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开港,浙江宁波舟山两港的一体化以及江苏8大港口的资源整合,使长三角港口群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成为各地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要课题.以聚合度这一重要的经济学指标回顾这一地区港口发展的历史情况,并以大量的数据和竞争情报分析来探讨三地港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各地大力发展港口产业的利益着眼点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使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内港口群能够协同发展,不但需要在经济层面上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如何对3个地区的港口进行科学的定位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上海建立国际航运中心,是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组成。该文对建立国际航运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基本功能与特征,存在问题,发展目标与建设步骤,从理论上与实际上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国际经济发展方向、并且有可操作性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内港口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开港,浙江宁波舟山两港的一体化以及江苏8大港口的资源整合,使长三角港口群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成为各地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要课题。以聚合度这一重要的经济学指标回顾这一地区港口发展的历史情况,并以大量的数据和竞争情报分析来探讨三地港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即各地大力发展港口产业的利益着眼点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使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内港口群能够协同发展,不但需要在经济层面上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如何对3个地区的港口进行科学的定位发展。  相似文献   

4.
宋兵  张晓宇 《世界海运》2010,33(4):50-51
宁波港深水港资源丰富,上海港区位优势和腹地优势明显。从长远来看,两港应当在竞争中合作互补,服务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增强我国长三角港口群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宋炳良 《中国航海》2008,31(1):15-19
从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科学发展观开发,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及其发展模式认识作了简洁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并对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与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相比较,上海主要在航运资源聚集能力及其配置方式和价值创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最后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及其对策措施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1月19日,记者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09年底,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500万标准箱,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在连续两年保持全球港口业“龙头老大”地位的同时,2009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7.
梁雪娇  牛磊 《世界海运》2010,33(8):57-59
近些年来国际掀起了一场无硝烟的低碳战,国内外的一切建设都以此为指导思想。在这种大背景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也不例外。要促使上海尽快成为影响全球航运市场的重要力量,就必须将上海建成低碳式国际航运中心。  相似文献   

8.
建设成就 十年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是:  相似文献   

9.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作用 在建设卜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带动下,江苏港口吞吐量持续高速增长。港口快速发展有力的推动了江苏经济和产业的发展,2005年汀苏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7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279亿美元,“十五”期平均增长速度为13.1%和37.9%,外向型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江苏沿江沿海港口在带动江苏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了我国东中西部区域联系,促进了长江流域和沿陇海兰新区域经济崛起腾飞。长期以来,江苏沿江沿海港口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向长江中上游地区和广大中西部地区提供物资中转服务,目前沿江港口吞吐量中有35%左右是为长江中上游转运的,中上游60%以上的转运物资是在沿江港口完成。长江中上游地区大型企业所需的几乎全部的外贸原油和70%的外贸铁矿石由沿江港口中转,长江中上游地区30%左右集装箱吞吐量通过江苏省港口进出。连云港港作为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70%以上港口吞吐量、40%左右集装箱来自于徐州以西陇海兰新线9省市,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  相似文献   

10.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平面布置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托外海岛礁地形,在强潮流、高含沙量海域通过封堵汊道形成港区陆域,建设大型集装箱深水港区,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如何确定合理的港区平面布置方案。本文主要结合大、小洋山南、北两条岛链所形成的东口窄(宽约1 000 m)而水深深(平均约50 m)、西口宽(宽约7 600 m)而水深浅(平均约11 m)的喇叭型地形特征,以及海域复杂的水文泥沙条件等,通过论证,推荐实施单通道港区平面布置方案,以利于港区水深的维持、流态的平顺、船舶安全航行以及淤积强度的减少。现场监测表明,港区使用水域在流态、淤强等方面的结果与研究结论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80、90年代崛起的跨国海运公司是当前及可预见未来的世界航运主角,其全球性经营战略的走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对世界航运业的发展格局发挥重要的作用,亦将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世界上一些著名跨国海运公司的经营战略进行了考察,并就其中具有共性的要点作出了初步的归纳,即:海运航线主干化和全球化,营销网络自营化和当地化,运输工具大型化,物流系统综合化,管理技术信息化和竞争对手联营化。作者指出,鉴于跨国海运公司上述的经营战略要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建设取向上,一开始就要充分考虑到如何主动顺应这一世界航运业发展的新趋势。换言之,即从现在起,就必须在港。规范科学化、海运辅助服务系统化和航运管理现代化等几个主要方面大作文章,妥为规划,预谋良策。基于此种认识,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论证和建议,以供有关方面作为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1月19日,记者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09年底,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500万标准箱,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在连续两年保持全球港口业“龙头老大”地位的同时,2009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为确保港池的全天候安全运行,需制定合适的港池换水工艺。分析港池及船闸的水量平衡,考虑水循环处理、定期换水等因素,确定出水处理总量和项目运营的耗能总量。该工艺能够适应港池的动水压力变化,并能维持水量平衡,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5月19日下午,上海市虹口区政府、上海海事局、上海航运交易所共同举行了“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三方提出将以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为依托,坚持优势互补,加强战略合作,携手推进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国际航运中心的条件模式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璐 《水运管理》2011,33(5):9-10
为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比较当前各国际航运中心的不同模式特征,分析上海建立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利条件以及与成熟的国际航运中心之间存在的差距,认为世界大港并不等于国际航运中心,后者需要具备严格的条件,并提出借鉴鹿特丹、新加坡和香港等国际航运中心的成功经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5月25日,上海市市长韩正为落户北外滩的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正式成立揭牌,由此,进入快车道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建设又增添了一个新坐标。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上海国际航运和金融双中心建设,寻找双中心的衔接点,选择航运指数作为研究对象,从国际著名机构发布的航运指数产品入手,深入分析成功发展成金融产品的航运指数特征。文章结合航运实务的具体特征和金融交易市场的特殊要求,研究结论可供上海双中心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BIM技术,解决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项目西船闸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探讨水运工程船闸建设不同阶段BIM技术的具体应用点:三维数字模型的建立、可拆卸式3D打印实体模型、复杂异性多曲面输水系统施工模板设计安装技术及预埋件、预留孔洞验收管理系统(PPIM系统)等.  相似文献   

19.
王建平 《水运工程》2005,(12):68-75
介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一期陆域形成抛、吹填砂、回填开山石工程施工和监理所采取的有效质量控制措施和最终钻孔结果及工程质量验收情况,总结洋山深水港一期陆域形成工程的经验和教训,为洋山港后续陆域形成工程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洋山深水港海区水深、流大、含沙量高、水流流态紊乱,泥沙淤积问题是建港中的关键问题.文中总结了1998年以来在洋山深水港泥沙方面的研究工作,介绍了研究中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归纳总结了洋山深水港区泥沙研究的科研成果及其创新点,并对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作出评述.研究认为,洋山港海域泥沙运动形态以悬移质为主,潮流对泥沙具有起悬和搬运双重作用,水流强弱是港口建成后维护要求水深的关键;一、二期工程方案封堵小洋山-镬盖塘-小岩礁汉道,建设顺岸式码头,不易采用挖入式港池方案;北港区规划方案以汊道方案较为稳妥;远景规划方案可采用单通道的南北双汊道规划方案;并基于平衡含沙量理论,提出了海床冲淤演变预测公式和顺岸式港池淤积预报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