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车辆在纵向运动和横摆运动时的强耦合关系给车辆动力学控制带来的困难,以四轮独立电驱动车辆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微分几何理论设计了车辆系统运动解耦控制方法,将非线性强耦合的四轮驱动车辆动力学系统解耦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相对独立运动控制子系统,并设计了鲁棒控制器,以提高抵抗车辆行驶时不确定外力如侧风的干扰能力。基于 Trucksim 软件建立四轮驱动车辆模型,并针对车辆解耦控制策略和抗干扰策略进行了仿真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无解耦控制的车辆,采用微分几何解耦控制的四轮独立驱动车辆纵向速度偏差降低了 82.1%,横摆角速度偏差降低了80.7%,且微风干扰下的抗干扰能力明显改善,车辆稳定性显著提升。为验证该运动解耦控制策略在实时系统中的控制效果,还进行了硬件在环试验,结果表明,硬件在环试验的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71352部队着眼解决新时期部队在车辆装备管理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全面建立职级清晰、责权明确、机制高效的车辆装备管理责任制体系为主线,规范车辆装备管理秩序,创新车辆装备管理手段,努力推进车辆装备管理责任深化发展,全面提高了车辆装备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偶极子源噪声在车辆气流噪声中占主导地位,而车辆气流噪声中的偶极子源噪声又取决于车辆的表面脉动压力,所以研究车辆表面脉动压力对进一步研究和控制车辆气流噪声具有重要的重义。本文在阐述了车辆气流噪声与表面脉动压力关系的基础上,对车辆表面脉动压力的分布、频率特性及其与车速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参与车辆装备保障训练的主动性。实践告诉我们,车辆装备保障在部队遂行各项重大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高车辆装备保障训练水平,增强车辆装备保障能力,必须从解决各级车辆装备保障人员思想认识入手。一是统一思想,加强普遍教育。要结合实际情况,讲清车辆装备保障训练的重要意义,教育广大官兵认识到保障力就是战斗力,加强车辆装备保障训练就足增强车辆装备保障能力、确保“打赢”的保障准备,使车辆装备保障训练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5.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的控制原理,控制策略,控制逻辑和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能够改善车辆在高速下或在滑路上转向时的操纵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提高认识,搞好车辆装备基本平台的顶层设计。我军车辆装备基本平台主要是通用战术车辆平台和军选民用通用车辆平台,它既可直接遂行各种任务,也可用于发展变型车辆及研制各类特种战术车辆和专用车辆,是整个车辆装备体系中最基本的车型。因此,要提高对基本平台基础性地位的认识,搞好基本平台的顶层设计,简化基本平台的系列,同时要在基本平台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变型车和特种战术车辆,扩展基本平台的载质量吨级覆盖面,扩大车辆装备适应特殊作战环境和遂行特殊战术使命的能力,并满足专用车辆对底盘的配套需求。  相似文献   

7.
为加快紧急车辆抵达事故现场的速度,同时减少紧急车辆优先权对其他车辆的影响,运用车路协同系统,提出避让紧急车辆协同换道策略,通过调整紧急车辆下游车辆位置,实现紧急车辆高效通过路段。以紧急车辆前车(DV)及其相邻目标车道车辆为控制对象,根据相邻车道车辆间距与车车通信范围,搜索DV可换道空间间隙集。以交通流整体恢复稳定时间最小为目标,确定DV换道轨迹和相邻车道协作车辆的速度变化,引导车辆完成协同合流,既能保障车辆安全换道,还能降低换道造成的速度振荡传递。同时,为快速恢复DV换道造成的目标车道车辆速度波动,对上游车辆(UV)采取先进先出规则的换道控制策略。所提协同避让紧急车辆的策略考虑了车辆协同换道对交通流的整体影响,并在原有换道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少速度波动传递的控制方法。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上下游协同换道策略最短换道时间为6s,此时紧急车辆距前车78.66 m时发送避让信号。同时研究发现,恢复交通流速度稳定所需的时间为29 s,比未采用上下游协同换道策略降低了34%。   相似文献   

8.
构建快速维修保障体系,打牢车辆装备快速抢修基础。一是建立健全快速机动修理保障体系。在全军建立车辆装备快速抢修旅,战时负责重点战区的车辆装备抢修;在军区建立车辆装备快速抢修营,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型的车辆制动缓速装置——发动机缓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速装置是用以使行驶中的车辆,特别是下长坡的车辆速度减低或稳定在一定的速度范围内,但不是用以使用车辆停驶的机构。它与传统的车辆制动系统配合使用,组成了现代车辆的制动控制系统,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车辆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在以柴油机为动力的中、重型车辆中,通常使用排气缓速器、电机缓速器以及发动机缓速器。本文重点介绍了康明斯公司与杰克毂公司共同研制的发动机缓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其在车辆制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车辆使用时间的增长,其磨损严重度也会逐渐增加。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车辆的使用寿命就已到了临界点。通常在30万公里左右的车辆,其维修及保养的价值就会比车辆自身的价值还要高。所以,这种使用寿命已经超过了车辆最终寿命三分之二以上的车辆,就不建议购买。  相似文献   

