。升降机用  相似文献   

5.
预测船体总段船台合拢的焊接变形,对于船体制造工艺设计和精度造船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掌握固有应变概念的基础上,利用上海交通大学和日本大阪大学共同开发的基于固有应变的Weld-sta软件,对大型集装箱船的船体总段船台合拢焊接变形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船台合拢总收缩变形量为50.339 mm,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建造结果吻合,验证了固有应变为基础的弹性板单元有限元预测法在船体总段合拢焊接中应用的可行性,从而为船体总段合拢时补偿量或收缩量的确定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以纵向斜船台进行船舶建造和下水具有装焊施工难度相对较大、下水工艺相对复杂等缺点,且易发生船体变形、定位偏移等问题,对后续建造造成一定影响。对某船在船台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船体倾斜问题进行研究,对船体倾斜情况进行勘察、数据测量和分析,确定倾斜原因,并基于二次测量数据和多年累积的船舶斜船台建造经验,提出可行的防倾斜措施和后续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7.
1982年,沪东造船厂在36000吨散货船“东星”号的建造中,广泛应用单元组装和分段预装新工艺,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该船管子预装数量占全船管子总根数的75%以上,在船台装配时,当机舱底部分段吊上船台后,重约25吨的UM01号大型设备单元随即吊上船台,其它各类单元也与有关的船体分段相继交错吊上船台,改变了过去造船生产中轮机工程落后于船体建造进度的被动局面。本文结合该船的建造情况,叙述机舱单元组装的设计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船体货舱区,本文主要研究船体静置于船台滑道时以及船台纵向下水船体艉部开始上浮时的结构强度和可能出现的局部结构变形。应用Nastran/Patran进行有限元分析,可根据分析结果,对船体结构局部适当加强,防止船体变形。  相似文献   

9.
船舶气囊下水过程结构应力变化的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船舶重力式气囊下水过程对船体结构应力的影响,采用动态应变仪对某21,500t散货船在下水过程中的船底及上甲板应力变化分别进行了测试,测试点布置在船中附近,设置同步信号进行采集;同时,用倾角仪对下水过程中船体纵向角度的变化进行了记录;测试结果表明:该船舶在气囊下水过程中,发生了艉落现象,船体局部出现应力较大区域.采取局部结构加强、延伸船台长度、改变船台坡度及船台改造成半潜等措施可以提高大吨位船舶气囊下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总段模块化建造和船台合拢自动对中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竹盛 《造船技术》2003,(1):16-17,21
本文讨论实施总段模块化建造方法的技术要点,以及实施该项工艺的关键设备-三维数控船台小车,使船体模块化建造工艺得以在普通船台上实现,对推广实施总段模块化制造工艺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专辑》收集日本、苏联、英国、美国等国船用脚手架专利20余篇。内容有船台脚手架、舱内脚手架、翼舱脚手架、弯曲部脚手架、悬挂式脚手架、吊式脚手架、舷侧活动式脚手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单阐述一艘半造船法在半潜式平台平地并行建造上的应用。在船台已有一个平台进行上下船体并行建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船台的长度及宽度,并充分考虑600t龙门吊的作用及其他可能的因素,合理布局并优化流程,同时通过二次定位技术,继续进行第二个平台的建造,从而提高船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我厂批量生产的2640马力推轮布置在一条多船位的纵移船台上建造,船舶下水受长江一年一次枯水位的影响,船台面积的布置出现了“满”和“空”的矛盾,直接影响造船生产的进度。为了克服枯水期的影响,除了A区船台上布置若干个船位外,在距A区船台轴线外17米处,又增加了B区船台,在A区和B区船台的每个船位上都可进行船体合拢,舾装。A区船台上建造的2640马力推轮,是用船台小车把船纵移到回转架纵倾滑道上,完成下水工作。B区船台上建造的推轮,采用横移造船法的原理,设计了一套可拆的横移装置,把推轮横移到A区船台上,再纵移到回转架上,完成下水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船台起吊能力与船体分段划分、分段重量与尺度、预舾装率、船台周期等相关因素的关系,并针对某船厂的实际生产状况和发展目标,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船台起吊能力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同时对臂架式起重机和门式起重机的工作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比,对某船厂船台上起重机类型的选配方案做了优化,并对投资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为新建船厂和老厂技术改造中确定船台的起吊能力提供了一种优化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无资料船舶的检验问题,船舶上船台后,在船体外部选择船舶主要测量横剖面,对船体型线进行测量,对船舶型线进行绘制与修正,以确定被测量船舶的型线,为船舶检验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船台大合拢时,由装焊、矫正引起的收缩变形,会造成船体艏、艉两端上翘的现象。为了防止艏、艉立体分段的进一步上翘,一般的方法是,在与艏、艉立体分段毗邻的底部分段、舷侧分段、甲板分段的一端都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是30~50毫米),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艏、艉立体分段在船台上无余量合拢,大接头上的这个余量,还必须在船台上与艏、艉立体分段大合拢之前就加以切除。要保证船台上这个接头环形断面的划线质量,即既要使两段合拢接缝平面一致,又要与船体横剖面严格平行,  相似文献   

17.
张瀚哲  周红英  孟梅  都基盛 《船舶工程》2014,36(S1):145-148
为了在船台装配作业中最小化船台周期、降低作业成本、均衡资源负荷,分析了船台装配作业的特点并对其进行了建模,设计了一种适于解决本优化问题的混合遗传算法,开发了对应的软件。将最小化船台周期的优化目标体现在解码的过程中,保证了解码的唯一性;同时将降低成本的优化目标体现在评价和选择的过程中。经本方法得出的船台装配日程计划为实际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最后,通过一个算例,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是英国纽卡斯尔(Newcastle)大学J·A·梯斯坦尔(Teasdale)博士于1976年在造船成组技术研讨会上发表的,他应用成组技术理论探讨了多品种船舶混合生产时,船台作业同步化和船体、舾装一体化等问题,为尔后造船业的老厂改造和新厂建设的船台设计提出了新概念。现将论文主要内容介绍如下。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不  相似文献   

19.
1.合拢工艺的发展要求测量技术的改进在船台大合拢中,传统的测量技术由于简单,而不够精确,已经不再适应迅速发展的船台合拢工艺,特别是分段无余量上船台合拢工艺的出现,这种传统的测量技术就更不能满足其对测量精度的要求。这是因为:在大合拢阶段采用以往的测量方法进行分段定位时,不能根据原始基准来直接测量其位置,而在合拢定位中,由于分段定位有误差,加上焊接引起船体变形等因素的影响,原始基点将不再适应测量要  相似文献   

20.
16500m~3液化石油气船无甲板弱结构下水强度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6 500 m3液化石油气船在未安装甲板和顶边舱的无甲板弱结构状态下进行船台下水时,保证船体在足够强度的前提下安全下水是有很大难度的。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计算了船体下水时船体总强度,提出了在货舱进行加强的方案,安全、合理解决了该船下水强度不足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