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基金会办[2015]第002号2016年1月9日,将迎来茅以升先生120周年诞辰,为了更完善、更深入的弘扬和传承茅以升先生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崇高精神,留驻和珍藏历史中的记忆、影像,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特向相关单位、个人和社会各界征集茅老生前文稿、物件及影像资料等。  相似文献   

2.
2007年,刘晓光获得"茅以升铁道科技奖"。颁奖仪式上,播放的《架桥人》纪录片令刘晓光震撼不已。"这是我第一次详细地了解到茅以升先生关于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故事,当时带着获奖的喜悦去观看,首先感到的是震撼和敬仰,然后是深觉作为桥梁建设者的责任重大。茅以升先生在钱塘江大桥建桥、炸桥和重建该桥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他在当时条件下的爱国热忱,也反映出他作为科学家和工程实践大师的风范,他是桥梁大师和先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提起5年前的这一幕,刘晓光说,作为一名桥梁建设者,不仅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信仰,更要扛  相似文献   

3.
<正>(基金会办[2015]第002号)关于征集茅以升先生生前文物及影像资料的函2016年1月9日,将迎来茅以升先生120周年诞辰,为了更完善、更深入的弘扬和传承茅以升先生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崇高精神,留驻和珍藏历史中的记忆、影像,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特向相关单位、个人和社会各界征集茅老生前文稿、物件及影像资料等。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基金会办[2015]第002号)2016年1月9日,将迎来茅以升先生120周年诞辰,为了更完善、更深入的弘扬和传承茅以升先生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崇高精神,留驻和珍藏历史中的记忆、影像,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特向相关单位、个人和社会各界征集茅老生前文稿、物件及影像资料等。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1月9日,将迎来茅以升先生120周年诞辰,为了更完善、更深入的弘扬和传承茅以升先生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崇高精神,留驻和珍藏历史中的记忆、影像,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特向相关单位、个人和社会各界征集茅老生前文稿、物件及影像资料等。一、征集要求:1、提供茅老的文稿,物件及影像资料需详实、可靠。2、将提供的老照片原件或翻拍电子版配以简短文字说明,并注明照片的标题、拍摄时间、照片记载的事件、地点、人物的姓名以及与照片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原照片黑白、彩色、尺寸不限;  相似文献   

6.
八旬老翁李康贤,作为老一辈杰出新闻工作者,5次对话桥梁巨匠茅以升,并于1985年编导、拍摄首部以钱塘江大桥为背景的纪录片——《茅以升和钱塘桥》,获得行业内外好评。1995年,65岁高龄的老李更凭借着自己浓厚的热情自行创作八集电视剧剧本《桥魂》、《江魄》,记录他眼中的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八月下旬,记者在杭州城中一个普通小区见到了李康贤。即便早已白发苍苍,老人依然精神尤佳,思维和语言清晰,反应速度并不比年轻人逊色。谈起茅以升,他说的第一句话竟是"茅以升救过上海!"  相似文献   

7.
"如果你问我就读哪个学校,我一定会骄傲地回答你:在茅以升实验学校读书!"记者听到了茅以升实验学校的一位普通学子纯真的表达方式,感受到回答里的一份骄傲与自信。茅以升实验学校坐落在钱塘江畔的景芳小区,是该小区的一所配套小学。学校占地约8100平方米,目前22个班级,952名学生,59名教职员工,看似规模不大,却有着独特的办学理念——"承茅老之德,育创新人才。"同时,这所1993年创建的学校,目前是唯一一所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  相似文献   

8.
正5年贫困山区一百座小桥更多梦想将由此诞生2016年5月8日,由交通运输部直属机关工会、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和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茅以升基金会")联合发起的"交通发展连着你我他‘茅以升公益桥一小桥工程'"爱心助力扶贫主题实践活动在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第25届颁奖大会上正式启动。交通运输部及部属在京单位捐款活动、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结构设计竞赛及茅以升公益桥基金交大校友捐赠项目也随即启动。著名教育家、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首位主任张维的外孙、知名音乐人、脱口秀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9.
"桥是为了与人方便而把困难留给自己的。人们正当在路上走得痛快时,忽然看到前面大河挡路,而河上正好有一座桥,这时该暗自庆幸,果然路是走对了。"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茅以升在他撰写的《桥话》中如此表述了"桥梁"的作用。桥梁是这样一种建筑物,它或者跨过惊涛骇浪的汹涌河流,或者在悬崖断壁间横越深渊险谷,但在克服困难、改造了大自然以后,它便利了两岸的往来,又不阻挡山间水上的原有交通。换句话说,"桥  相似文献   