11.
陈闯 《汽车运用》2005,(1):48-49
65653部队严格车辆安全管理秩序,在车辆动用、车辆检查、干部带车、车辆派遣和车场日、维护保养等制度的落实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韩林 《汽车与配件》2005,(39):26-27
厢式汽车是一种新兴的工业化产品,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在发达国家的公路货运车辆中,厢式运输车辆的比例在90%以上。欧美和日本等国家规定,货运车辆的车厢必须是封闭式的。如果不符合规定,不仅不允许进入高速公路,一般道路也不允许进入。在韩国,厢式汽车运输也超过了货运车辆保有量的70%。我国的公路运输中,1999年货运车辆的保有量约440万辆,其中厢式运输车仅为1.73万辆,仅占营业性载货车辆的0.4%左右;2000年货运车辆的保有量为722万~766万辆,厢式运输汽车占货运车辆保有量的10%左右。  相似文献   

13.
车辆动力学动画模拟在汽车技术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用CAD软件构造出车辆逼真的三维实体车辆模型,将计算结果通过动画重放出来,这样人们可以利用感性经验从整体上去分析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如车辆的操纵性能、抗倾翻性能;在车辆交通事故的研究中,也可利用动画去模拟分析事故原因,帮助目击者回忆事故场景。我们对此做了初步研究,本文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在虚拟样机环境下,通过建立车辆整车模型和输入输出通道,完成车辆的振动模态测试,得到车辆模型的模态分布及频率响应函数并分析了车辆的结构动态性能。同时证明利用虚拟样机技术进行模态测试的可行性,为车辆设计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用于微观仿真车辆模型中轨迹的简化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际车辆运行轨迹的测量和计算都比较复杂。现存的微观仿真车辆模型,往往都回避了车辆轨迹的计算,而用直线运行来近似代替。构建微观车辆模型时,在影响车辆运行轨迹的各个因素中,可以只考虑前轮转向角和前后轴间距离2个主要因素,而质量、摩擦、刚体系数等其他次要因素是可以忽略的。据此,给出了车辆运行轨迹计算的简化算法,并为此进行了若干试验论证。结果表明,这种简化,一方面使得车辆微观模型在轨迹上更加接近于真实,另一方面,算法计算量小,是微观仿真中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6.
步挠 《汽车运用》2009,(9):16-17
消除消极保安全的决策误区。牢固树立科学防事故的安全观念。近些年,部分领导干部受“事故定乾坤紧箍咒”的束缚,害怕出事故,在处理车辆使用与安全管理的关系上,出现严重偏差,扭曲了车辆使用与安全管理相辅相成的关系,过分强调车辆安全,随意停止动用车辆。要解决这一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确立科学的安全观念。一要辩证地认识车辆事故。车辆固然靠人操纵,然而汽车是由上万个机器零件组成的,汽车在道路上行驶,难免机件失灵,人驾驶车辆也难免违章和失误,加之交通环境千变万化,发生车辆事故,事出必然,这是客观规律,否则就不是唯物主义。二要认清“疏”与“堵”的关系。预防车辆事故与治水一样,  相似文献   

17.
“套牌”车,也就是所谓的倒换牌照车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车主将车型相同或相近的车辆采用打磨发动机号、车架号或更换车辆出厂铭牌的方法,掩盖车辆原始信息。  相似文献   

18.
理想的车辆保险杠应能在车辆受撞时将大部分碰撞动能吸收,保护车辆和人员的安全。早期的车辆保险杠由钢板冲压而成,现代的车辆保险杠主要由聚丙烯树脂制造,两者均不能满足大量吸收碰撞动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冰雪路面行车特点遇有冰雪路面,车辆在行驶中最重要的是车辆制动问题。按照国家规定的正常标准,4个车轮的制动力要相等,如果制动力不等,车辆就很容易跑偏。而造成车辆侧滑、跑偏的致命因素就是制动力不均衡。因此,在对车辆进行换季保养时,应特别注重调整车轮的制动装置。  相似文献   

20.
电涡流缓速器,目前主要应用于各种大型客车、城市公交车辆及重型货车上。电涡流缓速器安装在车辆的主传动系统中,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无接触制动。安装电涡流缓速器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延长车辆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从而大幅度地降低车辆的使用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