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解决穿村镇公路由于警告标志设置不当而造成的交通安全问题,以北京琉辛路密云县不老屯路段为例,根据驾驶员离散驾驶行为理论和心生理特性,研究穿村镇公路警告标志的前置距离,获得在限速60 km/h的穿村镇公路上,预告需要采取停车措施通过危险地点的警告标志的前置距离应在70~90 m之间的结论,并利用模拟驾驶实验测得驾驶员的心生理数据加以验证。认为细化警告标志的设置位置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驾驶员的驾驶,避免因为信息遗漏和误导造成的驾驶误操作,为穿村镇公路交通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基于驾驶员心率增长率的穿村镇公路平面线形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驾驶员心生理反应在穿村镇公路平面线形安全评价中的应用情况,以北京琉辛路密云县不老屯镇燕落村路段为例,采用心率增长率(growth rate of HR)作为衡量驾驶员心生理变化的指标,并通过驾驶模拟仓进行仿真实验,得出在实验路段中行驶的驾驶员心率增长率在1%~9%(绝对值)范围内,没有超出心率增长率的最大安全值10%。研究认为心率增长率的变化与穿村镇公路平面线形有直接关系,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平原地区公路穿村镇路段事故多发的现状,本文首先对事故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在数据处理分析的基础上找寻事故原因。平原地区公路穿村镇路段发生事故的事故原因主要是车速过快,混合交通相互干扰,视距不良等。并针对这些事故原因提出综合治理对策,包括预先提示、速度控制、交通分离、交叉口处置以及宣传教育执法等方面。其中既包括了视错觉标线、减速丘、接入管理、路宅分家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原理,设计方案及工程应用,也对限速标志、交叉口整治等传统技术措施针对穿村镇路段公路特点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只有将各种措施综合应用,综合治理,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平原地区公路穿村镇路段的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过村镇公路交通安全为出发点,借助于出入口管理技术,分别对交叉口功能区上游长度、下游长度进行了研究.在充分调查我国过村镇公路出入口间距的基础上,得到过村镇公路机动车的合理限速值为不应超过40 km/h.  相似文献   

5.
以分析干线公路平面交叉口之间区段的划分为切入点,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交叉口构造区、功能区和平稳运行区长度,最后提出了平面交叉口合理的最小间距指标。合理的路侧开口间距可以使交通流平稳到达,降低车辆之间的速度差(速度差是产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又能确保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进入该平交路口,合理布置公路平面交叉口,可以减少交叉口冲突点的数量。中国规范中按照公路的等级简单规定了平面交叉的最小间距,间距的取值只是考虑了道路等级、车道数量,但没有考虑交叉口的设计速度和交叉口几何特征的影响。该文通过对平面交叉进行功能分段,考虑几何要素等因素影响,分别计算各段长,最后得出合理的平面交叉口间距。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交通事故呈现出的在公路穿村镇路段聚集的趋势,在某山岭地形区域进行了双车道公路的交通事故、交通组成、道路和路侧等因素的大量数据采集,并对公路穿村镇路段的整体安全特性进行了分析,采用负二项模型等事故预测模型和相关检验理论对模型形式,以及公路穿村镇路段全部事故和追尾、碰撞、路侧等不同形态的事故规律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公路穿村镇路段的事故时空分布呈一定规律性;交通量、混杂率和道路横坡度为影响公路穿村镇路段交通安全的3个显著因素,且均呈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公路》2017,(10)
针对公路穿村镇路段复杂的交通环境,车辆行驶从安全和舒适角度需要更好地缓冲处理和减少速度突变的情况,分析了限速标志和减速标线等速度管理措施的合理设施位置,并进行了实例分析,以期提高公路穿村镇车辆行驶速度的一致性,从而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为缓解高海拔地区驾驶员长时间行车导致的驾驶疲劳,提高高海拔地区公路段交通安全,在高海拔地区单一景观路段进行行车试验。通过心率血氧测试仪采集驾驶员在高海拔地区单一景观路段行驶过程中的心率血氧数据,分析驾驶员在高海拔地区单一景观路段行驶过程中心率变化特性,根据驾驶员心率变化特性提出了高海拔地区一级公路单一景观长度指标,以期对驾驶员行车疲劳起到缓解作用,提高高海拔地区公路驾驶员行车安全和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国省干线公路进行调研,依据急弯路段、长大下坡等危险路段判断标准,分析了急弯、长大下坡、村镇、学校、平面交叉口、隧道等路段的交通安全隐患并提出了具体的综合处治对策,为改善国省干线公路交通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托四川雅泸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行车安全对策研究项目,开展了针对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驾驶员特性分析,重点阐述了货车驾驶员在连续下坡路段驾驶行为特征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以及车辆在连续下坡路段行驶时驾驶员皮温、脉搏、皮肤导电水平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以进一步把握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驾驶员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货车驾驶员对于长大下坡的危险意识不够,并且存在相当数量的驾驶员有把下坡误认为是平坡或上坡的经历。在下坡过程中驾驶员生理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接近坡底时呈下降趋势,驾驶员在连续下坡路段容易出现紧张情绪。  相似文献   

