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以川南某高速公路工程为依托,采用振动压实法成型水泥改良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试件,研究压实度、水泥剂量及养生龄期对全风化花岗岩填料水稳定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全风化花岗岩渗透系数和崩解量随压实度提高逐渐降低,当压实度≥96.0%,渗透系数趋于稳定,压实度提高1.0%,崩解量约降低8.6%;掺入水泥后水稳定性显著提高,水泥改良全风化花岗岩与全风化花岗岩试件崩解量比值在4.2以上,当水泥剂量≥4.0%,改良后渗透系数、崩解量随压实度增大呈线性趋势降低,渗透系数、崩解量降低速率分别为6.3%、6.4%;改良后龄期前14天水稳系数增长较快,28天后曲线较平缓,水泥剂量增加1%,7、28天水稳系数约分别增加10.5%、9.5%以上。  相似文献   

2.
对千枚岩的物理力学特性、水稳定性以及其CBR与压实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合现场千枚岩路基填料碾压特性,提出了千枚岩作为高速公路路基填料适用层位及压实要求。结果表明:随着千枚岩风化程度加重,其颗粒密度和块体密度减小,含水率、吸水率和孔隙率逐渐增加,点荷载强度减小;随着干湿循环作用次数增加,千枚岩试样崩解量递增、耐崩解性指数减小;与干燥千枚岩相比,饱水千枚岩强度显著降低,降低幅度达39%~64%;适当提高压实标准,弱风化千枚岩可用作路基填料,中风化千枚岩可用于路堤和下路床,强风化千枚岩只适用于下路堤;采用3%~4%水泥改良中风化、强风化千枚岩可适用于路基各结构层。  相似文献   

3.
采用成乐高速公路桩号K71+000处冰水堆积体土样,水泥掺量分别为3%、4%、5%、6%,开展土工击实、承载比、无侧限抗压强度、直剪试验等,得到改良前后颗粒级配、塑性指数、CBR值、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等参数,探究冰水堆积体用作路基填料可行性。研究表明:改良后冰水堆积体最大干密度、CBR值、无侧限抗压强度(7、14、28天)、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水泥掺量增加而增大;水泥掺量小于5%时,指标随水泥掺量近似呈线性增大;水泥掺量大于5%时,指标随水泥掺量增加,增大幅度有明显减弱。确定出最佳水泥掺量为5%,各项指标均符合路基填料规范要求,冰水堆积体经改良后可用作路基填料。  相似文献   

4.
强风化千枚岩填筑路基改良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区高速公路穿越的大量强风化千枚岩分布区域,为解决路堤填料缺乏,弃土占用农田的问题,同时为了节省投资和保护环境,应用强风化千枚岩作为路基填料。在强风化千枚岩原岩基本物理力学试验及填料的工程特性试验基础上,对加州承载比(CBR)不满足高速公路路基填筑力学性能的填料采用水泥进行改良,分析了不同水泥剂量填料的击实性能、级配特性及工程特性,并在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K22+720~K22+920段现场铺筑试验路,论证强风化千枚岩改良技术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泥剂量(质量分数)3%,4%,5%,6%改良后,强风化千枚岩填筑的路基力学性能随着水泥剂量的增加而增加,CBR值和回弹模量都能够满足高速公路路基填筑要求。  相似文献   

5.
贺涛 《路基工程》2021,(6):35-38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青海地区水泥改良黄土的特性。结果表明:水泥改良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冻融循环次数、干湿循环次数呈负相关,与养护龄期、压实度、水泥掺量呈正相关;水泥改良土的水稳定性与水泥掺量、压实度呈正相关,并随养护龄期的增加呈现先变弱后变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砂性土路基填料的毛细水上升规律,文章依托某高速公路,通过施工现场取样,在了解砂性土样的基本性质后,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压实度、温度、含水量对毛细水上升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实度对毛细水上升高度的影响较大,随压实度增加,砂性土毛细水上升高度也随之增加,路基压实度应高于95%;环境温度对其影响较小,随温度升高毛细水上升高度略有增加;含水量对毛细水影响较显著,随含水量的增加,毛细水明显下降,路基填料含水量应控制在9%~10%。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磷尾矿利用率,采用磷尾矿改良黏土制备路基填料。以CBR强度为衡量指标优选配比,测试优选配比在不同压实度下的CBR值、回弹模量及水稳定性,并从材料的颗粒级配、磷尾矿微观结构分析改良黏土的强度机理。随着磷尾矿掺量增加、黏土掺量减少,改良土CBR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峰值对应的磷尾矿掺量为50%,选择其为优选配比。随着压实度的降低,优选配比的CBR强度、回弹模量及水稳定性系数均随之降低,但CBR强度和回弹模量均远高于规范要求。磷尾矿与黏土颗粒大小互补,可形成稳定的骨架密实结构。以50%掺量磷尾矿改良黏土,磷尾矿利用率高、改良土强度高,适宜作为路基填料。  相似文献   

