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铁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为沿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可通达性、增加就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详细论述了高铁经济带的作用,分析了京沪、贵广两条高铁的经济带效应,研究了高铁经济带来的区域共赢效应,并就粤桂黔高铁经济的区域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根据南京-合肥双都市圈的铁路客运车次、类型和方向,测算铁路客运的吸附指数和依附指数,表征城市间的联动结构、联动强度与联动方向。研究表明: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净流入与中心城市对个体城市的吸附能力正相关,表现为强强联动的合作趋势;个体城市吸附能力对腹地城市与中心城市联动程度的影响为显著正向关系,推动双都市圈内各城市间出现竞争态势;受2个都市圈的空间邻近效应和空间叠加效应影响,滁州、马鞍山、芜湖等城市的发展潜力较大。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城市间强强联合;掌握区域内发展差异的适宜度,推进构建交通一体化体系,共建畅达都市圈。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战略与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市群战略对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及辐射带动作用,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及“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对构建江西城市群的巨大推进作用,结合江西省城市发展现状,设计了“发展南北两翼,带动中间城带”为江西省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以推进江西省城乡区域快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效率和公平角度出发,探讨了高铁开通对成渝城市群的影响.首先以平均旅行时间、加权平均时间为投入指标,以日可达性、经济潜力为产出指标,从不同侧面分析成渝城市群的可达性水平;再者利用DEA模型构建综合可达性指标,分析高铁开通对成渝城市群可达性效率的影响;最后在综合可达性指标的基础上,测算了变异系数、斯皮尔曼系数,以反映高铁开通对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公平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后成渝城市群可达性水平大幅上升,重庆市境内城市的经济吸引能力明显提升,四川省境内城市拥有了更多发展机会及更大经济效益;重庆市境内城市的可达性效率明显优于四川省境内城市,成渝城市群可达性效率空间格局呈现出"核心-外围"分布趋势,重庆市主城区、成都市两大增长极腹地范围扩大,两大经济圈内部及之间的联系加强;高铁开通引起了"廊道效应"和"空间极化效应",加剧了站点与非站点城市间、两大经济圈内部及之间发展的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5.
世博会将成为上海加大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重要契机。届时上海将开放60个大型交通枢纽的停车场.迎候来自长三角相邻城市的参观者;而在未来,轨交交通有望和昆山、嘉兴等地实现对接。  相似文献   

6.
大城市空间与交通网络互动、优化的关键在于把握出行活动的时空约束关系及基本规律。针对不同空间尺度界定骨干交通模式的服务目标,即构建适应圈层、轴带、珠链等不同空间形态的轨道交通系统结构及模式。首先,分析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城镇空间的发展历程及问题,以轨道交通对都市圈不同区位和不同增长模式的适配程度为切入点,提炼空间—交通互动作用在出行时间与活动空间、时间尺度与空间形态、新城发展与区域城镇格局、交通设施与增长形态四个方面的规律。根据上海市2040年总体规划的目标,针对都市圈核心功能区、通勤圈等不同空间尺度范围的布局特征,确定多模式轨道交通层次结构、功能定位、网络形式等系统设计准则和策略导向。最后,提出一小时时间约束的上海都市圈交通廊道识别、节点选择和枢纽体系设计方法和方案。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法制协调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认为,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需要法制的保障。要建立适应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法制平台,我们必须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行政区划和利益主体不变,以及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分工为前提。基于这一前提,国家的统一法制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保障是不充分的,谋求长三角地区的统一法制是不现实的,而只能谋求地区性多元法制的协调。协调多元法制的机制,实践中已经探索出行政契约制度和磋商沟通机制,理论上也提出了各种方案。但本文认为,不断强化和完善行政契约制度和磋商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其功能,是进一步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优化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支撑和引导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发展,首先结 合上海地铁运营实际,对既有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进行评估,分析得出既有规划存在线路功能单 一、局部线网结构不合理、换乘枢纽功能过于集中等主要问题。然后,通过研究上海大都市圈城 市发展趋势,提出未来上海将形成“中心城区”、“通勤圈”和“经济圈”三大圈层,基于不同圈 层的交通需求特征,在新一轮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中,要适当转变既有规划理念,重点发展城际铁 路、区域快线系统,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同时,优化轨道交通枢纽布局,强化不同层次轨 道交通之间的衔接,以提高轨道交通网络整体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9.
近代标准化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前标准的作用、标准化的思维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社会的广泛领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使其对标准化工作有着强烈的需求,实施标准战略对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雪子 《轨道交通》2008,(6):14-14
人民广场地铁站变了!这是笔者目前在广场地铁站的感受。沿着人民公园的那半截墙,筑起了一排巨型窗户,透明圆顶将换乘大厅自然采光与电子照明和谐地糅合在一起,大大减少了站点的地下感和室内感;增设的门洞,分散了换乘的客流,人们快节奏的步伐显得有序而从容;换乘距离从250米缩短到约100米,通道宽度从175米扩展到26米,  相似文献   

11.
顾煜 《交通与运输》2009,25(2):8-10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部分大城市正在向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转变。交通体系建设有效支撑了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优化,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特点、规划理念和方法正在经历巨大变化。本文以上海为例,归纳一些特点和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东亚经济发展路径的主要特征,即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正在加强,而经济一体化进程则任重道远;东亚若干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监管,推行"唯市场化改革";东亚许多国家降低国有经济的发展规模,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减弱。提出了东亚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即注重加强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实现东亚经济的一体化,抵制美国的霸权主义;注重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调节作用,反对"唯市场化"的政策取向;注重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防止私有资本在重要领域的过度垄断。  相似文献   

13.
"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大幕徐徐拉开,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战略开始了新的征程。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不仅继续推动"块状"经济区发展,而且注重培育"带状"经济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