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燃料电池客车经济性,本文分别开发一种基于自适应功率跟随的多挡位滞环控制技术和一种自适应功率预测的动力电池SOC高位均衡技术的燃料电池整车电-电混合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将该控制策略应用于中通12 m燃料电池旅游客车,其百公里氢耗最低可至5.2 kg,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氢能利用技术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气体扩散层作为燃料电池的核心组件之一,承担了传输反应物及反应产物、导电、导热等具体功能,在工作过程中蕴含着“气—水—热—电—力”复杂多物理场的共同作用,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燃料电池整体输出特性。因此,开展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测评技术研究对于提供气体扩散层的设计选型,支撑行业产品横向对比,指导产品正向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丽梅 《商用汽车》2023,(3):125-127
<正>1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发展现状概述受政策、技术、成本和商业模式等多因素影响,我国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商用车领域得到了优先发展,而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则发展缓慢。截至2023年3月,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共计销售14 106辆,其中氢燃料电池商用车13 800辆,氢燃料电池乘用车306辆,各细分车型的年度销量走势详见图1(注:本文数据基于终端销量进行统计,下同)。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的不断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应用也相对成熟,而双极板作为关键部件,其材料和制造方法上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目前研究最多的材料是复合材料以及金属材料。为了找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未来的制造方向,进一步降低燃料电池双极板的成本,扩大制造规模,本文列举并探讨双极板制造中关键因素,分别介绍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包含材料类型和成型方法,列举金属材料目前已有的涂层类型,并指出双极板生产制造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特点以及国内外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开发的一些构想和实施方案,并以燃料电池轿车的开发为特例,分析了燃料电池轿车的预期性能。  相似文献   

6.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重介绍了气体的工作压力对燃料电池极化电压的影响,设计了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将理论、电气、试验3种方法相结合,提出了燃料电池电压理论-经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燃料电池极化电压模型能够描述燃料电池稳态输出特性,根据电化学理论提出的燃料电池极化电压理论-经验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日产汽车公司于1999年5月就宣布了其21世纪最具实际意义的甲醇改质燃料电池(FCEV)环保车开始进行路试。日产的甲醇改质燃料电池车和福特的汽油改质燃料电池车是最具希望和有发展前途的燃料电池车。它比纯氢和合金载体氢燃料电池车更具实际应用意义。为推进我国燃料电池车的开发,特将日产的甲醇燃料电池车介绍如下,以期对我国环保事业作点贡献。  相似文献   

8.
燃料电池在军事装备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燃料电池作为新型电源,有着巨大的环保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在简单介绍燃料电池工作机理的基础上,对几种主要燃料电池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燃料电池用作动力型电源在军事装备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我军武器装备燃料电池应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赵鑫  陈光  张妍懿 《汽车工程》2022,(3):379-384
本文中利用燃料电池单体可视化测试平台和水平衡模型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与水含量的关系和影响因素。首先,给出燃料电池水平衡模型;接着,搭建燃料电池单体可视化测试平台;最后,对进气温度与湿度和氢气与空气的化学计量比对燃料电池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电压和水含量的影响进行测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燃料电池电动客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燃料电池技术和燃料电池电动客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汽车行业的关注,竞相研究和开发了各种燃料电池电动客车,本文介绍有关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电动客车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燃料电池及其在汽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燃料电池的原理,构造作了概要介绍,举出了磷酸燃料电池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实例,并对燃料电池在汽车上应用及关键技术诸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介绍燃料电池客车国内外技术现状,论述燃料电池耐久性的整车级和部件级控制技术,并进行燃料电池耐久性的台架测试和整车道路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多模式耐久性控制策略,可部分恢复燃料电池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振动对燃料电池电堆气密性的影响,本文依据SAE J2380-2018的振动标准,利用多轴振动台架和气密性测试台对两个燃料电池电堆样品进行振动试验,测得了燃料电池电堆样品在振动前后的气密性变化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振动对燃料电池电堆的气密性有一定的影响,样品的气密性均有所下降,燃料电池电堆的气密性与尺寸和结构等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各大汽车厂商都认为,近期内有可能取代传统汽车的清洁交通工具只有燃料电池车。为此,它们纷纷敦促本国政府制订相关的产业政策。美国能源部已制订了“氢计划”,提出要在2010年让燃料电池车在汽车市场上占据25%。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在2010年前要把汽车用燃料电池的价格降低到普通汽油发动机的水平,并且要首先从政府部门开始普及燃料电池车。经济产业省还认定,丰田和通用两公司采用的从新型汽油中制取氢气的方法具有现实性,并建议由日、美、欧等国家制订关于燃料电池的国际规格。目前,燃料电池技术逐渐成熟,世界各大汽车厂商也都行动起来,这将加快燃料电池车商业化的步伐。有专家认为,燃料电池车有望成为21世纪率先进入普及阶段的大型高技术产品。  相似文献   