11.
长山-红岗子段是珲春-乌兰浩特国家高速公路的一部分,本段主要围绕如何较多地、合理地利用原一级公路改建,并考虑避让文物保护区和减少对城镇干扰等因素进行方案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实际情况,考虑未来发展,提出科学处理方法,使项目在技术指标、安全设施、环境保护、概算等方面达到安全、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2.
阿荣旗-北海公路六寨-河池段高速公路地形地质复杂。文章针对该工程出现的特殊路基、长大纵坡路段、桥梁选址、选型、不良地质地段隧道、路线交叉、弃土场设置等关键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问题及衔接线道路产生交通问题的原因,并对城乡结合部衔接道路的布局规划思路与原则进行阐述,重点研究了机动车道横断面的合理过渡,给出衔接线道路近城端到远城端的典型横断面形式,并进行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14.
普通干线公路和城市道路由于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模式的不同,决定了各自在功能定位、构造和设计方法上均有较大差异.针对现状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干线公路和城市道路平交口衔接要素的差异性,并从城市道路与干线公路平面交叉口差异化协调设计方面提出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法,以期能够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公路网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进一步分析复杂公路网中线路的重要程度,采用对偶拓扑方法,将公路路段按照路名抽象为节点,将交叉口抽象为网络边,对实际公路网进行拓扑结构转换;通过构建网络可靠性指标,应用复杂网络节点度、接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以及连通可靠性指标评价区域公路网结构特征,并给出基于模糊聚类的公路网等级划分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对偶拓扑方法,应用复杂网络理论进行公路网结构特征研究,可从连通性、中心性、中间性和可靠性等多个角度反映线路在公路网中的重要程度。  相似文献   

16.
新新公路(广惠高速至广深公路段)是增城区西部连接中新镇与新塘镇一条重要的南北向干道,因新塘高铁站的建设,导致新塘镇向北连接中新镇的唯一干道新新公路被截断。为保证南北方向的畅通,需要对新新公路进行改线,维持既有南北向动脉的功能,同时兼具新塘站外围道路集散功能。本文在周边有大量住宅区、多条铁路以及快速路围绕的复杂且空间狭窄的建设条件下,对工程的规划分析、功能定位、主要技术标准、交通流量预测和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蔡军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12):151-154,15
左转是产生冲突点最多、对交叉口影响最大的一个流向。U型掉头在改善左转与进出交通对干路车流的影响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该方式已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干路有所应用,但并不尽如人意。该文在分析路段U型掉头设置表层原因的基础上,从路口、路段设计、过街设施配置层面阐述我国U型掉头设置的深层次原因。并对U型掉头的适用条件、掉头区的数量、计算方法展开讨论。研究认为,U型掉头是弥补路口、路段设计缺陷的有效方法,但不是常用方法;优化断面、健全路口、合理设置过街设施是道路设计需首先考虑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平原区公路衔接点是近年来出现在平原区公路的交通事故多发点之一。在调查几百公里平原区公路的基础上,对平原区公路衔接点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公路衔接点由平原区改扩建公路而形成,兼有路段和交叉口的双重特点,有交叉型和过渡型两种形式。以实际调研中遇到的两个典型路段为例,针对该种路段的特性,对其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其安全性的措施和建议。交叉型公路衔接点可以采用信号控制和非信号控制两种方案,过渡型公路衔接点可以采用多种工程方法改善其安全特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冲突严重性划分的公路平交口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公路平交口为研究对象,引入交通冲突技术定量分析交通安全状况,提出应考虑不同严重程度的冲突对交通安全的影响。通过录像观测冲突距离、冲突速度参数,间接获得了一般冲突和严重冲突的TTC指标,并借助累积频率分析的方法,界定出我国公路平交口交通冲突严重性的判定标准,为冲突的分类采集提供了依据。结合对交通量参数的观测,以分时段不同严重程度的冲突数与交通量的比值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灰色理论的相关计算方法,对多项评价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所调查的8个公路平交口的安全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20.
练江连拱隧道的施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保祥  张永康 《公路》2001,(6):122-125
公路连拱隧道,由于断面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的开挖方法,是确保隧道施工顺利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