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高铁站节假日客流高峰期设施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以大连北站为例,通过对大连北站客流数据进行分析,选取"十一"客流高峰期,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18—2020年"十一"第1天的进站高峰小时客流量进行预测,找出进站流线中设施的瓶颈点,分析大连北站客流高峰期进站设施的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主要流线的瓶颈点为售票处A2、安检处1和安检处2;根据客流预测,至2020年,随着客流的增加,进站设施紧张状况将十分突出,售票处的客流压力最大,售票处B2的设施能力适应性最差。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换乘客流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共同支撑着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效率的发挥,有待于作为集散客流重要交通方式的常规公交的配合,科学地分析与预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换乘客流量,可以为确定交通枢纽建设的合理规模、各种交通工具在枢纽中的布局分布等提供依据.本文在总结各种客流预测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城市的不同情形给出了不同的换乘客流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
从宏观上对客运枢纽换乘客流进行分析和预测.引入最大熵模型,以现有换乘客流矩阵作为基础,对模型参数标定并对问题进行了求解.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得出综合枢纽的换乘矩阵,与实际数据对比后发现误差较大,经过分析再次添加两个参数,并用实际数据进行标定,最后将模型运用到大连北站综合枢纽的实例中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4.
客运专线综合交通枢纽换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综合性与交叉性。首先分析客运专线客流组成和旅客出行时间特征,然后进行换乘衔接的分类,最后提出客运专线与其它交通方式换乘原则,并对科学配置城市交通的客运设施和换乘系统衔接布局等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高峰时段列车运行的衔接协调对换乘站候车客流量的优化问题.首先分析了换乘站各站台候车客流的组成因素,确定出各运行方向的换乘站台内客流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然后,以时段内换乘站候车客流量的最大值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模型以站台最大可容纳候车人数为约束条件,以各方向列车在换乘站的到达时刻为调整对象,实现了高峰时段换乘站内聚集客流的优化.最后,针对验证案例,设计了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出了协调较优解,并给出与较劣解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换乘站内的候车客流人数,可为网络化的优化协调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安排首都国际机场快线运营及接驳方式,在分析机场快线客流构成的基础上,改进了基于多式网络客流预测的方法,使得对量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换乘和衔接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使用TransCAD对通往首都机场的客流量进行了预测。在预测过程中,通过建立广义时间函数,充分考虑了不同收入层次旅客在时间、费用、舒适度上的不同需求。根据预测客流,设计了机场快线在高峰、平峰的运营间隔时间及东直门换乘枢纽点的停车场规模,为东直门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及首都国际机场客流快速集疏散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中,客流资料是项目的必要性论证、方案比选、确定系统规模、进行效益分析的基础.通过对我国十几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30多条线路客流预测资料的分析,结合规划设计的技术决策过程和处理实际问题时的思路,建立了客流分析方法,提出不能仅靠"远期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来确定系统规模,应考察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是否能得到"高断面流量区间"的支撑;阐明了客运量可能的发展趋势;建立了以车站、路段为单元的客流空间分布研究方法和全日客运量时段分布研究方法;提出了应对系统、环境发生变化时的客流预测结果的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作为交通枢纽,客流量较大,且线路较为复杂,使地铁管理机构组织客流及监测客流面临挑战。首先探讨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特点,并分析换乘站客流,其次,探讨换乘站客流实时预测算法,最后提出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客运组织方法,使换乘站客流有序流动,保障客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主要以综合交通枢纽换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布局中换乘时间、距离、便捷性等各因素对出行者换乘的影响研究,并对比以往研究成果,在Logit交通方式划分模型中,部分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综合交通枢纽评价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引入换乘成本概念,得出综合交通枢纽内换乘成本指标和剩余换乘成本指标.创建了基于Logit模型的综合交通枢纽换乘选择模型,对不同交通方式换乘选择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和预测,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提供了一种分析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高峰时段列车运行的衔接协调对换乘站候车客流量的优化问题。首先分析了换乘站各站台候车客流的组成因素,确定出各运行方向的换乘站台内客流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然后,以时段内换乘站候车客流量的最大值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模型以站台最大可容纳候车人数为约束条件,以各方向列车在换乘站的到达时刻为调整对象,实现了高峰时段换乘站内聚集客流的优化。