10.
在公众视野中,茅以升是著名的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而在最小的女儿茅玉麟眼里,茅以升就是一位慈祥、宽厚、民主的父亲,"在家里父亲从来不强迫我们做任何事情,我们家很民主。父亲是桥梁专家,很多人都想尽办法要拜父亲为师,但他却并没要求我们学习与桥梁有关的专业,而是尊重我们的爱好。""七个子女中,我和父亲生活的时间最长,父亲对我说的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先做人,后做事。"回  相似文献   

11.
我们告诉茅老,钱塘江大桥建成70年后,中国现代桥梁技术登上了美国国际会议的讲坛。我作为团长在大会上作了第一场学术报告,介绍中国桥梁的技术进步和挑战,在"中国桥梁专场报告会"上,8位平均年龄45岁的青年桥梁专家介绍了中国8座世界级桥梁的建设业绩。中国建设成绩,赢得了数百位美国同行经久不息掌声的肯定和尊重,令在场的中国同志和为数众多的美籍华人专家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12.
正"岁月穿梭时光流转,茅以升以自己非凡的一生在共和国史册镌刻下深深印记,许多年之后当人们仰望苍穹,他依旧是那颗闪烁着科学和信仰光芒的星。"纪录片《天空一颗闪亮的星》中结尾的文字,或许正代表了很多对这位科学巨匠充满崇敬的人的心声。1月9日,主题为"茅以升与中国"的纪念茅以升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会议由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主任王志珍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  相似文献   

13.
正"交通发展连着你我他‘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爱心助力扶贫主题实践活动在京启动"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眼泪变成雨水就能落下来。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刘若英《最好的未来》2016年6月1日,在第67个"六一国际儿童节",更多山区的孩子们收到了一份切实的礼物——"十三五"规划的五年内,在六盘山、大别山等贫困地区将会有一百座茅以升公益桥完成建设。从此,更多山区孩子将踏着安全的小桥上学,更多大学生由此迈向社会实践的大门,更多山区人民开通致富之路……通过一百座小桥,折射出贫困地区未来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4.
正镜头追溯到2011年9月20日,在"国际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高峰论坛暨茅以升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等领导共同启动"小桥工程一茅以升公益桥"项目,标志着在边远贫困地区将会次第架设起一座座安全上学之桥。  相似文献   

15.
矗立在黄铜坑桥下游40米的"茅以升公益桥",虽然还未正式通车,却早已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客人":心急的村民们走上新桥,眼里有了不一样的风景。同样的40米,丈量了一桥之长,却再也无法丈量走桥人的理想;一桥之地,遗留住了历史的尘埃,装饰了人们已成现实的梦。在"老桥"和"新桥"的徘徊间,在"历史"和"现实"对比中,身为媒体人的我们,关注点或许更为实际。几天的采访,让记者们几乎同时想到了在2012年第一座"茅以升公益桥"落成时所写的那篇文章:一座小桥引  相似文献   

16.
茅以升先生是我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奠基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74年前,他在钱塘江上建起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开创了现代中国桥梁工程的新纪元。他先后担任5所大学的校长、教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土木工程人才,中国一些著名桥梁的设计建造者都曾师从于他。1991年,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由茅以升生前担任过职务的十余个单位发  相似文献   

17.
正3月19日,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五届四次全体委员会在京召开。原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交通运输部原总工周海涛,全国人大常委、清华大学教授袁驷等参加了会议并发言。会议延续了以往严肃活泼的办会风格,基金会秘书长茅玉麟总结了基金会2015年的工作及财务决算,并就2016年主要工作计划和财务预算进行通报,会议对2015年度"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各奖项获奖情况进行审批,并由袁驷向变  相似文献   

18.
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喜刚的话说,"每一座小桥的社会价值不亚于气势宏伟的大桥。""小桥工程"延伸了政府框架工程的"毛细血管",实实在在地为山区百姓送去了福音。在科技馆二层的办公楼,记者见到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茅玉  相似文献   

19.
汹涌澎湃钱江潮,"涛如连山喷雪来"。那潮,气势磅礴,迫击长空,轰轰然自东海席卷而至,势不可挡,为天下奇观。但是,由于钱塘江的阻隔,千百年来,江岸两边的人民遭受着天堑的顿挫与磨折。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一位老人身上,他就是茅以升,中国桥梁专家,他以超人的胆识建造了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大桥,浑然一体地连接北岸青山巨塔与南岸广袤平原。  相似文献   

20.
作为杭州人,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国平幼年便对钱塘江大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十三岁的时候去六和塔附近的山上游玩,第一次见到了钱塘江大桥,远眺全貌,宏伟壮观,触动颇深。""时至今日,我仍认为钱塘江大桥是中国最美的桥梁之一。它没有什么奇特的外观,没有什么吸引眼球的冲击力,但有着与自然最和谐的完美统一,虽然朴素,但会越看越美。"在钱塘江大桥通车75周年之际,徐国平与记者分享了他眼中的钱塘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