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湖南省高速公路既有建(构)筑物地基病害处理基本上均采用静压注浆这一单一手段,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其技术性、经济性不一定最优。工程引入在技术上已经成熟的高压旋喷方法,处理原已采用薄壁管桩处理,后期沉降超限且不均匀沉降明显的通道构筑物病害地基,解决了本工程地基补强加固的问题。增加了类似工程处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高速公路既有建(构)筑物地基病害处理基本上均采用静压注浆这一单一手段,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其技术性、经济性不一定最优.工程引入在技术上已经成熟的高压旋喷方法,处理原已采用薄壁管桩处理,后期沉降超限且不均匀沉降明显的通道构筑物病害地基,解决了本工程地基补强加固的问题.增加了类似工程处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刘萌成  周佳俊 《公路》2023,(2):19-24
地基/路基不均匀沉降严重影响道路、铁路和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营。为探究不均匀沉降防治研究现状,通过文献搜集、整理,对当前不均匀沉降防治措施进行了系统梳理,主要概述了目前较为常用的6种不均匀沉降防治技术(包括表面加铺、土工加筋、桥头搭板、轻质回填、压力注浆和膨胀顶升)的研究现状,并详细分析了各项技术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同时指出,轻质回填、微扰动注浆和膨胀顶升3项技术具有较大优势,已成为当前不均匀沉降防治研究热点。但在轻质回填和膨胀可控新材料开发及工程性质方面,仍需深入、系统地开展大量试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压密注浆在宁西铁路涵洞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崔齐飞  李恒 《路基工程》2009,(6):184-185
利用压密注浆技术对湿陷性黄土地区既有铁路涵洞地基进行加固,能有效地控制涵洞不均匀沉降,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涵洞地基承载力。具有施工对行车干扰小、质量容易保证、工程造价低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SEW-传动设备(天津)有限公司主厂房,地面板出现了严重的不均匀沉降,影响了建筑结构的主体安全和正常生产。采用适量迭代注浆法,对不均匀沉降的地面板进行了地面注浆抬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地聚物注浆加固技术在广州机场高速公路中对沥青路面基层病害进行了处治。通过该项技术,控制了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提高了地基承载力,有效地解决了路面平整度降低等问题。该技术在广州机场高速公路的实践证明了地聚物注浆加固技术具有施工对行车干扰小、质量容易保证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亦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该文介绍了,在浦东S20外环高速公路试验段所采用的地聚物注浆加固技术。通过对道路基层和路基进行加固,有效地解决了路面平整度降低等问题,从而控制了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提高了地基承载力。实践证明,采用地聚物注浆加固技术具有施工对行车干扰小、质量容易保证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亦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文峰 《路基工程》2012,(6):189-191
岩溶路基病害造成的岩溶塌陷和不均匀沉降对既有铁路的运行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通过辛泰铁路工程实例,分析既有铁路岩溶路基病害产生的原因;结合渗入性灌浆的原理来说明岩溶路基处理的深度、宽度、注浆压力、注浆孔间距、注浆材料及注浆结束标准等,达到了根治路基病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高路堤路面水泥稳定层纵向开裂成因及注浆加固处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劲超 《中外公路》2007,27(2):52-54
该文分析了高填方路段路面水泥稳定层产生纵向裂缝的原因,并针对高填方路堤不均匀沉降产生水泥稳定层纵向裂缝的特点,对其注浆加固处理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杭州地铁某线多处运营路段不均匀沉降修复工程为依托,研发由膨胀性干粉、膨胀抑制剂和注浆填充料组成的膨胀性注浆材料,用于地铁隧道微扰动注浆。膨胀材料注浆抬升修复运营地铁隧道不均匀沉降施工方法具有3项优势:复位精度高,处治效果好;膨胀材料耐久性良好,可压缩性较低,满足工后变形要求;施工期短,材料和能耗相对少,施工成本较低。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对采空区地表沉降量进行预测分析并提出了高压旋喷桩的加固方案及加固设计计算。工程实例表明,高压旋喷桩对地表沉陷引起的地基承载能力下降及不均匀沉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其加固方案可为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注浆对明挖基坑揭露断层带的加固效果,以南京地铁上元门车站基坑工程为背景,考虑基坑开挖过程中渗流场与围岩应力场的相互耦合作用,建立相应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软弱破碎层、注浆加固带、基坑地下连续墙以及围岩所组成的耦合系统进行模拟,研究注浆加固前后围岩渗流场、位移场以及应力场的特征,最终获得基坑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基坑外地表沉降、围岩塑性区分布、基坑内围岩变形以及基坑内涌水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对基坑底部断层带的注浆加固,基坑侧向位移及基坑外地表沉降均得到有效控制,相比于注浆加固前,其最大水平位移和地表累计沉降量减小50%以上,满足工程要求; 2)基坑底部区域内塑性区范围明显减少,基坑外塑性区扩散也得到有效抑制; 3)基坑底部断层带注浆改变了渗流场分布,有效降低了基坑涌水量,基坑治理区域涌水量由最初的94 m3/h逐渐减小到4 m3/h,堵水率达96%; 4)注浆结束后现场钻孔取芯率达到75%~80%,开挖揭露大量劈裂作用形成的浆脉,验证了注浆可有效治理明挖基坑所揭露的软弱断层破碎带。  相似文献   

13.