最后,针对验证案例,设计了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出了协调较优解,并给出与较劣解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换乘站内的候车客流人数,可为网络化的优化协调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铁路上海站是上海铁路客运站“四主三辅”客运系统中的主要客运站之一。2010年世博会期间,铁路上海站还将作为上海市主要的对外客流集散点。据专业部门的规划与预测,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远期集散客流量为32万人次/天。其中,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换乘,同市内交通之间的换乘比例为9:7。客流特征如下: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中逐渐形成区域性的交通枢纽,由于城市道路交通供求矛盾显著,为解决综合交通枢纽内交通量在各种交通方式上的分配问题,主要从乘客换乘的角度,通过对综合交通枢纽的客流量进行换乘分析,确定换乘出行决策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各种影响因素,如各种交通方式的票价、出行时间、舒适便捷性等因素,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广义相对出行费用,借鉴非集计模型,建立了几何概型交通方式分布模型,以此确定交通枢纽出行的各种交通方式的分配比例。最后通过实地调查相关数据,对长沙南站交通枢纽进行了模型实证。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旅客出行的便捷性和满意度,提高铁路与轨道交通的换乘效率,对换乘站安检互认可行性展开研究.提出了基于车站及其所属运输方式的安全等级评价方法,构建安全等级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可变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安全等级评价模型.以大连北站与地铁大连北站站为例,进行实例验证,得出大连北站的安全等级高于地铁大连...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5):163-164
统计西安地铁2~#线客流预测数据和现状客流数据,进行客流预测后评估。在充分地考虑了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不确定因素的前提下,对比分析了日均客运量、高峰小时客运量、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客运周转量、平均乘距、车站进出站客流、时间分布特征。解析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中的不足,分析了影响客流预测精确度的因素,探讨今后改进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交通枢纽的核心功能在于换乘,枢纽的首要任务是构建高效、快捷、便利的换乘条件,而对枢纽换乘效率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枢纽交通设施的布局及客流组织方式。利用传统四阶段法建立枢纽换乘量的预测模型,对厦门(新)站枢纽的换乘量进行预测,并在厦门(新)站枢纽现有规划设施布局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换乘组织方案,同时建立评价指标对枢纽的客流组织进行评价,得到厦门(新)站枢纽交通设施布局的不足,提出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沈阳至铁岭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连晖 《北方交通》2009,(12):59-62
基于对沈阳至铁岭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功能定位与客流特征分析,提出了将城际快速轨道交通作为区域客流通道进行研究的基本思想,以及四阶段客流预测的技术路线.通过客流分配模型,对沈阳至铁岭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进行了客流预测,获得线路全日客运量、平均运距和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量等客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章玉 《交通标准化》2017,3(2):24-30
为及时、准确地掌握节假日期间综合客运枢纽的出行规律,针对客流数据采集的非实时性 问题,采用手机信令数据研究了交通枢纽客流监测方法。以重庆北客运枢纽为例,根据枢纽和基站的分布特性划分了监测范围,采用手机信令数据实现了在站客流、全日客流和集散时间的实时 监测,并分析了不同节假日期间交通枢纽的运行特征。最后,通过交通枢纽的历史客流数据对本文提出的监测指标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利用手机信令数据监测的交通枢纽客流量准确率达 90%以上,可用于综合客运枢纽的客流实时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18.
为及时、准确地掌握节假日期间综合客运枢纽的出行规律,针对客流数据采集的非实时性问题,采用手机信令数据研究了交通枢纽客流监测方法。以重庆北客运枢纽为例,根据枢纽和基站的分布特性划分了监测范围,采用手机信令数据实现了在站客流、全日客流和集散时间的实时监测,并分析了不同节假日期间交通枢纽的运行特征。最后,通过交通枢纽的历史客流数据对本文提出的监测指标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利用手机信令数据监测的交通枢纽客流量准确率达90%以上,可用于综合客运枢纽的客流实时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19.
各城市轨道交通均存在车站客流高峰时段与城市交通高峰时段不完全重叠的现象。而车站设计时均以预测的城市交通高峰时段客流值为依据,导致部分车站规模设计过小。通过对西安市63座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高峰时段与城市交通高峰时段的偏差进行分析,运用K-means算法对其进行分类。根据各类型车站周边用地性质特征,得出每一类车站的高峰偏差时间建议取值以及车站高峰客流的扩大系数。结果表明,当通勤出行用地与其他出行用地比值不小于0.5时,车站客流高峰时段基本无偏差;当比值小于0.5或为明显的交通枢纽、大型商业区车站时,车站客流高峰时段将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且高峰时段客流量是此车站在其城市交通高峰客流量的1.1~1.6倍。  相似文献   

20.
结合厦门(新)站枢纽实际情况,运用传统交通需求预测技术.对厦门(新)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客流、车流进行预测,并运用先进规划软件对枢纽各交通方式的换乘量进行预测,得到换乘量预测矩阵,不失为一种可借鉴推广的综合交通枢纽交通需求预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