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区分服务网络的核心路由器,提出一种主动队列管理算法,它基于一种名为预估计随机早期检测PERED(Pre-estimation RED)的自适应随机早期检测算法(RED),因此称这种支持区分服务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为区分服务预估计随机早期检DSPERED(DiffServ PERED)。首先DSPERED利用PERED算法中的一个离散时间队列长度的Markov模型来估计短时期后路由器缓冲区的队列状态,然后根据估计结果和服务的优先级调节不同服务的数据包最大丢包概率以实现对服务的区分。本文提出一种拥塞控制的思路,即预估计以及一种区分服务的方法,其使用不同的函数调节不同优先级服务的数据包最大丢包概率。通过使用DSPERED算法的模拟路由器对两种不同优先级服务的数据包处理的比较,验证该算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交换结构是高速路由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件之一,随着高速网络传输和操作的媒质从电域变化到光域,光缓存和光控制技术的局限性使得交换结构极有可能采用简单输入排队的工作模式。在简单输入排队的交换结构中,TCP的拥塞控制存在着不同寻常的新同题,本文首先指出在交换结构环境下,单靠传统的队列管理机制无法兼顾交换结构的吞吐量和TCP公平性。分析了队列管理机制之所以失效的原因,在于它无法同时克服队头堵塞和TCP流对交换结构端口的”不公平争抢”问题。接着提出一种把公平的启发式仲裁和随机提前丢头队列管理机制(hFs&rEDF)结合起来的算法,能够兼顾交换结构吞吐量和TCP公平性。仿真实验表明hFs&rEDF算法可以获得75%以上的吞吐量和接近于1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电力牵引重载列车的运行特点,对重载列车的优化操纵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预测和再优化的列车运行控制算法。该算法先使用模糊逻辑控制器产生操纵队列,预测列车未来一段区间的运行情况,然后对产生的操纵队列以安全、节能为目标进行反复优化。算法通过对操纵队列的有重合区间局部寻优来保证得到近似全局最优解。文章使用列车牵引计算模型对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产生的操纵队列基本达到了重载列车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铁路5T系统(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货车滚动轴承早期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货车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中的监测数据传输冲突和数据堵塞问题,以各种类型监测数据所反映出的安全程度为依据,建立5T系统信息模型,应用消息队列技术设计基于消息的动态优先队列传输流程,在量化优先因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数据类型、预警等级、车型和车速的数据传输优先模型,将对优先因子的求解转化为对部分权重信息下多目标决策模型的求解,建立单目标优化模型以求解优先模型中未确定的权重向量,根据求解得到的优先因子按照优先队列调整步骤进行传输队列调整.对据此开发的监测数据传输原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铁路高安全高可靠的应用环境下的双CPU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当两颗CPU需要共享数据时,由于现有简单队列具有同一数据只能够离队一次的特点,即便队列控制权完全被两颗CPU共享,依然不能实现对队列中的数据的共享。通过对这一缺陷成因的分析,本文对简单队列有针对性的做出了改进,提出了双头共享队列的方案,该方案在保持队列顺序特性不变的情况下,有效解决了简单队列中数据仅能离队一次的问题,使之能够适应双CPU结构的应用场景,提高了数据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道岔运行状态实时监测,能有效提高列车运行安全性,并大幅度减少人工成本。从线缆传输带宽受限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消息队列遥测传输协议(MQTT)的城市轨道交通道岔安全监测系统,能够对数据优先级进行分类并实现动态时隙分配。利用图论的最短路径算法,实现信息的高效传输。利用MQTT协议轻量特性,优化了多数据并发的传输性能,改善现场传输带宽受限的不足,提高系统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资源共享、进程同步是UNIX下程序设计的难点,作者通过一个实例分析如何利用消息队列实现多进程之间的直接通信。  相似文献   