8.
潘宇雄  袁厚海 《路基工程》2020,(4):53-56,61
依托某高速公路一标段泥岩公路路基填料开展常规土工试验,针对干湿循环下泥岩路基填料路用性能试验的研究,对以往崩解性试验的两次干湿循环改进为n次循环下崩解度试验,进行多次干湿循环下的耐崩解性试验、CBR试验、强度试验、压缩试验,并进行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分析。结果表明:n次干湿循环下耐崩解曲线随循环次数衰减至平缓,临界值崩解度指数约为40%;在同等条件下,泥岩填料CBR试验值随干湿循环交替次数增长而减小,且与荷载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振动法(VTM)与重型法对比研究千枚岩路基填料的压实特性与力学强度,并铺筑试验路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风化程度与水是影响千枚岩与千枚岩路基填料工程性质的主要因素,风化程度越高,千枚岩的密度、点荷载强度就越低,压碎值越大;泡水后,千枚岩的荷载强度与抗压碎能力均有较大程度的降低。风化程度越高,千枚岩填料的最大干密度、CBR与回弹模量越低,膨胀量越大;与静压法相比,VTM可提高千枚岩路基填料干密度1.007~1.086倍、CBR11.1%以上、回弹模量11.5%以上,降低膨胀量4.2%以上,全面改善了千枚岩路基填料的路用性能。现场试验段检测结果表明,现有压实设备与工艺可以满足VTM设计的要求。当采用强风化千枚岩路基填料时,振动压实遍数不得少于9遍。  相似文献   

10.
分别选用石灰、粉煤灰、水泥作为改良剂,对某高速公路红层泥岩填料进行改良。对改良后的15组试样进行最优含水率、CBR值、无侧限抗压强度、耐崩解性、水稳定性的测试,并作电子显微镜扫描。结果表明:粉煤灰对最优含水率影响较大,石灰次之;水泥、石灰、粉煤灰对无侧限抗压强度、耐崩解性的改善整体排序为水泥石灰粉煤灰;相同配比情况下,水泥对填料的整体改善作用最好,石灰次之,当石灰掺入比为7%时无侧限抗压强度最大,即为最优配比。  相似文献   

11.
对宁启铁路中某段现场的粉质黏土进行室内试验,采用的水泥掺入比分别为4%,7%,10%,13%。对水泥改良土样进行分组击实、养护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获得了不同水泥掺入比改良土的击实特性及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水泥掺入比对改良土的最优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影响不大,可依据原路基粉质黏土填料的压实标准作为控制水泥改良粉质黏土的压实标准。水泥改良粉质黏土的最优水泥掺入比是10%,7天的养护期即可满足现场施工挤密桩加固不低于1 MPa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水泥改良高液限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液限土含水率大、饱和度高、力学性能复杂等特点,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泥剂量、含水率以及压实度条件下的水泥改良高液限土的工程特性。结果表明,合理的水泥含量及压实度的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水稳定性系数大;浸水作用会大幅度降低改良土的CBR值,压实度越低,浸水后越容易发生松散破坏,强度越低;合理的水泥用量、含水率以及压实度等能够有效提高改良土的回弹模量,改善路基抗变形能力和强度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较好地模拟现场压实情况,研究了静面压力和振动频率对千枚岩路基填料压实效果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合理的振动压实参数;分析了压实度和压实方式对千枚岩路基填料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合千枚岩路基压实现场特性,提出了合理的振动压实时间。通过压实试验,得到了千枚岩路基填料振动压实特性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4.
以浙江高速公路沿线天然高液限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路用性能及不同含水率下石灰、水泥掺量的改良效果.结果 表明:当含水率较低时,增大击实功,压实度显著提高,而含水率超过最优含水率后影响不明显;土体在未浸水情况下CBR值较高,CBR值随含水率的增大呈递减趋势,浸水后强度明显降低;掺石灰与水泥后击实曲线明显变缓,使得改良土具有...  相似文献   

15.
刘宝 《路基工程》2021,(1):41-45
为研究高水力梯度下级配碎石渗透稳定特性,通过改进的渗透仪开展了路基基床级配碎石渗透稳定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级配碎石渗流速度随水力梯度增加分为线性增长、非线性增长,渗透破坏急剧增长,随细颗粒含量增加明显降低,随压实度增大逐渐减小;临界水力梯度随细颗粒含量增大呈非线性增长,粒径小于0.1 mm的细颗粒含量超过5.5%时...  相似文献   

16.
红砂岩岩性特殊,不能直接用于路基填料,因此,对红砂岩的性质及水泥改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红砂岩岩体崩解质量损失与干湿循环次数呈二次曲线关系,首次干湿循环的崩解质量损失较大,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质量损失逐渐趋于稳定;风化后的红砂岩作为路基填料,除满足CBR要求外,同时还应保证无侧限抗压试件遇水后具有一定的强度;风化后红砂岩的黏聚力非常小甚至为零,通过添加水泥改良,其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均增大,强度得到大大提高,表明水泥改良崩解红砂岩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