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随着“低碳、生态、以人为本”等交通理念的普及,全天候立体步行系统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的地位日益彰显,既关系到客运交通组织的成效,又是提高城市吸引力和集聚力的重要保障.首先,介绍了全天候立体步行系统的概念并探讨了其设置条件;其次,在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客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立体通道和全天候设施不同形式的适应性分析;再次,依托用户体验,构建全天候立体步行系统网络规划、设施规划、环境规划的三级规划理论体系,并对其核心规划内容进行分析;最后,以深圳宝安中心区为应用案例,探讨全天候立体步行系统规划实践.  相似文献   

2.
以温州会展商务区为例,对城市地下空间的交通组织规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地下空间交通组织规划的构成部分和规划组织原则,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的步行、车行、地下及地面交通衔接系统进行了系统解构、功能分析和方案介绍,研究成果可供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温州会展商务区为例,对城市地下空间的交通组织规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地下空间交通组织规划的构成部分和规划组织原则,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的步行、车行、地下及地面交通衔接系统进行了系统解构、功能分析和方案介绍,研究成果可供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增加轨道交通客流、完善运营组织方案并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基于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现状,从网络、线路、车站三个层次分析轨道交通客流发展规律和时空分布特性。针对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及运营提出几点建议:考虑车站周边开发强度对客流的影响,不断完善车站周边配套设施;根据客流特征采取相应的行车组织方案;做好换乘站设计,满足乘客换乘便捷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重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为乘客提供舒适的接驳环境;完善公共汽车交通接驳设施等。  相似文献   

5.
熊文  黎晴  邵勇  李娟 《城市交通》2012,(1):38-53
构建世界级CBD,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不可或缺。选取纽约、伦敦、东京、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作为天津市滨海新区CBD的比较样本,从干路网割裂程度、轨道交通车站辐射范围、干路步行过街设施布局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总结中国城市CBD慢行环境与国外发达城市的差距。针对天津市滨海新区CBD,提出慢行岛、慢行核、轨道慢行接驳辐三类空间单位;基于慢行岛间慢行连通、慢行核内慢行优先、轨道慢行接驳辐内快慢衔接的规划策略,提出自行车入城高速路和三级骨干自行车道网及地下步行系统和地面三级骨干步道网的规划方案;确定自行车停车设施、步行过街设施、慢行跨河设施的布局标准,并给出交通宁静化设计及动态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轨道交通自动检票闸机组利用不均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建栋  吴娇蓉  金昱  刘莹 《城市交通》2010,8(3):28-35,63
为改善轨道交通车站内自动检票闸机使用不均衡状况,在对上海市地铁人民广场站、静安寺站、徐家汇站闸机组利用效率调查基础上,深入研究闸机组利用不均衡性与车站步行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相对空间布局、客流量、乘客路径选择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由于乘客存在选择最短路径的行为习惯,越靠近自动扶梯/楼梯的闸机利用率越大;客流在接近饱和状态下闸机的时间利用不均衡度降低。针对闸机组与客流步行方向平行/垂直两种布置方式,分别提出3种布局改善方案,并利用行人仿真软件Legion进行评价。推荐闸机组分三排布置且两种闸机布置方式排间距分别为0.5m和1.1m,改善后空间利用不均衡度可降低至0.3以下。  相似文献   

7.
毛应萍  符林丽  林涛 《城市交通》2011,9(3):45-51,77
全天候步行系统的建设在拓展片区步行空间、改善道路交通瓶颈、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推动力.首先介绍了全天候步行系统的概念以及高架、地面、地下三种形式.以东京、香港、新加坡实践案例为基础,探讨全天候步行系统的发展模式与功能应用,并从区域特征、客流特征和客流规模三方面定量分析系统设置条件.以深圳市罗湖金三角片区为例...  相似文献   

8.
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时空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多侧重于设施指标水平,而对出行者心理考虑不足.在北京市某轨道交通车站周边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模拟实验,深入分析影响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因素.同时得到使用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出行者对接驳距离和时间的敏感程度及接受度分布特征、接驳客流距离衰减特征等.利用非集计价格敏感度分析法量化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时空阈值,分别得到合理和最大的接驳距离和接驳时间.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快速公交系统的客流得到可持续发展,和根据城市新区公交导向发展的客流变化分析公交引导城市发展的发展阶段,针对公交导向城市发展的阶段以及它支撑快速公交系统的程度,分析其设施配置方案的不同级别,建立快速公交系统和公交导向发展的协调规划模型,分析公交导向发展和快速公交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利用模型模拟公交导向城市发展的进程和快速公交系统的设施配置,使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重点分析客流在站厅及站台的分布情况,在不改变原有设备设施布局情况下进行客流组织优化。以青岛地铁北九水站为例,利用Anylogic仿真软件建模,统计客流分布情况,分析客流拥堵点,通过优化客流走行路径,降低客流密度、提高客流流量速率,为实际车站客运组织提供参考方案。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方案可使车站客流密度分布均匀,乘客在站停留时间变短。  相似文献   