15.
本田汽车公司在世界燃料电池车激烈开发竞争中颇有建树。自1999年9月同时推出了称为本田FCX系列的V1,V2燃料电池车样车。此后在2000年推出了V3、2001年推出了V4、2002年推出了该系列最后规格的FCX燃料电池车,以实用化为方向,作了不断改进。2002年12月2日推出了燃料电池轿车Honda FCX,这是实用化的燃料电池车,首先交付给日本政府使用,月租金约80万日元.共计5辆。而在美国以洛杉矶市为中心也有5辆本田FCX燃料电池车以租售形式投入运营。  相似文献   

16.
电动车     
江苏推出燃料电池电动自行车 江苏双登集团南京双登科技发展研究院,日前 研制成功了甲醇燃料电池电动自行车。该车以直接 甲醇燃料电池(DMFC)为核心,由燃料电池堆、甲醇 进液系统、氧气循环系统、电控部分和系统状态监控 部分等组成。该车行驶速度可达20km/h,  相似文献   

17.
胡骅  宋慧 《汽车电器》2004,(6):50-52
较完整、系统地介绍最新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的基本结构及特点,以及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电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作为有关技术人员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内燃机伴随着汽车工业,风风雨雨已经走过了个多世纪。然而,石油资源匮乏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所以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也成了汽车厂家们必需的工作。目前的新能源有酒精、天然气、液化石油气(LPG)以及氢燃料电池四大类,但以燃料电池尤为突出。在这个领域里,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就最大。中国目前石油的蕴含量只够用50年,所以中国更应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插电式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性和燃料电池耐久性,在构建燃料电池衰退模型的基础上,制定等效氢气消耗最小(ECMS)的反馈优化控制策略。ECMS反馈优化控制策略中目标价值函数的等效氢气消耗除包括燃料电池氢气消耗和动力电池等效氢气消耗外,还将燃料电池开路电压衰退转化成等效的氢气消耗加入到目标价值函数之中,以电机需求功率Pm、动力电池SOC值为状态变量,动力电池目标功率为控制变量,取使目标价值函数最小的动力电池目标功率作为参考动力电池目标功率输出,并根据反馈的燃料电池电压衰退速率对燃料电池系统输出功率限制变化值ΔPf进行动态调整,最终得到燃料电池目标功率。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插电式燃料电池汽车前向仿真模型,采用城市道路循环(UDDS)工况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电量保持(CS)阶段采用ECMS反馈优化控制策略,氢气消耗量降低2.6%,同时燃料电池的开路电压衰退降低4.1%,基于ECMS的反馈优化控制策略相比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在高效区间的工作点占比更高;与ΔPf分别为1,2,3 kW时相比,采用燃料电池系统电压衰退速率反馈调节ΔPf策略的氢气消耗量为0.105 3 kg,相比ΔPf为1,2 kW的氢气消耗量(0.121 3,0.110 2 kg)有明显优化,接近ΔPf为3 kW的氢气消耗量(0.102 9 kg),同时燃料电池电压衰退速率有明显的减小,整车经济性与燃料电池耐久性都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20.
宏湖 《轿车情报》2003,(12):80-83
当前,国际车坛的主攻方向瞄准研制高效的燃料电池车,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成果层出不穷。但由于燃料电池至今尚未解决价格、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近10年内燃料电池车的普及还存在着技术障碍。因此,专家预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