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高速公路的兴起,复合地基应用越来越普遍,且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日益受到关注。采用FLAC3D软件,建立单桩复合地基模型,在分别分析沉降单一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正交设计软件,分析多因素多水平组合下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并进行前后的对比分析,得出单一影响因素最佳水平取值的机械组合,并不能取得理想的降低复合地基沉降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阶段,桩土复合路基的沉降问题往往被忽视,导致工后沉降较大,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基于正交数值计算方法,对影响沉降的各主要因素进行了归一化分析,并从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分别给出了各影响因素的修正系数表达式和拟合参数及拟合优度评价。研究结果为设计时选择各因素水平的最优组合,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减少工后沉降。  相似文献   

3.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沉降的离散元模拟数据进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沉降的敏感性大小依次为:软土厚度路基坡度地基承载力;并据此提出了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沉降的控制措施。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建立了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沉降的回归预测公式,定量描述了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沉降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对工后沉降要求严格。介绍武广客运专线CFG桩单桩复合地基静载沉降试验,同时采用规范方法进行对比计算,并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了分析。计算表明复合地基沉降主要取决于桩底地层变形,因此,CFG桩桩底应置于工程特性指标较好的持力层中。  相似文献   

5.
桩板结构路基沉降影响因素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无碴轨道桩板结构路基的沉降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基于弹塑性本构关系,用面-面接触单元来考虑桩土间的接触问题,分析了桩板结构路基沉降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指明影响路基沉降的重要参数,为今后桩板结构路基的沉降计算及数值模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影响路基动态回弹模量的因素通过全面分析和筛选,提出以应力状况、湿度有限波动范围、循环次数、压实度等为考究对象。通过设计正交试验,采用动态三轴仪对粉质粘土展开一系列的动回弹模量试验研究。在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动回弹模量多水平多因素影响程度的显著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诸多因素中,干湿循环的湿度波动范围影响最为显著,而后依次是压实度影响、湿度循环次数影响和加载序列影响。进一步说明了干湿循环过程中由于脱湿和吸湿过程不仅破坏了土体的孔隙和骨架结构,而且还造成了不可逆的粘结状态和颗粒间的作用特性。因而通过控制路基湿度波动范围可以有效的防止路基强度的衰变,确保路基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振动压路机工作参数对路基压实度的影响,以江西省抚吉高速公路某路基标段为依托,分析了压实材料的组成,进行了以前进和进退交替行驶方向为区组,振幅、频率和速度为影响因素的二区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并采用极差分析法分析了三种因素对路基压实度的影响主次和最佳因素水平组合。结果表明:进退交替的行驶方式有利于提高压实度;振幅对路基压实度影响最大,速度次之,频率最小;最佳匹配为振幅2.0mm、频率32Hz、速度2.6km·h^-1。  相似文献   