8.
根据高速铁路运营调度系统和客票系统的体系结构,基于运调信息共享平台,采用消息队列(MQ)的信息交换方式和XML协议,建立运调系统和客票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运行线实绩信息和运行调整计划的共享,提高了客票销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国内外车载信息实时数据传输及高负载大并发网络系统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步分时队列技术实现的高负载大并发网络系统技术方案,该方案可以提高列车在高速运行下实时数据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对不同业务领域信息系统的数据整合,解决不同系统间数据交互的难题,设计了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报文信息采集方式。通过对报文信息采集种类和数据传输方式的研究,提出了基于Webspere消息队列(MQ, message Queue)技术和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标准规范的传输方式,制定了报文信息采集的相关规范,利用.Net实现了信息处理模块的相关功能,形成了一套适于铁路数据整合及信息共享的解决方案,对于实现异构系统间的数据整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网络服务面对高并发请求,物联网服务和拥有大量在线用户的交通管理与信息网络服务器随时面临巨大访问量冲击,对网络服务质量形成威胁。本文提出了一种高性能网络服务模型。该模型基于EPCIS,用“阶段”划分网络服务,对象化的队列为主要构件,底层采用异步I/O技术,组件内部和组件间的通信采用事件驱动模型构建。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事件驱动模型的异步Socket通信适配子层,用以屏蔽底层0S异步I/O细节。实验证明该模型对高并发请求服务具有较好的可伸缩性,对网络服务的业务流程变化具有较好的的敏捷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大站段管理模式下,材料管理由于管理地域广,出现了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增高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分析了规范材料管理的需求,采用基于Java EE的MVC架构体系,JavaEE的Internet/Intranet技术构架和XML数据格式,研究开发了铁路站段材料管理系统.系统改变传统材料管理模式,提高材料管理时效,降低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铁路互联网售票系统稳定性和高效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结合分布式内存数据库的系统特性和铁路互联网售票系统的业务特性,对各种Java虚拟机(JVM)内存管理策略和垃圾回收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余票查询业务系统模块为例对JVM参数调优过程进行了简要测试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系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4.
MQSeries队列管理器的远程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就如何通过MQSeries资源管理器和MQSeries Web服务器实现对MQSeries本地和远程队列管理器的管理和监控做出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在对高速铁路灾害监测系统中物联网技术应用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分析RFID、无线传感网、智能传感等物联网技术在设备管理、大风报警信息自动处置、铁路崩塌落石及异物侵限监测中的应用前景,提出物联网技术在灾害监测系统设备状态监测、异物侵限监测、车地无线传输等方面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动车组一体化作业管理流程的分析及现场作业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了建设以物联网为技术基础的动车组一体化检修作业管理信息系统,利用RFID、传感器、移动互联和图像信息采集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动车组检修作业过程数据的实时共享,提高动车组一体化检修作业管理效率和现场安全作业保障。  相似文献   

17.
基于Anylogic仿真技术的北京南站客流组织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北京南站地下一层客流组织的复杂性,依据站内功能区位布局及客流分布特征,利用Anylogic微观动态仿真软件对北京南站地下一层客流进行了仿真分析.建立了客流组织动态仿真环境模型,设计了仿真流程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站内的客流拥堵瓶颈分布、排队长度、等待时间等多指标评价分析,提出了客服设备(检售票系统设备、安全检查系统设备、换乘通道服务设备等)合理配置与运用管理的优化方案,为实际运营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信息大量涌现,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快速准确地检索出所需要的资料就显得至关重要.于是,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CBVR)技术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首先对视频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取出颜色和纹理直方图作为代表特征信态,然后使用一种改进的自适应滑窗的双阈值镜头检测算法对视频进行镜头分割.最后,通过实验对3种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算法在复杂度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对镜头分割的准确度优于传统算法.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使用本文提出的算法实现了一个视频检索系统,结果表明,本算法的准确度比传统算法有了一定的改进.  相似文献   

19.
下一代互联网NGI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既需要为单个业务连接提供细粒度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又需要为一类业务流提供粗粒度的QoS.针对这种多粒度的QoS保障需求,在分析单物理层用户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体系结构SUPA(Single physical la...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互联网的体系结构是客户/服务器模式,服务器集中了所有功能和资源,因此负荷很重,维护其上的信息检索越来越困难.对等网(P2P)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P2P网络是一种分布式系统结构,它将互联网的集中管理模式引向分散管理模式,将内容从中央单一节点引向网络的边缘,从而充分利用互联网中众多终端节点所蕴涵的处理能力和潜在资源.但是已有的P2P检索机制并不成功,分析指出,主要是缺少为web设计的、定义严密的、基本的数据模型,即信息定义和结构的质量很差.因此提出了一个基于P2P技术的信息获取方案-ICover,它建立在P2P网络上,提供信息建模、信息发布、信息网关、虚拟组织、信息端到端加密等关键部分,从而有效完成信息获取和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