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圆筒型缓冲装置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间碰撞是桥梁在地震中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抗震研究的进展,限位装置在桥梁中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普通限位缓冲装置使用效果的定性研究,没有考虑具有耗能性能的装置的缓冲效果。该研究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反应谱方法的具有耗能性能的圆筒型限位缓冲装置计算模型和设计方法,并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设计效果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圆筒型缓冲装置具有明显的缓冲效果,本设计方法是可行的,与普通缓冲装置相比,梁体与挡块之间的最大相对位移以及桥墩的塑性变形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载CAN总线协议网关的发送与接收缓冲区设计方法。以接收与发送双软件缓冲区去配合CAN控制器的硬件缓冲区,设计中断式报文存储进程将硬缓冲区数据实时读取到接收软件缓冲区中,设计中断式数据发送进程将发送软件缓冲区数据及时发送到发送硬缓冲区,通过与硬件缓冲区的这种联动方式能够实时地接收报文,保证报文不丢失;也能够在目标总线负载率较大时,避免漏发报文以及保证发送报文周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取料机减速装置发生故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防止倾翻、减少故障的措施,通过对取料机核心部件的技术改进,达到降低设备故障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6.
文中针对汽车交通安全事故中发生机率最大的正面碰撞现象,指出现有汽车安全技术的局限性,提出利用主动作用型液压装置的缓冲和吸能作用来减小汽车碰撞的巨大冲力,从而有效地防止汽车碰撞事故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8.
秦承琳 《摩托车》2003,(8):43-44
摩托车上的缓冲套用得时间长了,或者由于本身质量问  相似文献   

9.
缓冲块在汽车车身、底盘上应用广泛,或用于零部件间的运动缓冲,防止零部件的刚性碰触;或用于零部件间的限位,保证零部件间的恰当间隙。某款车型改款过程中,因发动机罩造型变更,发动机罩前沿的缓冲块选型变化,缓冲块高度增加。在试制装配过程中,较高的缓冲块出现装配不牢固、易碰掉的问题,需返工重新装配,在批量生产情况下势必影响生产节拍。通过创新方法的应用,不仅解决了易碰掉问题,还提升了缓冲块安装效率以及操作便利性。  相似文献   

10.
关键链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本文在对关键链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进度管理方法进行改进并构建基于关键链技术的进度控制模型。构建模型通过汇人缓冲、项目缓冲及资源缓冲的引入使得项目进度管理能够充分考虑资源的需求并合理消除安全时间,将本文的理论应用于某变电站项目进度管理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轿车用微孔聚氨酯减振缓冲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69年Polipren首次将微孔聚氨酯技术应用于汽车减振系统以来,微孔聚氨酯减振缓冲块所具有的内在优点很快得到世界汽车领域的认可,并获得了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当今全球超过90%以上的轿车采用微孔聚氨酯减振缓冲块。在中国生产的轿车中,中高档轿车、商务用车采用了微孔聚氨酯减振缓冲块,低档车也有部分采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新世纪,是个自我表现欲极强的时代,新大洲公司顺应这一潮流,和川崎公司联合推出2000新款川崎SK175,为川崎面向中国市场的最新投放。太子车型的舒适坐姿和运动型车特有的外观速度感在造型上的完美融合,铸就了SK175。整车造型火爆而富有激情,充满了无言的霸气和个性的张扬。车身线条流畅,强劲有力,体现了一种浓浓的放荡不羁和随意。简洁、紧凑的车体宣扬着驾乘安全、舒适的设计主题,精致的单缸裸露在外,不加任何修饰,硕大的后轮胎,高扬的手把和前头灯使整车气宇轩昂,体现了男性征服的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液压缸常见的缓冲装置的作用与方法,缓冲装置特征结构,通过实际工作总结出缓冲装置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及修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黄立涛 《摩托车》2004,(1):54-55
在农村和山区,很多摩托车作为运输工具而长期过重负荷,后减震用不了多久就漏油或折断。有的CG款车将2.75后胎改为3.00后胎后,负重过崎岖道路时,后轮常蹭到后挡板。对于因过重负荷而过早损坏,以及后轮蹭后挡板的后减震器,笔者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9.
汽车悬架减振器缓冲块是非常关键的零部件,它能吸收振动能,保护减振器及底盘。本论文主要从缓冲块的加工工艺、缓冲块的设计流程、客户输入、仿真模拟、手工样件制作、材料性能、设计因素、参数定义及校核等方面进行分析,为类似产品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新型缓冲块设计能够吸收更多能量并降低极限载荷,基于复合缓冲块设计,首先通过ANSYS建模,通过CAE模型对当前缓冲块和复合缓冲块进行对比仿真分析,验证了新型缓冲块对于能量吸收的有效性;通过Motionview整车模拟仿真及实车采谱载荷对新型复合缓冲块能量吸收优化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型的复合缓冲块能够在通过相同工况时吸收更多的能量,从而有效地改善整车冲击载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