11.
德州市构建BRT系统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共交通模功能定位道路条件快速公交系统(BRT)是一种投资低、建设周期短、公共运输服务水平高、环保节能的新型城市公式,的基等),被誉为“城市轨道交通替代方案”、“未来公共交通解决方案”。本文在确定德州市BRT系统的础上,通过分析外部影响因素(城市经济、城市空间结构和政策等)和内部影响因素(客流、对德州市构建BRT系统的适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弥补民航部门常规预测思路在航空枢纽集疏运设施供给策略、供给规模预测方面的不足,提出面向集疏运设施规模及供给策略的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客流需求预测思路。在判断主要客流构成的基础上,明确了分客流、分方式的预测总思路;在分析经济增长和高铁两大影响航空客流增长的主要因素基础上,分别提出陆侧航空客流和中转航空客流的预测方法,进而得到航空客流总量,支撑空港枢纽对外交通设施供给策略的制定。以此为基础,通过客流分布、方式划分等技术手段,确定各集疏运方式的客流需求规模,为相应设施规模的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当私家车的使用可与公共交通结合时,人们会更倾向于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因此,P+R(停车换乘系统)在为公共交通吸引客流的同时也为公共交通的运营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建立和运营P+R系统时,制定合理的用户收费政策是诸多影响因素之一. 事实上,收费政策作为调节手段之一,利用其鼓励或约束停车场的各类用户,将有助于交通部门管理和经营P+R设施. 基于社会经济水平,本文为确定停车设施最优定价方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结合遗传算法,本文利用财务分析模型确定了P+R设施最优定价方案参数. 该模型应用于希腊雅典地铁网络的P+R设施. 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在短时间内提供近似最优定价方案. 另外,本文还在方便用户的计算机框架下结合该模型开发了相应决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4.
当私家车的使用可与公共交通结合时,人们会更倾向于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因此,P+R(停车换乘系统)在为公共交通吸引客流的同时也为公共交通的运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和运营P+R系统时,制定合理的用户收费政策是诸多影响因素之一.事实上,收费政策作为调节手段之一,利用其鼓励或约束停车场的各类用户,将有助于交通部门管理和经营P+R设施.基于社会经济水平,本文为确定停车设施最优定价方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结合遗传算法,本文利用财务分析模型确定了P+R设施最优定价方案参数.该模型应用于希腊雅典地铁网络的P+R设施.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在短时间内提供近似最优定价方案.另外,本文还在方便用户的计算机框架下结合该模型开发了相应决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5.
停车设施规划方案的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停考虑社会经济、建立了停车设施车设施规划方案的决策涉及多方面内容,交通、环境的不确定多和土地使用等多方面的要求,不单纯以满足停车泊位需求为唯一目标,还必须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基于可能度理论属性决策模型,以区间的形式综合考虑决策指标权重及指标值,更多的保留了决策信息,使评价结果真实可靠,并结合实例阐述了模型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大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客流构成,分别使用指数平滑法和弹性系数法预测规划高铁和长途客运的日均客流量,并通过高峰小时系数法确定了高峰小时客流量.同时根据客流分担比得出换乘其他交通方式的客流量.在客流量和车辆需求的基础上依据"以需定供"的原则提出场站类设施容量的计算方法,确定合理的规模.将总换乘成本最小作为布局设计原则之一,提出了大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7.
李锋 《城市交通》2009,7(1):26-30
客流预测结果是轨道交通发展建设的重要依据。首先分析了深圳市近期轨道交通发展的特点,并总结其对轨道交通客流成长和预测方面的启示。针对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利用“客流预测规划审核”和“预测结果综合决策”的办法改进客流预测。前者探讨了重要基础数据的核实、轨道交通出行特征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内容。后者包括确定系统规模的综合决策以及确定车站设计规模和运营组织方案的综合决策。最后提出客流预测发展机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许多大城市都在建设或者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资料是项目的必要性论证、方案比选、确定系统规模、进行效益分析的基础,科学合理地预测客流已成为决策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及时总结城市自身的轨道交通成长规律和客流特征,有助于提高客流预测的准确性.本文根据广州已开通的八条轨道线运营资料,对轨道交通从单线向网络转变过程中的成长规律和客流特征进行分析.最后,从公交整体水平提升、换乘点接入、站点周边用地开发、以及轨道票价制定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为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承担方式,近年来在大城市公共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轨道交通乘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北京地铁5号线进行乘客问卷调查,掌握乘客到离轨道交通系统的方式选择规律及客流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结论主要有:选择步行方式换乘客流量是最大的,客流主要来自直接服务区,选择常规公交换乘轨道交通的比例次之,选择小汽车出行的人一般都是驾车到有条件的车站进行P+R换乘. 在上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轨道交通系统在规划设计上尽可能根据站点的吸引范围及区域特征实现地面公交、自行车、步行、出租车、私家车等与地铁的近距离换乘.  相似文献   

20.
首先分析机场客流的人员构成,了解不同类型乘客的出行需求。通过不同机场乘客交通方式的对比以及与火车站客流集散交通方式的对比,分析乘客出行方式的选择特征,为机场集疏运设施的建设提供依据。然后计算得到不同规模机场适合的客流集散方式。并确定机场集疏运设施规模。最后以上海虹桥机场、长沙黄花机场、温州永强机场为例,说明不同规模机场以及同一机场在不同阶段的集疏运系统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