油库储油罐所处的软土地基在外界因素干扰下易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导致油库储油罐罐体变形、位移等问题,为此提出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油库储油罐软土地基不均匀下沉数值模拟。根据油库储油罐软土孔隙水、土粒、天然土体等的孔隙率,分析油库储油罐软土地基固结沉降的影响因素,获取油库储油罐软土地基沉降的平均固结度;根据有限元分析方法以及虎克定律,分析油库储油罐软土地基的非线性特征,确定油库储油罐软土地基在不同状况下应力的确定;采用ANSYS软件构建油库储油罐软土地基模型,分析油库储油罐软土地基不均匀下沉情况。仿真模拟表明,当施加荷载时,油库储油罐底板中心以及整体沉降逐步提升;初始加载时,地基土外力作用造成超孔隙水压力高于地基附加应力,储油罐一次加载的外力作用大于分级加载,分级加载可降低软土地基不均匀下沉情况。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环境与岩土工程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黄土路基由于长期浸水而引起的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工程实例说明周围环境变化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并提出了灰土挤密桩加上地基劈裂压浆联合加固地基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依托杭绍台高铁飞凤山隧道工程出口外场地硅藻土地段,进行高压旋喷桩和钢管桩的现场试验,对比分析成桩完整性、均匀性、极限承载力及经济性等指标.结果表明:旋喷桩成桩在硅藻土地层中离散度较大,成桩效果并不理想,取芯抗压强度按埋深分布差异较大,存在强度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会引起地基承载力的降低,而钢管桩试桩中仅极少数存在轻微缺陷,...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南方软土地区在建体育馆等公共建筑周边地基处理问题,文章通过对水泥搅拌桩及竖向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两种方法的技术性、经济性及可实施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水泥搅拌桩是此种工况下更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根据大型公共建筑和周边市政道路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问题,提出了增加土工格栅及设置绿化过渡带等处理措施,并提出通过施工期间的沉降监测及施工工序,尽量减小软土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穿越大埋深富水节理裂隙发育岩层的土压平衡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开挖面涌水和地表沉降过大的问题,依托广佛环线沙堤隧道工程,对土压平衡盾构填舱注浆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并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填舱注浆技术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土压平衡盾构穿越深埋富水裂隙岩层时,隧道洞周围岩变形较小,而地表沉降及建筑物变形对地下水流失较为敏感; 2)将气压平衡和土舱填舱注浆处理技术相结合,辅以微扰动等施工控制方法的填舱注浆成套施工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喷涌现象及地表建(构)筑物沉降过大的问题; 3)采用填舱注浆技术进行堵水时,应保证开挖面内填舱注浆范围和注浆参数选取的合理性,并应考虑注浆厚度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武汉地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地铁工程中岩溶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慎奎  陶岚 《隧道建设》2015,35(5):449-454
以武汉地铁岩溶专项勘察资料和地铁工程中岩溶处理案例为依据,采用综合统计方法分析岩溶发育特征和规律,总结地铁车站、区间隧道穿越岩溶区时的处理方法。研究表明武汉地区岩溶为浅层岩溶,主要在岩面以下0~15 m范围发育,表现为溶洞、溶沟、溶槽,钻孔遇洞率约50%,线岩溶率约6%,溶洞埋置越深填充率越低。岩溶区主要分为Ⅰ,Ⅱ,Ⅲ3种地质结构类型并对应高、中、低3种岩溶塌陷风险区。根据岩溶地质结构类型分类总结武汉地铁建设中采取的注浆填充、岩层注浆帷幕、土层隔离、旋喷加固及围护结构入岩等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实际工程中出现的MJS水平旋喷桩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地表沉降过大的现象,运用FLAC3D软件,分析水平旋喷桩在不同注浆置换率条件下加固地层所产生的地表沉降值,探求在水平旋喷桩施工过程中地表的沉降规律。同时,计算了不同注浆置换率条件下盾构开挖过程中的地表沉降,总结出不同置换率条件下地表沉降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