8.
桩板复合地基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沪宁城际铁路客运专线为背景,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预测计算分析,证明了桩板复合地基能有效地降低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结构的沉降,使其工后沉降量满足扣件的调整需要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为正在建设的客运专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邹建洲 《路基工程》2019,(5):145-148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软土路基沉降的影响,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软土路基截面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软土路基填方高度、填筑速率、排水桩间距及真空压力对路基竖向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填方高度的增大,路基沉降不断增大,实际工程中填方高度不宜过大;②随着填筑速率的增大,软土路基沉降不断增加,填筑速率为0.5 m/7d最为理想;③路基的沉降时间随着排水桩间距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间距为1 m时路基沉降最快达到稳定状态;④随着真空压力的增大,软土路基沉降逐渐增大,真空压力选取80 kPa路基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10.
高填路基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适合于岩土类材料的德鲁克-普拉格本构模型,对高填路基沉降问题进行了弹塑性有限元平面应变分析。模拟了高填路基的分层填筑施工过程,得出路基沉降与填筑高度之间的变化规律。模拟分析了采用轻质材料填筑路基和采用不同地基处理方法对高填路基沉降的影响,并分析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本项目拟采用室内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现场工程试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辛集市教育路至石黄高速连接线互通工程桥头段路基填筑为依托,以实现路基快速填筑和防治桥头跳车为目标,经过系统研究形成了成套CFG桩复合路基技术。现场试验研究及监测结果表明,本项目的 CFG桩复合路基技术既能实现路基快速施工,又能使得复合路基桥头沉降控制在许可范围内,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以及沉降变形模式的分析,结合桩-土-垫层相互作用,推导出沉降计算公式,最后讨论了参数取值和各种因素对沉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碎石桩复合地基在发生竖向沉降变形的同时,桩体往往也伴随着鼓胀变形,研究碎石桩鼓胀变形特性及影响因素,对分析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规律及变形机理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基于正交数值试验,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建模,分析碎石桩鼓胀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运用极差和方差分析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及显著性。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优化后的鼓胀变形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软土的弹性模量、黏聚力及碎石桩的置换率对最大鼓胀应变影响显著;软土黏聚力和置换率对最大鼓胀埋深影响显著;软土弹性模量及置换率对鼓胀变形长度有显著影响;碎石桩的力学参数对鼓胀变形特性影响很小。单因素分析指出:在软土弹性模量较小时,增大弹性模量可有效减少最大鼓胀应变及鼓胀变形长度。软土黏聚力的提高可减小最大鼓胀应变,且最大鼓胀的位置有一定下移,即碎石桩破坏点下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软土路基PCC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实测成果的分析,认为PCC桩复合地基加固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承载力;成桩质量可靠稳定;加固区的沉降稳定较快,加载30d~40d后沉降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5.
新旧路基结合处的差异沉降控制是高速公路改扩建的技术难点之一.若差异沉降值过大,会导致路基遭到破坏,影响路面结构,降低道路的使用品质,甚至危及行车安全.针对上述问题,依托长株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应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不同拓宽宽度、不同填方高度、不同弹性模量和不同压缩模量4种影响因素下新旧路基不均匀沉降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差异沉降对拓宽道路的影响,应用有限元程序建立了差异沉降的计算模型,分析了拓宽路基差异沉降特性,研究了路基高度、土基压缩模量、拓宽方式和宽度对路基差异沉降以及沉降曲线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双侧拓宽在差异沉降控制上优于单侧拓宽;最大差异沉降的增加和土基压缩模量的减小不成反比例;受边界条件的影响,路基填土高度越小,拓宽路基顶面沉降曲线越接近“~”形。研究成果对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新老路基差异沉降的处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3种路面结构类型的双层沥青混合料复合小梁疲劳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了疲劳方程模型。结果表明:黏层油用量对复合小梁的疲劳寿命影响最显著,而黏层油种类和应力水平对不同路面结构类型显著性存在差异性;AC-13+AC-20和SMA-13+AC-20在0.5kg/m2的SBS改性沥青黏层油作用下,OGFC-13+AC-20在0.75kg/m2的SBR改性乳化沥青黏层油作用下,且全部为低应力水平时,疲劳寿命最长;不同路面结构类型的疲劳方程模型符合二次抛物线关系,且相关性均达到97%以上;不同黏层油用量下,SMA-13+AC-20的疲劳寿命显著优于其他路面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18.
桩板结构作为一种新型路基结构其各部分的参数取值十分重要,该文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从技术角度和经济指标出发,确定了若干目标函数,设计了16组正交试验方案,计算了每一试验方案对应的目标结果,应用极差分析的方法,综合比较了每一目标函数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所研究的桩板结构各部分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得到了各参数的合理取值区间(跨度:6~8m;厚度:0.6~1m;桩径:0.8~1.2m)。  相似文献   

19.
软基公路一般具有较大沉降,这是软土基承受载荷能力较差导致的。较大的沉降会使道路损害严重,还会导致交通事故发,因此进行软土基沉降控制研究十分关键。文章从碎石桩作用机理和施工工艺出发,通过PLAXIS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学模型对软土基和碎石桩处理地基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碎石桩对处理软基公路沉降有较好效果,可为今后软基公路的沉降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种通过数值模拟CFG单桩承载力现场荷载试验来确定计算参数的方法,以京津城际永乐站CFG桩复合地基加固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ANSYS程序对该复合地基沉降进行了分析,为设计及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